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感谢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李选/参考文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简牍,作为古代中国文字的珍贵载体,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文明有典有册,代代相续,从未中断。然而,毋庸讳言,在现代学术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甚至对我国不少典籍的真实性心生疑虑。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简牍等地下文物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现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持续出土的文物器件和文献典籍,逐渐强化我们的历史意识,唤醒我们将传统文化还原为生动的先祖生活的实践智慧,连接上我们自身的血脉生命,实现古与今的生命贯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不仅肯定了作为地域中心的实体意义的中国,也塑造了作为精神向往的文明意义的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殷墟甲骨文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根脉载体——成熟的汉字,而且依托这些文字保存了中华先民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决了孙武、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历史困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马王堆帛书》文献则证明了“思孟学派”的存在,明确了千年来古人已经语焉不详的思孟五行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简牍的丰富性、可信度为任何其他文明所罕见。地上与地下,文字与实物都能相互印证,许多地名甚至沿用了三千年未曾改变,这为我们建立中国古典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尺寸之间,探文明脉络。楚简飘逸浪漫,秦简古拙生动,汉简规整严谨……书写在竹木上的文字“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助力我们辨清中华文明的源流和来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古,感知当代的历史纵深;由今,洞察文明的演进走向。读懂简牍,我们就能够看见民族来时的路,能够抵达远方牵挂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力保护修复,永续传承弘扬。作为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简牍展示和传播着文明之美、文化之华,也必将在当代的创新创造中焕发新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着眼未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研究、传承好历史留存下来的简牍,在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在新起点上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