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号:20325267</h1> <h1>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h1> <h1> 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始终统一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经过数十年征战,拥有了呼伦贝尔草原,进而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一个统一蒙古诸部的政权,元朝建立后,呼伦贝尔属于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明代,在呼伦贝尔的建立了众多羁縻卫所,实行有效管辖,促使了哈撒儿和斡赤斤后裔的迁徙。清代,各民族共同镇守边疆,抵御侵略,维护北疆安宁。<p> 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各族人民汇聚、交流、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祖国边疆安定,奠定了今天呼伦贝尔的民族分布格局。</p></h1> <h1> 蒙古统一前,大漠南北部落林立,呼伦贝尔草原生活着塔塔儿、弘吉刺惕、合塔斤、撒勒只兀惕、朵儿边等部落。12世纪,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经过斡里札河、捏木尔格思、阔亦田等一系列战争,拥有了呼伦贝尔草原,进而由东向西,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各部共推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h1> <h1> 12世纪至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创建蒙古政权,实行千户分封制,把呼伦贝尔地区分封给其二弟哈撒儿和幼弟斡赤斤。从元太祖铁木真到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经过七十余年(1206年—1279年)的发展,创建了大一统的元朝,版图也大大增加。元朝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h1> <h1> 1206年,忽必烈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备国家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呼伦贝尔岭西和岭东地区分属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管辖。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两三百年来南北割据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促进了呼伦贝尔经济文化发展。</h1> <h1>元朝统治机构简表</h1> <h1> 1368年明朝定鼎南京,元惠宗妥欢帖木儿退守漠北。明洪武、永乐年间多次北征,呼伦贝尔成为主要战场之一。明朝对退守漠北的残元势力采取军事打击,分而御之的同时,建立了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努尔干都指挥使司及众多的卫所,对东北地区实施羁縻统治。</h1> <h1> 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残元势力,抵达呼伦贝尔地区,赐名呼伦湖为“玄冥池”。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并下设众多卫、所管辖呼伦贝尔地区,据统计,在呼伦贝尔共设立哈剌孩卫、哈喇哈千户所、海喇儿千户所等卫所12处。</h1> <h1>蒙古人与明朝互市贸易场景</h1> <h1> 据《明实录》记载,从永乐元年(1403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蒙古封建主与明朝互市(贡市)八百多次。互市包括官市和民市两种,交换方式一种是货币交换,一种是实物交换,交易的范围,蒙古人在官市上,主要是出售马匹,在民市上,除了马、驼之外,还有骡、驴、牛、羊、毡、裘、马尾、木材等。中原方面无论官市、民市均以提供布、绢、绸、衣服、铁锅、纸张、医药、茶叶和各种食品为主,明朝严禁出售兵器,但私下,蒙古方面仍可以交换到“兵甲、弓矢、铜铳“等。</h1> <h1> 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分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普遍推行的千户制已经崩溃。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形成了以新名字命名的部落集团,原住民哈撒儿后裔分衍出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乌拉特、茂明安等部,自嫩科尔沁部南下在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游牧始,开启了呼伦贝尔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新纪元。</h1> <h1>青花人物纹盖罐(明代)</h1> <h1>蜜蜂纹金盒(明代)</h1> <h1> 从16世纪开始到17世纪初,沙俄开始越过外兴安岭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寻找贵重的毛皮产品、贵金属以及粮食等。1685年,清政府决定反击沙俄,经过雅克萨一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失去大片国土,使呼伦贝尔这一内陆地区转瞬之间成为黑龙江将军辖区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成为清代东北边防的重要地区。从此,呼伦贝尔各族人民面对强敌,和睦同心,保护着自己的家园。</h1> <h1> 1683年开始,清政府准备反击沙俄侵略,设黑龙江将军,下辖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个副都统衙门和呼伦贝尔、布特哈两个总管衙门。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沿额尔古纳河岸设置边境卡伦,并调嫩江流域索伦(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鄂伦春三千兵丁驻牧呼伦贝尔,时刻保护着疆土的安全。</h1> 入清以来,清政府不断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统辖管理,将迁入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厄鲁特等部编旗设佐拨给牲畜,以安其业。同时建设呼伦贝尔城,设呼伦贝尔总管衙门,开驿路,设卡伦,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社会安定和畜牧业、手工制造业、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h1></h1><h1>铁弯刀(清代)</h1><div>铁长枪(清代)</div> <h1> 将军头盔(清代) 铜鎏金锦甲(清代)</h1> <h1> 元明清三代,呼伦贝尔成为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汉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文化等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直至推陈出新,使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丰富耀眼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凸显地,并保留至今。呼伦贝尔城因御边而设,因固边而兴,今天,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正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华彩乐章。</h1> <h1>2024年8月17日拍摄</h1><div><br></div><h1><i>拍摄、编辑、制作:银杏叶</i></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