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拙作《北京的胡同 哈尔滨的街》即将出版发行之际,把序言发出来,就教于各位方家。</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 哈尔滨的街》</p><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北京,华夏帝都、世界名城,三千多年历史,是一座充满威仪感的都城; 哈尔滨,金朝故都、边疆大邑,一百余年新城,是一座从未有城墙的城市。北京先营城,后建都,应该叫“城”;哈尔滨先开埠,后设市,应该称“市”。 </p><p class="ql-block"> 北京、哈尔滨,虽然城市风格各异、民俗民风不同,但在其历史进程中, 大金朝和清王朝都与北京和哈尔滨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多维度的 直接联系,且北京和哈尔滨都曾是新中国首都的备选城市。 </p><p class="ql-block"> 北京和哈尔滨曾先后是大金朝的首都。大金肇始于哈尔滨,并在哈尔 滨定都,后迁都至北京。大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 区的封建王朝。据《大金国志》记载:“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 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1115 年(金收国元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定都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1124 年(金天会二年)始建皇城;1138 年(金天眷元年)8 月始称“上 京”,为上京会宁府,简称“金上京”。1153 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 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定都中都大兴府,简称“金中都”。1157 年(金 正隆二年 ) 削上京之号,宫殿庙宇被毁。1173 年 ( 金大定十三年 )7 月,恢 复上京称号,为金朝的“陪都”。</p><p class="ql-block"> 北京和哈尔滨与清朝一脉相承。哈尔滨市依兰县是大清王朝的肇基发祥之地、清朝“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猛哥帖木儿)和“清太祖 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六世祖的故里。大金亡国后,其遗族散居在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女真斡朵里部遗族中,有爱新觉罗 家族的先祖。元朝统治者为稳定女真,任命女真各部落上层贵族为“豆漫”, 是正三品官员。1370 年(明洪武三年),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出生;1412 年(明永乐十年),猛哥帖木儿被授予建州卫都指挥使;1422 年(明永乐二十年)被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1433 年(明宣德八年)初获封右都督、都指挥佥事,同年在“杨木答兀之变”中被杀害。之后,斡朵里部经过百余年的分离后合流一体,复归猛哥帖木儿在今天的哈尔滨依兰地区开创的基业。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猛哥帖木儿后裔“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清王朝的前身“后金”,尊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为“肇基王迹之祖”。从此,后金与明朝并立二十年,在关外建了三座都城:1616 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定都兴京(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1621 年 ( 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 ),迁都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1625 年 ( 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 ),迁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1636 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1644 年 ( 清顺治元年 ),明朝灭亡,清世祖顺治帝将都城从关外的盛京迁到关内的北京,尊猛哥帖木儿为“肇祖原皇帝”。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和哈尔滨都是共和国首都的备选城市。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党中央把设都问题摆上重要议程。在毛主席亲自主持下,北平、哈尔滨、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开封、洛阳、重庆、广州、南京等11座城市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备选地,其中,哈尔滨的条件最优、呼声最高,也一度是毛主席心目中的首选。这是因为,哈尔滨既是中国最早接受、传播马列主义的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又是全国最早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后方基地;还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当时的哈尔滨,背靠社会主义大本营苏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方便获得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与帮助,且由于沙俄和日寇为掠夺东北地区的宝贵资源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体系,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大大超过其他备选城市。