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部”前思鲁迅

暗香沁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南京鼓楼区的(原下关区整合为鼓楼区)盐仓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牌楼叫“海军部”。原名为“江南水师学堂”。始建于1890年,当时是清朝在洋务运动中开的江南水师学堂。原民国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旧址。这里的老街坊们习惯叫它“海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大门坐北向南造型独特,颇引人注目。其为砖混结构的牌楼形式,平面呈圆弧形,圆弧状的立面均匀分布着10根装饰门柱。在牌楼正中顶部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上层装饰具有动感的曲线旋涡花纹,这在西方建筑史上称作"巴洛克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楼正中辟有一个拱形门,门上正中刻有“海军部”三字。南来北往,尤其到下关江边轮渡或到火西站转車,这个矗在广场路口的牌楼,都会在每个人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鲁迅曾就读的矿路学堂就在里面,附属于江南水师的学堂,是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1890)奏请创办,因收了鲁迅等学员,后被称为“鲁迅楼”。一直就很希望有一天能走进这个大门,参观鲁迅的学堂旧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的最后一天,周六。上午8:15从家门乘上D51公交,直达南京盐仓桥广场西,下站点正是“江南水师学堂旧址大门,这里已聚集了上百人。有我们“老来乐读书会”的会员,更多的是“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会员。今天主题是“百年近代史回望/实地行走下关. 浦口,海军部是今天活动的第一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以为,今天集体参观,可入内一窥全貌,实地探访鲁迅先生曾在此留下的学迹。遗憾的是,大门仍然关闭,多年来,都没对外开放。虽然,纪录团有几位老师做了攻略讲学,由于人多难于入圈靠前,无法分享语音。其重点也是解说江南水师学堂的历史沿革,鲁迅楼也只是个插曲。只能自个在书本中,查找有关鲁迅先生早年在此求学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鲁迅先生是1898年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的矿路学堂学习。鲁迅的父亲才37岁因病去世,鲁迅才15岁。父亲的离世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和打击,鲁迅产生了学医的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除像父親那样不幸的黎民百姓的病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鲁迅1901年毕业后离开矿路学堂,他认识到矿路学与他的志向相去甚远,然后东渡日本学日语、学医救民。此时的他,深感国家危亡,民族命运多舛,急需新思想、新知识启迪民智,唤醒国魂,最终又弃医从文,成为时代的文化巨人。</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经历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天演论》等进步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对科学和民主的追求,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一位知情的文友说,在8年前,海军部的管理方,偶然为附近的小学生和一些原学校的老同学开放,参观了海校。住在海校周边几十年的一些人,有幸见到海校旧址馆内的真容,曾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有人眼尖,在海校西侧有一棵百余年树龄的法国梧桐树杆上,竟然刻着一幅鲁迅先生的侧面头像!这幅头像栩栩如生,传神至极,同学们都赞叹不已。大家猜测,这可能是某位超级粉丝在鲁迅当年留下过脚印的地方,雕刻了《朝花夕拾》的封面,以此向鲁迅先生致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在学生时代,我们最早接触的《朝花夕拾》就是这个有鲁迅浮雕头像封面的版本。然而,多年来的风霜雨雪,这个树刻,也没有经得起气候和岁月的侵蚀,逐步剥脱,面目全非,据说,现在已无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许当年雕刻这个树雕的艺人,就是盐仓桥周边某位老街坊呢?老同学?无论怎样,他们和我今天的心思一样,都是为去寻找城市记忆,去探求历史的真实,只为表达对鲁迅在此学习过的一种怀念,对鲁迅精神的一种崇敬。无论苍海桑田如何变化,我相信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永存。</span></p> <p class="ql-block">文 编:暗香沁雪</p><p class="ql-block">美 号:5495620</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音 乐:《沉思》</p><p class="ql-block">时 间:2024年12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