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嫦娥可奔月,沉睡千年逐梦三星堆。(三)

耿利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老板娘约好,一早去西昌,一路风景不错。8点40就到了。我仍去了上次住的旅店,安顿好就去客运中心。谁知被告知,这里没有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车,要去游客集散中心才有。于是坐公交车去了集散中心,只有11点05分的开沙坝的车,我犹豫了好久,时间夠吗?司机和售票员说帮我那边联系好摩的司机,下车后即可进山,来得及。于是决定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天可以好好看看西昌的市容环境,感觉挺不错的。它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攀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自古便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便有政权在此建立郡、州、司府等行政机构。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中国最美的养生栖息地。素有月亮城、太阳城、航天城、小春城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游客中心已近中午,接着坐摆渡车进入日常旅游参观景区。 2007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执行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把探月卫星、中继卫星、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所以,西昌发射场是名副其实的“嫦娥奔月的地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首个完成200次发射的航天发射中心,不仅如此还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三个新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结束了中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1990年成功发射中国承揽的商务卫星一一亚洲一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选建原因:纬度低、海拔高,离赤道越近,地空距离越短,发射倾角好。地质结构坚实,三面环山,地形隐蔽,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晴好天气多,“发射窗口”好, 几乎没有雾日,有利于使用光学设备,可增加试验天数、缩短试验周期。交通比较便捷,发射场紧靠成昆铁路、川滇公路 ,西昌有大型标准军用机场,有利于火箭和卫星的运输。因此,一座现代化高科技的卫星发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西昌北部的大山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地,我国就有两地,这也彰显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除了日常的旅游参观,也有实况观摩,那就要看运气了。听当地居民告诉我,他们因有地利之便,还是较容易能够亲眼目睹火箭发射点火升空的壮观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听了讲解,看完一系列图片介绍,我登上了望月亭。看着飘扬的国旗,心中涌起一种神圣感和自豪感。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今天的"嫦娥系列"登月软着陆,带回月壤,以及不久的将来实现载人登月,这一个一个的梦想成真,让人心情激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摩的司机载着我去了奔月楼,展厅门口醒目的“三颗星”,向大家展示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从发射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探测器,从征服月球、火星、地球这三颗星开启的“新长征”征途。"长征 "是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标志性名称,一代代航天人踏上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足足研制了12年,从无到有,从单一型号到多型号,从箭一星到一箭多星, “长征”展示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新长征的征途。带着“长征”精神,跟随“嫦娥”步伐, 带着神秘开启“探月”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处展示的是发射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时所用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整流罩回收文物。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肩负着运载“嫦娥一号”卫星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长三甲”火箭在空中飞行236.928秒时,整流罩完成为“嫦娥一号”卫星保驾护航的使命,与火箭分离,并告别“嫦娥”,从126000米的高空踏上回归旅途。分离后的整流罩经过艰苦的太空之旅后,准确飘落在广东始兴县和江西全南县两地,存放于奔月楼的整流罩残骸,见证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钟,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展月球探测,将提高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无人航天器探测月球的主要方式有5种,我国探月计划开始就从第3种方式起步,把绕月探测作为先行。我国在完成无人航天器探月任务后,将实施载人登月工程,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合作共建月球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目前4大卫星发射场中综合能力最强、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密度最高、对外开放最早、唯一管理(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的现代化航天发射中心。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冲出地球村、登陆月球的飞天实践,中国航天从这里走向高轨、走向世界、走向深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奔月楼,拍了一张外景照,球幕影院播放"探月圆梦"的科普知识影片,因为要赶三点半的车回西昌市区,没时间再细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是上午12点的火车,有充裕的时间去西昌的火把广场转了一大圈,这是入口处的九虎塑像,虎在彝族文化中被视为保护神,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再往里走,是一组成弧形布置的56个民族文化柱群,每根柱子直径约2米,表面雕刻着反映彝族优秀文化和经典传说的浮雕。这56根柱子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火把广场中心是一个 喷泉,喷泉中央矗立着一座火焰主题的雕塑,拍了一张远景照片。每年农历6月24日,来自大小凉山的数万彝胞聚集到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典火把节。届时,56根巨柱火炬高燃,数十万支火把烈焰腾腾,"谁把太阳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整座西昌城流光溢彩,火舞龙蛇,光耀古城夜色,火映邛海碧波。节日期间,小伙子们赛马、斗牛、抢羊、摔跤,姑娘们赛歌、选美、赛衣、跳“朵乐”舞,既是彝族人民感情释放和天才表演的“东方狂欢节”,又是年轻男女追求美好和谈情说爱的“东方情人节”,三天三夜,欢乐不绝。于今顺应时代发展,火把节时间也延长了。在彝族人民心中,火是光明,是诗篇,是力量,是精魂,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天下彝人崇尚火,既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是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候车时吃了中餐,坐上中途不停、直达成都火车南站的城铁。除了开出和到达两个时间段车窗外视野较开阔,其余的时间都是在钻山洞,两洞之间的间隔多为一、两秒钟,无法拍照。到达南站转乘地铁去成都东站。东站很大,除了成都北站停运改造外,把三个火车站都造访了一遍。折腾好久,只坐了18分钟车就到了广汉北站。去三星堆博物馆是我这趟行程的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考古是人类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它充满了对祖先的生活的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好奇,所以想要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有人专门去研究.。光靠文献史料的记载是不够的,文字的体现力毕竟有限,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有了这些出土文物, 我们就可以详细的审视和观察当时的社会模样。我早早的就坐车去了去年才落成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行李可以免费寄存,办好手续,就进馆参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古城古国遗址,它们在地下"沉睡数千年"。