为此,中共中央将当时的中央警卫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一部分奔赴哈尔滨准备设都事宜。同时,在哈尔滨筹备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毛主席把 设都的目光从边疆移到内地、从哈尔滨移到古都北平,在哈尔滨设都的筹备工作也因此停止。1949 年 3 月,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和社会各界宣告,新中国将定都北平,同时将北平改称“北京”。</p> <p class="ql-block"> 既然哈尔滨的历史如此悠久,为何本文开篇称其为“百年新城”呢? 这与哈尔滨独特的发展历程有关。大金朝在哈尔滨定都时间较短,且建国不久又攻辽国、灭北宋,忙于征战;大金朝遗族建立的国家后金,是在元明两朝的统治下崛起、建国的,且建国后还与明朝征战、并存了二十年。特别是清朝定都北京后,前期把东北三省视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使关外成为远离政治中心的“化外之地”,以至到了十九世纪下叶,哈尔滨还只是吉林将军治下的一个小小村落。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0月31 日,清政府批准在哈尔滨设立地方政府——滨江关道(亦称哈尔滨关道,俗称道台府),哈尔滨城市纪元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大运河漂来的都城。因为“建设北京城的各种建筑材料都是‘漂’来的”,这里的“漂”是“水路运输”的意思。元朝时,大都的稻米、蔬菜、水果、茶叶、丝绸等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明代时,扩建北京城的木料是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通过大运河运来的,砖石是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通过大运河运来的。北京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金中都到元大都,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从明清北京城到民国北平城,再到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就这样通过大运河漂来了。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故北京人常说:“北京城是漂来的。” </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哈尔滨能够从一个小渔村,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座特大城市,与中东铁路的建设有关。1896 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把铁路枢纽设在哈尔滨。沙俄把哈尔滨看作“俄罗斯树枝上的枝杈”, 为把哈尔滨打造成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大本营,中东铁路当局运用欧洲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仿照莫斯科的“模样”规划建设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有别于中国内地,充满欧陆风情的城市,被誉为“东方莫斯科”。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殖民者为消除哈尔滨人民的主权意识,将哈尔滨市改称“松花江市”。此举受到哈尔滨人民的强烈反对,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当局不得不撤销这一决定,恢复哈尔滨原名。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时,哈尔滨已形成近代城市雏形。故哈尔滨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说。</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华夏中心;哈尔滨,北国名城。京哈两地,相隔千里;历史轨迹不同,城市风格各异;前者神州帝都,后者北疆新邑。然古都新城,各有千秋;京味欧韵,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北京,三千年前营城,八百年前设都。古蓟城、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城、新中国北京城,多少人民领袖、帝王将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此镌刻下历史的痕迹;多少黎民百姓在此生活工作、繁衍生息。地处亚洲腹地,万里长城拱卫,左环渤海湾,右拥太行山,南襟河济水,北枕居庸关,聚天地精华,享日月光辉。紫禁城,红墙金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皇家气派;大会堂,庄严雄伟,巍峨壮观,壮丽典雅,恢宏大气;纪念堂,方方正正,石柱围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中国尊,大气时尚,尊贵庄重,顶天立地,民族高度;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规制大气,格局开阔;鸟巢、水立方,现代技术结晶,引领潮流,建筑典范。国际化都市,雍容华贵,气势磅礴,底蕴深厚;现代化名城,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开放包容。世界文化遗产最多,堪称大国风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百余年前,芳容初显。顷刻宏大,成为蜚声世界之国际商埠、跨国铁路之枢纽重镇;瞬间腾云,呈现接纳西方文化之传输驿站、迎入现代文明之开放国门。悠忽现身,居松嫩平原腹地,扼松花江流要津,乃东北亚中心;倏然伸展,绾欧亚大陆通途,综大宗物资聚散,为欧亚大陆桥。外商云集,侨民聚居,华洋杂处,中西合璧,称作“北中国的上海”;异域风韵、靓丽容颜,使人倾倒,令人陶然,誉为“东方小巴黎”。中外民俗、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淳朴民风、时尚潮流,相辅相成。