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现位于市南区安徽路5号,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汉堡施密特公司承造,砖木结构加阁楼共有四层,于同年5月16日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落成,整座建筑线条优美流畅,顶尖双子塔楼具有老派典雅的欧洲气质。在青岛众多优秀的老建筑中,它是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建筑之一,解放后为市邮电局办公大楼,是青岛保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 2010年11月由联通青岛分公司以历史档案图纸为依据,斥资近千万元修复为青岛邮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老城区文化地带一道亮丽风景。该博物馆占地2500㎡,室内展陈面积1400㎡,展品约1000余件,图片2000余张,以现代工业遗产、邮政专题及历史人物为线索,展示了青岛百年邮电通信发展进程及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脉。 该馆最初由联通委托青啤文化公司经营,门票50元,淡季或团体购票20-30元。2013年元月青岛联通公司贴出撤馆公告,2014年5月在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再次向公众开放,定位半公益性质,无须门票,免费进入。 从德国占领青岛始,该楼一直是青岛重要的邮电服务场所,原广西路邮电局就曾设在一楼,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集邮时,常在此处买到新发行的邮票。现在楼内诸多办公室被打通,改造成宽敞的展览厅。 一楼展厅除出售各类青岛风景明信片,还仿照德国式样复原了上世纪初老邮局场景,设有邮政窗口,高高的窗栅栏,古朴的木质桌椅,向游人提供慢递业务,最长期限为20年。邮递一张“写给未来”的明信片,让今日的一切都变作回味的记忆而慢慢沉淀。 一楼接待大厅精心装饰的电话墙,固定有十六个国家制造、共计78部涵盖青岛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电话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变迁。 二楼为主展区,展出的上千件实物,既有青岛热心市民无偿捐献,也有斥巨资从国内外征集购来,见证了青岛邮政、通信的发展变迁。 仿明清时期驿站所建立的门头,拟还原历史迹痕。中间悬挂“驿站”二字牌匾,两旁有一联:“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来之礼无旷于日”。 青岛近代邮电通信业与这座城市几乎同时诞生,1880年李鸿章获准在山东设立胶州电报局,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设置军事防务,将电报线路架设至青岛杨家村(今登州路),建胶澳电报房,并布设沿海军讯电线为清军所用。 130多年前的电键,大理石底盘,为清代李鸿章时期所用。 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设立德国胶澳邮政代理处,1899年改为德国邮电局,首任局长为海涅尔,并于1901年开始发行胶州邮票。由于邮政代表国家利益,当时青岛德国邮局与海关、银行均直属德意志帝国。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青岛广东会馆入住时使用的电话机,因先生仅来过青岛一次,其物品愈发显得珍贵。 最古老的电话:1905年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磁石电话,工艺精湛的木质外壳造型像西方教堂屋顶,现全世界仅存不到十部。 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丈母娘”电话,即双听筒电话,或许法国男人太过于浪漫,于是发明了这种除电话手柄外,另单独有一个听筒的电话机,为方便丈母娘随时监听女婿与其他女人通话而得名。 三十年代美国壁挂式电话,话筒与听筒分离,通话时靠“喊”对方才能听清。 当年的电话差转台;四十年代接线摩登女郎。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之一的孔样熙受其同学、时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即当时青岛最高行政长官)王正廷邀请,出任实业处处长时,为将原属日本的青岛至佐世保海底电缆无偿交还中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与日方交涉50余次才达成协议,展露其过人政治外交能力,至此出任胶澳商埠电讯局首任局长,他的仕途从此正式开始。 博物馆复原了孔祥熙当时的办公室,并珍藏一本他曾使用过的密码本。他在1924年受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革命政府实业部部长之前,就在这间屋内办公。它曾使用过的这张略显破旧的日式办公桌,至今保存完好。抽屉里展示一张1933年手绘的电话路线图纸,一台摇把电话摆在桌面,墙面挂有青岛产挂钟,墙角有电风扇。 办公桌对面墙上悬挂有孔祥熙所题:“声应气求”横幅,出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喻志趣相投之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管委会邮电部正式接管邮电工作,后转为青岛市邮电局,倪志新曾任局长。 二楼有一独立展室为该馆老总私人藏品,展台上均为我军不同时期所使用的野战电台。 有我军早期使用的“八一”型电子管调频电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陆军师、团级至基层部队装备使用的“八一”型短波电台;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的小型单边带电台及单边带发射机; 80年代至90年代海军中小舰艇用于作战训练的74型单边带短波电台。 这是“7512丙”收讯机,这乃是当年我所属部队的最低标配。7个旋钮、5个波段、12个电子管,故取名为“7512”,“丙”代表该机型升级至第三代。 目前三楼仍为邮电办公区域,不对公众开放。四楼是青岛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采用双塔式哥特式构造,向世人完美诠释了100多年前高超的建筑艺术,也是青岛近代史的见证。在广西路老街一带原有直冲蓝天的塔楼尖顶百余个,它们曲线多姿,形体各异,纵横交错,高低相应,构成德意志民居的传统符号。 日本统治期有多个尖顶曾被拆除,尤其是解放后在抗美援朝时期,为避免可能遭到美机轰炸时成为敌机辨别方位的坐标,又将很多老建筑上的尖顶抹去。如今历经沧桑后存留的塔楼尖顶已为数不多,这座全木质结构德式塔楼尤为佼佼者。 现新设“塔楼1901”咖啡酒吧,其复古式装潢,厚重的桌椅,旧时的老唱机,琳琅满目的酒具,迷离暧昧的灯影,徜徉其间,给人以舒缓与温适。 稍坐片刻,置身忘情于梦幻般的德式阁楼中,多了几分慵懒和随意,很是惬意。 一百多年来,这座老楼作为邮电场所,已于这座城市深深融为一体,而今作为省内首个邮电博物馆重又焕发生机,在展示青岛邮电通讯发展变迁的同时,又使大家能欣赏到德式老建筑的独特魅力。<br><br><div>注:文稿所配发照片均为本人手机拍照。<br><br><div> 作于2016年11月7日</div></div> 后记:此篇图文2016年11月曾发至博客,因故早已无法查阅,今特“移植”于此。而今时过境迁,该博物馆所展馆藏较当初变动较大,我八年之前所拍照片有幸为其原貌立此存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谢谢观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