1927年,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1934年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展现出古蜀文明的辉煌,从而“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百年逐梦,矢志追求。几代学人薪火相传,谱写了三星堆考古的世纪华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展区主题:世纪逐梦。三星堆考古利用古人留存的遗址遗物,重建古代历史,让我们看到几千年之前的文明历史,古城古国古蜀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在燕家院子出土的玉璋,当年的广汉县县长罗雨苍获悉后,认为很重要,下令采取保护措施,还是蛮有眼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3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获广汉县政府支持,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在月亮湾燕家院子旁进行首次发掘。此次发掘约10天,出土、釆取的各类玉石器、陶器标本及残件400余件,送交县政府,后转送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汉,古称雒城,又名汉州,自古有“蜀省要区,通京孔道”之称。古城历史悠久、格局井然,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景观。 “三星伴月堆”为当时的名胜之一。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物调查小组在广汉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3年,配合宝成铁路建设,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带队到广汉中兴乡马牧河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家祐、江甸潮等对广汉月亮湾、横梁子等地点进行调查。1959年至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多次到广汉中兴公社开展考古调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屋、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玉器、石人雕像、漆木器等文物。第三发掘区文物堆积多达16层。此次发掘,丰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相继发现,出土文物上千件。一号祭祀坑发现于1986年7月18日。 出土文物:金杖、金面罩、金酒虎形饰、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青铜龙柱形器、青铜龙虎尊、玉璋、玉戈、玉剑等420件,以及象牙、海贝、骨器残片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号祭祀坑发现于1986年8月16日,发掘工作持续至9月17日。出土文物:金面罩、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青铜神坛、青铜神树、青铜尊、青铜罍、玉璋、玉璧、玉戈等1300件,以及象牙、虎牙、海贝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身形牌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掘开工时,附近村民觉得新奇,都来观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城墙的发掘及大量出土文物为了解古蜀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例证。三星堆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渔猎、畜养、耕作、酿酒、纺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活图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山海经·海内经》所记录的,译成白话文:在西南黑水流经的地方,有一处叫都广之野,后稷就埋葬在这里。百谷自然生长,冬夏都能播种。鸾鸟歌唱,凤鸟舞蹈,灵寿树开花结果,草木茂盛。各种禽鸟野兽,和谐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展区:巍然王都。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盛世续华章。2019年秋至2020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勘探又发现六个祭祀坑。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对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扭头跪坐人像。2021年三星堆四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着裙立人像。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外展中,此为3D打印复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次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的一大亮点,就是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的参与,这在实验室考古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轮考古中,便携式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全球定位仪测量器等高科技大量运用,形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新模式,是我国考古发掘现场科学保护的范例,体现了新现代考古理念和技术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植物考古、丝绸考古研究、青铜器综合研究、碳十四测年、祭祀坑掩埋环境研究等,多领域的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遗址四个文化时期均有不同的遗存和出土文物,下面除文字说明外,图示均以陶器为例。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典型陶器。玉器有玉锥形器、螺旋形器等。陶器有平底或小圈足的盆、罐、壶等,花边口沿器占一定比例。三星堆遗址二期文化典型陶器。青铜器有铜牌饰、铜铃等。玉器有璧、凿等。陶器有敛口圈足瓮、平底罐、高柄豆、深腹罐、高圈足盘、尊形器、盉、鸟头柄器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遗址三期文化典型陶器。青铜器有尊、罍、大立人像、神树、人头像、面具等。金器有面具、金杖等。玉器有璋、戈、璧、琮等。陶器有三足炊器、高领瓮、觚形器、高柄豆、厚唇侈口缸、矮领瓮、鸟头柄器、盉、平底罐等。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典型陶器。陶器有小平底罐、高柄豆、薄胎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罐、高领罐 (壶)、矮圈足罐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陶器器类主要有盛贮器、食器、酒器、炊器等。器型以小平底罐、尖底罐、鸟头把勺、三足炊器等最具地方特色。陶器表面饰有绳纹、方格纹、网格纹、菱形纹等多种纹饰。部分陶器盖钮、足、耳等装饰动物形象。这是拍摄的集中展示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9年在月亮湾城墙出土的陶人,2013年在真武宫城墙出土的陶盉,2019年在联合遗址出土的陶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成都平原青铜文明的重要标志。数量惊人的青铜器,包括尊、罍、面具、人像、神树等,表明这里曾是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生产铸造中心。古蜀先民不仅吸收了商文化青铜铸造技术,也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铸接工艺,在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写下绚丽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尊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多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站在一处窄窄的门前往里瞧,我也排队上去观看,一个青铜大立人的镜头出现在眼前。商青铜立人像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美, 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旁边在播放着一个视频,根据大立人的手的姿势,想像和猜测他手中握着是哪一种物品。挺有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尊,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罍,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此文物在外展出,为3D打印复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顶尊人头像,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兽器盖,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各地便已出现不同质地的人面造型器物,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巫术和丧葬等活动。三星堆出土黄金器物达数百件, 金质片材加工技术是三星堆黄金制品的代表性工艺。金杖、金面具、金面罩、金虎形饰、金鸟形饰等典型器物,造型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黄金制品艺术瑰宝。