兼容、宽容、包容,是城市品格;大气、洋气、神气,乃城市风貌。街巷异彩纷呈,希腊式、罗马式、法国哥特式,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建筑优雅浪漫,拜占庭、巴洛克、新艺术运动,一应俱全,蔚为壮观。仲夏妩媚,丽景怡然,凉爽宜人,人称“浪漫夏都”;隆冬素雅,冰雪文化,源远流长,堪为“梦幻冰城”。</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阿成说:“城市的街道,不仅流动着车辆、行人、柳絮飞花、风霜雨雪,也流动着历史。”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它见证并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充满京华韵味的胡同,滥觞于元朝初期,历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连接北京城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哈尔滨洋溢欧陆风情的街巷,发端于二十世纪初,迄今只有一百余年历史,是哈尔滨多元文化和城市风格的产物,亦是见证哈尔滨发展和变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街巷不会说话,却是历史的见证人,它连接着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述说着城市的昨天和今天。或纵或横有直有曲,或长或短有宽有窄的街巷,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人文积淀的产物,它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一条街巷的前世今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沧海桑田,承载着淳朴厚重的市井民风;街道两旁的古宅新居,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精彩故事,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底蕴深厚,沧桑祥和,宁静质朴;哈尔滨的街巷洋味十足,中西合璧,风情万种。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她的春夏秋冬,让人心生欢喜;我热爱哈尔滨的街巷,她的兴衰荣辱,令人心潮起伏。走在北京和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感受其中的烟火气、市井味儿,领略其中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情、风华风韵、风姿风采,体会其中的历史内涵、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件愉悦心情、陶冶心境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不同时代留下不同的年轮。北京,以其巍峨的宫殿和四通八达的胡同,构成京味儿浓郁的特色;哈尔滨,凭借欧式的建筑和纵横交错的街巷,形成洋味儿十足的风格。虽然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是北京的胡同,还是哈尔滨的街巷,都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独特的历史气息。</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肇始之初形如棋盘。金中都是一个小棋盘,元大都是一个大棋盘,符合《周记·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的基本规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源于汉字“中”的北京中轴线,由南至北贯穿全城,这条世界上最长、历史最久的中轴线,恰似北京城的脊梁,成为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使北京城呈现出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凸显了北京独有的秩序之美,体现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皇权思想。元朝顶着四面的城墙修建了大街,正南正北、横平竖直,划出了街坊,奠定了北京城的路基。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元大都:“整个城市均由大小方块排列而成,一如棋盘。”“街道笔直宽阔,放眼望去,从一端可以看到另一端。”元末熊梦祥《析津志》载:“元大都的长街,规定宽二十四步。达时一步为五尺,约零点三零八米,共约三十六点九六米。”清代窦光鼐、朱筠《日下旧闻考》载:“自南以至于北为之经,自东以至于西为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明清时,朝廷用一座座四合院、一条条胡同,形成了北京城“通衢交错,列巷纷纭”的街巷网络。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载:“城中街道系统,以各城门为干道中轴, 故北京各大街莫不广阔平直,长亘数里。其内城干道以南北向者为多,而小巷胡同则多东西向;至于外城则干道在城中相交作十字形,北半小巷以东西向者为多,而南半小巷则多南北向焉。”元明清的统治者,把大街上的牌楼作为既有高颜值又引人注目的载体,使街巷有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并把平面的路网上升为立体的空间。今日的北京城与老北京相比,城市的轮廓高度重合,街巷的格局依然故我。</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肇兴伊始起点颇高。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哈尔滨被沙俄确定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之后,选择松花江与田家烧锅(今香坊)之间的高地,作为铁路管理中心。随着铁路的修筑,当局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1900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中东铁路工程局以今大直街、火车站为中心,规划了 4.358 平方公里的哈尔滨新城,并依据霍华德花园城市理念,按照莫斯科的模式,巧妙运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区域分隔特点进行规划建设,功能分区明确,整体布局紧凑。