去吃排骨年糕

游东走西

<p class="ql-block">去吃排骨年糕,不是去吃“阿宝”、“汪小姐”的排骨年糕;我吃排骨年糕时还没有“繁花”。</p><p class="ql-block">从前,在中百公司西藏中路的对过、西藏书场附近的弄堂口有个卖排骨年糕的夫妻老婆摊头,我是经常坐在那个弄堂口吃的排骨年糕,至今那个香味和浓汁还深深烙在我记忆中,对我来说,排骨年糕就是那个弄堂口的形象和味。</p><p class="ql-block">去吃排骨年糕,是因为顺便要路过“鲜得来”附近。</p><p class="ql-block">排骨年糕这一上海特色的小吃是与改革开放产生的年代一起回来的。吃过一些店家的排骨年糕,有相对好吃点的,也有不大好吃的,但没有一家的排骨年糕比得上我记忆中的那个弄堂口的排骨年糕留给我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鲜得来”吃排骨年糕已是云南路小吃街的落暮时刻了。“鲜得来”店堂勿大,吃客勿少,服务员像穿条鱼一样忙碌着,闹哄哄的场面像大食堂。那天走出“鲜得来”后大叹:徒有虚名。</p><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再去“鲜得来”。</p><p class="ql-block">“顶特勒”在大世界后面如异军突起,醒目的招牌熠熠生辉,再往里,那个曾经人气鼎沸的宁海东路萧条依旧,环顾四周,“云南路小吃街”就剩三、四家“中华名店”继续扛着。</p><p class="ql-block">“鲜得来”顾客盈门,楼下几乎没有空位,好在楼上有座,寻个靠窗小桌坐下。店里的服务员清一色的老阿姨,似乎与“老字号”店家的氛围更加融洽,她们举止稳重、神态安祥,让顾客感觉舒坦。</p><p class="ql-block">点的是A套餐,一份排骨年糕另加一份单档。楼堂不大却雅致,让顾客坐等时不易产生烦躁。因为生意好,排骨年糕过了好一会才送过来,“阿姨”轻轻关照:还有一份单档哦!印有“鲜得来”字样的不锈钢盆上,一块大排骨服服帖帖地躺在四条年糕上,颜色通透的酱汁无微不至地裹满了排骨和年糕。盆子上的排骨年糕摆放有度,看着也舒服,就是面拖少了点,但吃口不错,鲜嫩入味,年糕糯软而嫩滑,品质上乘,就是酱汁嫌薄,入味不够;年糕是一定要在酱汁锅里氽一些时间方可上盆的,记忆中,我在那个弄堂口的摊头上就是看着老板娘那样操作的。</p><p class="ql-block">两条年糕、半块排骨刚刚吃完,单档才送上来,一只油面筋、一只百叶包和一丸小肉圆,货色丰富,汤水鲜而不过,用料恰到关键处,感觉比从前老城隍庙里的双档好吃!</p><p class="ql-block">慢慢享用到汤净汁尽方始放下调羹筷子,这是一顿许久未曾相遇的美食。走出“鲜得来”,深叹:实至名归也!</p><p class="ql-block">原来“鲜得来”对街的一些小馆子门面都被砌成了水泥墙,一幅幅画在了水泥墙上的漫画弥补了小吃街没落的空虚,让路过的行人依稀回忆得起曾经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街口的长安饺子楼消失了,冷冷清清的洪长兴开着个窗口在卖牛肉包子,历经三十年的美食人气正在这条二百多米的街面上散去,惟“鲜得来”这样的老上海小吃馆,依赖着上海人的饮食喜好和文化脉络,继续着中华小吃的传承,在本土饮食文化的长河中依然闪烁着迷茫的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1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