看看这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黄金面罩,金面惊艳,青铜呈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杖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的象征。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雕像群蔚为大观,是三星堆青铜文化重要标识之一。青铜人头像造型生动、内涵丰富,头冠、发型和服饰各异,是当时族群构成与等级秩序的反映。王者至尊,青铜大立人像既具王者之风,又有大巫之仪,应是集神、巫、王身份于一体的古蜀国最高统治者的形象。看到这些出土文物,心有感慨。考古发掘,被考古人戏称为挖土,整个考古过程一直和泥土打交道,需要细致和耐心。他们的辛勤付出,都在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一、二两个展区后,有点累了,于是在休息区坐下歇歇,边吃带来的中歺。窗外是三星堆修复馆,远远的看看建筑外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参观第三展区:天地人神。展示了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祗、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玉璋,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出土玉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以玉璋、玉戈、玉琮、玉璧等为重要祭器,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祖先神灵,契合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承载着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古蜀人宗教礼仪制度的反映。上方的玉戈为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骑兽顶尊人像。这是研究性复原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通高约159厘米。由八号、三号、二号祭祀坑出土。神兽头顶有青铜立姿人像。这个视频把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的细节描绘得很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兽。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外展中,此为3D打印复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兽,左边为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右边为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孝古现场发掘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青铜尊、青铜罍数量众多,出土时盛装海贝、象牙珠、玉凿、铜铃、铜挂架等物品。尊、罍与人物形象结合的造型很多,呈现各种姿态,反映出尊、罍在古蜀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没想到单只一个"尊",就有这么多形状。青铜尊,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尊,左边为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右边为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罍,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兽首冠人像,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坛(残件),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坛,研究性复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出土多座青铜神坛模型,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制作精细。各类青铜人像或立、或跪、或坐、或卧,还有神兽、凤鸟、建筑等造型,再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盛大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坛顶部,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坛底座,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2022年三星堆七、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坛由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的镂空基台,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坛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七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以及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等部分拼合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边青铜戴尖脊帽小立人像,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中间青铜小立人像,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右边青铜戴冠人头像,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跪坐人像,2022年七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青铜面具。尤以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面具等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应是古蜀王国信仰世界中的祖神或天神,被供奉于神庙殿堂之上,受人顶礼膜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纵目面具,商代后期。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凸出眼眶16厘米,硕大的双耳向两侧展开,短鼻梁,口阔而深,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大面具,商代后期。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是三星堆出土形体最大的面具之一。此面具分两次铸造,头及脸部系翻模浇铸而成,两耳以嵌铸法连接。额间留有方孔,估计原补铸有装饰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鸟崇拜,鸟在古蜀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人身鸟足,倒立,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青铜器中有大量鸟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物有灵,青铜虎形兽,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在中国早期图腾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造型各异的龙、蛇形象,表现了古蜀人对龙、蛇的崇拜。青铜蛇,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太阳轮形器。对于农耕部落来说,太阳代表着丰收与温暖,“太阳崇拜”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岩画和文物中,有关太阳的图案或纹饰数不胜数,而这件器物以青铜的实物形态来表现太阳,却是十分少见。这个太阳轮上有小孔,估计是要把他们钉挂起来,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顶礼膜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神树是吸引观众的精华展品,我在此看了好一阵。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树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缘此登天。神树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神互通之思维观念的形象化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 城址规模宏大,冶金、制玉、丝织技艺达到高峰,独特信仰体系建立,展现出王都气派。1986年、2019年,三星堆先后发现八个祭祀坑。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典型范例,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堆博物馆注重与国际间、馆际间的展览交流与合作。三星堆文物曾先后出展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特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新馆内的众多出土文物前仔细观看,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等精华文物前久久驻足,领略数千年前古蜀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 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了却了我此行的一个愿望。走出博物馆,在游客中心好好休息了一阵,拿上寄存的行李,启程去下一站:剑门关。(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