新城路网系统既结合地势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的天然环境和铁道线穿越城市的先天条件,又考虑交通需求,采用方格式、放射性、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使路网疏密交织,主干道宽敞开阔,相交于城市制高点,道路交汇点形成中心广场。也因为如此,“哈尔滨是一座没有方向感的城市,街道不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格局来布置,而以广场为中心,呈散射状。”依据《规划》,当时建设了中东铁路管理局、中东铁路俱乐部、圣·尼古拉教堂、哈尔滨火车站、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一批公共建筑,与此同时还建设了一批俄罗斯风格的庭院式花园洋房。1920 年,哈尔滨形成了旧哈尔滨(今香坊)、哈尔滨新城(今南岗)、八站(今道外)和埠头(今道里)四个区,初步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格局。</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痕迹总会或多或少地镌刻在街名的肌理里。一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碎片。街巷的名称,是人们就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实体所赋予的专有称呼,蕴含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信息,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内涵,是维系和保存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条街巷的名称,都蕴含着众多的文化符号、历史故事,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街名,是历史的继承,镌刻着人们永恒的记忆和深厚的情感。新旧街名的变化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众多的街名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变迁、人文情怀、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面对北京和哈尔滨的城区地图,人们会发现,北京的胡同除了称“胡同”以外,还称“街”,如柳荫街、半壁街;称“大街”,如王府井大街、果子市大街;称“小街”,如东直门内小街、朝阳门内小街;称“斜街”,如烟袋斜街、樱桃斜街;称“巷”,如南柳巷、千福巷;称“道”,如马连道、京畿道;称“路”,如礼示路、版章路;称“里”,如福寿里、平安里;称“条”,如草场头条、棉花九条。王佳桓先生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中记载,历史上,北京的胡同还曾有湾、厂、坊、桥、井、市、口、潭、庙、宫、司、库、局、池子、夹道、河沿、大院、栅栏等称谓。哈尔滨的街除了称“街”以外,还称“大街”,如中央大街、哈尔滨大街;称“路”,如友谊路、中山路;称“大道”,如松北大道、世纪大道;称“巷”,如平原巷、桃花巷;称“胡同”,如通江胡同、巡船胡同。</p><p class="ql-block"> 面对北京和哈尔滨的城区地图,人们还会发现,那些胡同、街巷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长安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街、下斜街、上斜街、铁树斜街、人民大会堂西路、东郊民巷、南锣鼓巷、校尉胡同、演乐胡同、禄米仓胡同、兵部洼胡同、东牛角胡同、西牛角胡同、前牛角胡同、后牛角胡同、东四头条、东四十条、西四北头条、西四北四条……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文化、北京的民俗,似乎都蕴涵在包罗万象的胡同名字里;康安路、哈药路、安埠街、兆麟街、尚志大街、中央大街、张包铺胡同、鱼市胡同、创新一路、科技二路、文君街、文成街、文库街、文艺街、文昌街、文景街、文化街、文端街、文德街、文明街、文教街、文政街、一匡街、二酉街、三益街、四明街、五瑞街、六合街、七政街、八元街、……哈尔滨的历史、哈尔滨的风貌、哈尔滨的人文色彩,仿佛都诠释在五花八门的街巷名称中。</p> <p class="ql-block"> 城市街巷的故事,像其历史一样绵长,这些由砖瓦沙石构成、花草树木点缀的街巷,留存着历史的痕迹,珍藏着文化的记忆,在沧桑中形成年轮,在岁月中铸就风华。“胡同深深深几许。”是北京胡同的韵味。北京老城区大街小巷的格局奠基于元代,形成于明代,清代虽有改动,但总体格局未变。“元朝统治者不仅兴建了新城,还使其成为中华帝国真正的都城”,因此在兴建之初便精心规划,城内被划分为五十坊,所有的坊被正东西、正南北走向的笔直的街道分割开来。1368 年(明洪武元年),元朝被明朝灭亡,明定都南京,将大都降为普通行政区,更名“北平府”。1399 年(明建文元年)燕王反叛,攻陷南京,1402 年(明建文四年 ) 登上皇位,1403 年 (明建文五年)将北平府更名北京;1420 年(明永乐十八年)明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清朝以北京为永久性都城,使其进入黄金发展阶段。红墙碧瓦的紫禁城、气势恢宏的皇家林园,高官显贵、文臣武将的深宅大院,色调灰暗、混乱简陋的胡同杂院泾渭分明,街巷的名字丰富多彩。有以天地日月命名的天福巷、地昌胡同、日坛路、月台胡同等;有以自然变化命名的新风街、春雨一巷、露园头条、雪池胡同、雹子胡同等;有以花鸟鱼虫命名的菊儿胡同、孔雀胡同、金鱼池巷、蝎虎胡同等;有以姓氏命名的赵府街、鲍家街、杨家园路等;有以禽兽命名的石虎巷、龙潭路、鸡爪胡同、鸭子桥路等;有以城门命名的前门大街、宣武门外大街、朝阳门南大街、东直门外斜街、阜成门外南路、安定门西河沿、德胜门西大街等;有以名胜古迹命名的大佛寺街、护国寺街、法华寺街;有以人名命名的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等;有以建筑物命名的石牌胡同、栖凤楼胡同、银锭桥胡同等有以市场或商品命名的灯市口、肉市胡同、珠市口胡同等;有以吉祥话命名的平安胡同、永祥胡同、安福胡同等;有以“文房四宝”命名的白纸坊街、笔杆胡同、墨河胡同等;有以“开门七件事”命名的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等;还有以街道两边栽种树木的名字命名的槐柏树街、核桃园街、长椿街和以街巷形命名的小喇叭胡同、一尺大街、上斜街、宽街等。有些街巷的名字,则让人回忆起历史上的种种场景,禄米仓、兵马司、骡马市、瓦岗市、按院胡同、隆福寺街。而如果是死胡同或很小或很窄的胡同,北京人则会起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让人一目了然。如口袋胡同,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耳朵眼儿胡同,是小胡同;墙缝胡同,是“瘦筋筋”的窄胡同;九弯胡同,是弯儿最多的胡同。</p><p class="ql-block"> 欧陆风情洋味足,是哈尔滨街巷的风格。哈尔滨老城区大街小巷的格局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哈尔滨,为两国(中国、苏联)、三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四方(东省特别区、滨江市、黑龙江省长官公署松北市政局、奉系军阀)各种势力各营一隅、各自为政,街巷的名字也风格迥异。总的来说,道里、南岗以宏伟繁华驰名,洋名居多,充满异国情调。在沙俄统治及其残余势力盘踞时期,街牌全用俄文书写,许多街名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有的街名本身就是沙俄侵华的见证。如,今地段街,在中东铁路修筑初期就因希尔科夫王爵任段长的第九工段办事处设在这里而得名,俄语称乌查斯街;1915 年 5 月,希尔科夫调任俄黑海铁路公司总办,离哈前俄人市董事会授予其“哈尔滨荣誉公民”称号,并将乌查斯街改称希尔科夫王爵街,俗称“王爷街”;今友谊路,因 1899 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沙俄在这里设立警察局而称警察街;今西头道街,由于本世纪初与俄国监狱相对,得名监狱街。还有将各国侨民初来时的落脚点和居住集中地以侨民所在国名命名的,如今西六道街当时称日本街、今西八道街当时称高丽街、今比乐街当时称比利时街、今芦家街当时称罗马尼亚街等;有以外国地名命名的,如今安平街当时称华沙街、今安发街当时称阿尔巴津街、今健民街当时称尼古拉耶夫斯克街等;有按其功能命名的,如今兆麟街当时称水道街、今中医街当时称药铺街、今西九道街当时称保险街、今民益街当时称长官公署街、今西四道街当时称八杂市街、今红专街当时称面包街。还有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如今河图街当时是以原俄国阿穆尔州总督、“十月革命”后逃亡在哈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地亩处处长的关达基名字命名的关达基街,今河渠街当时称罗蒙诺索夫街、今宣化街当时称马克西莫夫街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地方当局恢复主权后,从 1925 年至 1927 年先后更改了部分街名,并换上了中文街牌。香坊、道外则以热闹浮嚣著称,多为本土名字,凸显本土文化与本地特色,如安埠街、通天街、油坊街、东门街、正阳大街、裤裆街、桃花巷、延爽街、天一街、太古街。</p> <p class="ql-block"> 大街小巷中丰富多彩的建筑,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历史作用。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留存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印记和人文精神。大街小巷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表现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和风骨,留存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乡愁,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品位和风尚。有些时间久远的历史建筑,在城市的拓展和扩张中默默地伫立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以其独特的风貌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辉煌。也有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或磨灭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之中,或消失在激烈动荡的政治变迁里,或被新建筑取代,人们只有在历史文献和摄影、绘画作品中领略它们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烟云,化作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街名的变化,留下城市沧桑变化的缩影。街巷与城市一起,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保存了历史的痕迹,打下了时代的烙印。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发展,街巷的长短、宽窄都在不断改变,还有的街巷不止一次地更名改姓,而街巷名字的演变历程则标志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p><p class="ql-block"> 北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街名的变化也体现了帝都的王者风范与市井之气,记录着北京城朝代的更迭、传承与变化。如,始建于 1267 年 ( 元至元四年 ) 的王府井大街,元朝称“丁字街”;1417 年(明永乐十五年),明成袓朱棣在街东侧建十王府,先后将其改称“十王府街”和“王府大街”;清代改称“王府大街”;北洋政府时期,从北到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因有清乾隆时为官员饮马而设的八个石槽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口水井称“王府井儿”;1915 年,袁世凯“登基”当上“洪宪皇帝”后,为表彰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逊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期间的所谓“功绩”,将此街更名为“莫里逊大街”;解放后改称“王府井大街”;1965 年改称“人民路”;“文革”期间改称“革命大街”;1978 年恢复王府井大街的名字。再如,东郊民巷,曾经叫江米巷、使馆街、反帝路;东单北大街,曾经叫崇内大街、克林德街、瑞金路;雅宝胡同曾经叫哑巴胡同,奋章胡同曾经称粪场胡同,时刻亮胡同曾经是屎壳郎胡同,大吉巷曾经叫打劫巷,锣鼓巷曾经称罗锅巷,珠市口曾经称猪市口。</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街名的变迁也充满了欧陆风情与时代特色,记录着城市的辛酸、屈辱和欢乐。如,中央大街,因中东铁路筑路初期,铁路工程局将散居于秦家岗等村落的中国人迁移到此处被称为“中国大街”;1926 年张学良到哈尔滨视察时下榻于这条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他觉得中国的街道称“中国大街”不妥,遂下令改称“中央大街”;“文革”初期的 1966 年改为“防修大街”;1976 年,又恢复“中央大街”称谓。再如,红军街,最初因其位于哈尔滨火车站附近被称为“车站街”,1921 年中东铁路当局为表彰卸任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的所谓“功绩”将其改称“霍尔瓦特大街”;1925 年,东省特别行政区市政管理局接管哈尔滨后,将此街恢复为车站街;1932 年,日军占领哈尔滨,为表彰侵华日军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侵华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和伪哈尔滨特区行政长官兼伪黑龙江省省长张景惠,将车站街改名“三公街”;抗战胜利后,再次恢复为车站街;1949 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车站街改名为“红军街”。颐园街,曾经叫病院街、医院街;利群街,曾经叫思想街、慈善街;教化街,曾经叫歪斜街、曲线街;香政街,曾经叫军官街、军政街;上游街,曾经叫西商市街、商务街;高谊街,曾经叫哥萨克街、高士街。又如,三辅街、四史街、五叙街、六顺街,曾经分别称第三竖街和三竖街、第四竖街和四竖街、第五竖街和五竖街、第六竖街和六竖街;而木兰街和一匡街、二酉街、三益街、四明街、五端街、六合街、七政街、八元街曾经是懒汉屯街和懒汉屯头道街、懒汉屯二道街、懒汉屯三道街、懒汉屯四道街、懒汉屯五道街、懒汉屯六道街、懒汉屯七道街、懒汉屯八道街。</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北京的胡同里,你会前瞻黄瓦,后顾红墙,领略北京城的皇家气派;你会从一座座深宅大院,一个个大杂院、一幢幢古老建筑里,感受古色古香的人文气息。行走在哈尔滨的街巷里,你会左观哥特式、拜占庭,右睹文艺复兴、折衷主义,满眼欧陆风情;你会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中,发现什么是中西合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街巷的长短、宽窄都在不断改变,有一些新的街巷诞生了,有一些旧的街巷消亡了,也有一些老街在保留“旧城肌理”前提下通过“有机更新”获得了新生。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扩张,老街古巷、名人故居甚至文物古迹遭到毁坏。曾几何时,北京、哈尔滨的有些街巷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号角中,在轰轰烈烈的扩张改造进程中,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也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拆”被“毁”;在 GDP 的增长中丢掉了优良传统和发展方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声声叹息。北京历史悠久的城墙城门牌楼、哈尔滨多彩多姿的教堂和建筑上的欧式装饰被拆除;北京的老四合院、哈尔滨的欧式建筑或拆除重建或改为他用;北京城古风古韵的胡同、哈尔滨欧陆风情的街巷,被突兀的新建筑割裂,前者独特的帝都风格渐失,后者迷人的欧陆风情消散……有些历史街巷的修复没有遵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而是改造成了“老街新景”,犹如“古铜器除锈,紫檀家具刷漆”,全无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老胡同、一条条老街巷悄然远去,曾经热闹非凡的景色物象,曾经悠远厚重的人文历史,曾经精彩绝伦的故事传说,曾经市井风尘的五行八件,犹如黑白色的老胶卷,一幕幕定格在昨日的生活、往昔的岁月,随后又渐渐变得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消失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喧嚣中……</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中,也诞生了一些宽敞、笔直的现代化新街路。 </p><p class="ql-block"> 胡同和街巷,是城市精神、性格的缩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城市风土、人情的载体。阡陌纵横的胡同、街巷,连接着一座城市的今日与往昔。一个胡同,一条街巷,便是一段历史。而每个胡同、每条街巷,究竟发生过多少兴衰存亡之事、喜怒哀乐之事,只有走进胡同、走近街巷,透过眼前的景象,打开历史的大门,倾听过往的阴晴冷暖、悲欢离合,寻找历史的真实景象、光阴故事,才能感受这座城市的厚重、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往、品味这座城市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北京的胡同,徜徉在哈尔滨的街巷,从胡同旁的房脊屋檐、犄角旮旯里,从街巷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追寻曾经的旧日时光和故人故事,为渐行渐远的胡同和街巷保留一份真实可信的记忆,为飞速发展的城市留存一些旧影,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 </p><p class="ql-block"> 甲辰仲夏于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