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土坯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土坯,是旧时农村盖房子、垒墙的主要原料。因为土坯造价低,制作容易,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用土坯建造的房子不易透风,保温性能比较好。</p><p class="ql-block"> 土坯还是农村人盘锅台、打炕(盘炕)的原料。过去人们睡土炕,每年最少要打一次炕,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多多积肥,要求每家每户一年打两次炕。因此,在那个年代土坯需求量特别大。</p><p class="ql-block"> 打土坯,是把土放在模具内用石杵夯实成型的过程,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旧时,一家一户的过生活,除了盖房、垒墙,每年打炕有上百十来块土坯就够了。人民公社时期,一个生产队每年仅打炕就需要土坯上万块,所以,到了打坯季节,每个生产队至少要安排两到三名壮劳力打坯。</p> <p class="ql-block">  打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力气活。生产队时,为了鼓励多劳多得,生产队规定每打200块土坯记10个工分,一般人每天能打300多块,挣15个工分。</p><p class="ql-block"> 旧时,溪源村使用的是木径尺,测算长度都以木径尺为准。土坯长1.2尺,宽8寸,厚度根据不同用途分别为1.5寸、1.8寸和2.0寸。盖房垒墙使用1.8寸或2.0寸厚的,而打炕则使用1.5寸的,因为太厚了不容易烧热。</p><p class="ql-block">(作者使用过的土坯模)</p> <p class="ql-block">  和其他庄稼活一样,干什么活用什么家具。打土坯需要土坯模、石杵、底板等。坯模是长方形的,一般选择榆木、杏木作原料。两根方木作竖框,一根方木作上部横樑,竖框凿眼为榫,横樑做卯,竖框凿的眼是上小下大,两根竖框下面是可以活动和叉开的,竖框和横樑在横樑上面用绳子捆绑,这根绳子称作“箍头”。竖框下面用一根挖成凹字形的方形木棒将两根竖框牢牢卡住,这根木棒称作“磕头”。根据土坯的尺寸,在两根横樑下部的内侧各凿一个1厘米宽,1.5厘米深槽子,中间插一块木板 ,这块木板称作“沙板”。打坯时,将坯模平铺在地上,下面用“磕头”卡住,插上“沙板”,填上土夯实后,一块土坯就成了。石杵是一块直径约20厘米、高约25厘米的圆柱体石头,用石匠的錾子在上面的圆心处凿5厘米深的圆眼,然后安上一个丁字形的木把,打坯时双手抓住木把将石杵提起,用力将土夯实。</p><p class="ql-block">(作者使用过的石杵)</p> <p class="ql-block">  打土坯一般选择在靠近土崖或土层较厚,场地宽阔的地方。土的湿度以手用力捏成一团,且不粘手为宜,如果湿度不够,还得浸水。</p><p class="ql-block"> 打坯的第一道程序是拉底子。用铁锨把准备垛土坯的地方铲成50厘米多宽,高出地面10多厘米(防止雨水浸泡)的平台,长度则根据场地的大小决定,当然是越长越好。因为场地越长,摆放的土坯越多,便于晾干,提高效率。场地铲平后,再用“沙板”刮一遍,等待摆放土坯。第二道工序是翻土,把土崖或地里的土挖出,用铁锨将坷垃拍碎,再翻土一到两次堆堆儿备用。第三道工序才是打坯。先找一块厚木板埋在地里,木板面和地面持平,这块木板被称作底板,作用是保证土坯的光滑平整。然后把坯模摆放在底板上,扣好“磕头”,插上“沙板”,在坯模内撒少许草木灰,以防止土坯与底板和坯模粘连,把翻过的土用铁锨铲到坯模内,以土高出坯模两倍多为宜,用脚踩实后,再用石杵夯实。一般一块土坯用石杵夯15次,即中间夯3次,四角各夯3次,后来许多人为了省事,改为中间、四角各夯2次。经过石杵的夯砸,高出坯模的土就与坯模持平了,这时,用脚掌将坯模四周的土刮平,然后用脚后跟在土坯的四角捣四个窝,以保证四角的结实。每个打坯人用石杵捣多少下都是相应固定的,并有固定的节奏。从远处听打坯,就像听简单的打击乐一样,只要是经常下地的庄稼人,听到这种节奏就知道是谁在这里打坯。第四道工序就是出模和摆放。用右手抓住“箍头”,将坯模和土坯一起提起,墩在地上,左手端住沙板,用脚将“磕头”蹬开,坯模的下端就松开了,然后用右手提起坯模上端的“箍头”,用坯模的框在沙板的边缘用力磕一下,发出清脆的响声。磕这一下,是为了让沙板跟土坯避免粘连。随后放下坯模,左手托着“沙板”立着端着成型的土坯,到场地后再将土坯横过来摆放在平整好的场地上。</p> <p class="ql-block">  摆放土坯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计。摆放土坯,也称作垛土坯,或者叫土坯上垛。垛第一层土坯要立着横向平行摆放5块,俗称垛码头,其中第4块要向前伸出7厘米左右。接下来的顺着摆放,顺着摆放的土坯要摆成斜的,即摆放第一块土坯时,一头靠着横向摆放的第一块土坯,另一头靠着横向摆放的第4块土坯伸出来的部位,使摆放出的土坯自然成了斜的。然后依次向前摆放,每摆放10块土坯,就在上面摆一块小石头或土坷垃,以便计数,如此一直摆到场地尽头。不论横向摆的,还是纵向摆的土坯中间都要留两厘米多的缝隙,便于通风和尽快晾干。接下来开始摆放第二层。第二层是架在第一层土坯上面摆放的,从一层最后边开始返回摆放,也要垛码头,同开始一样,横着摆放5块,第4块也要伸出7厘米。顺着摆放的第一块是斜的,也是一头摆在靠着横向摆放的第一块土坯,另一头靠着横向摆放的第4块土坯伸出来的部位。这样,顺着摆放的土坯的一头压着底层第一块的一角,另一头压底层第二块土坯的一角,使上下两层土坯互相勾连,不易倒塌。如此,可以摆放7层。当摆放第6层和第7层时,两层一起摆放。计数的小石子、土坷垃也随着层数的增高上移。</p> <p class="ql-block">  土坯上垛有好多技巧。要求场地平,摆得匀。如果摆放的角度和缝隙拿捏得不好,很容易发生串垛,也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在摆放多层的过程中,当底层的土坯没有干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上一层的压力时,就会出现串垛、倒垛现象。而这种现象在那些经验不足的打坯人来说是经常发生的。因而,溪源村一直流传这么一句打坯歇后语,叫作“打坯倒垛——白腾腾”。</p><p class="ql-block"> 春秋季节,多风少雨,土坯干得很快。只要不下雨,一般10天左右就可以使用,而且阴天要比晴天干得快,故有“阴七阳八”之说。</p> <p class="ql-block">  在溪源村,多数男劳力都会打坯,但打坯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所以真正打得好的并不是很多。真正会的打坯人,打出的土坯表面光滑方正,作业过程中既省力气,同样时间内打得数量多,土坯还结实耐用。更重要的是便于运输,不易破碎。而多数打坯人,打出的土坯又厚又笨,中间还有一个土疙瘩,别看土坯厚笨,但不一定结实,不仅运输过程中容易破碎,而且打炕炕不平,垒墙墙透风。</p><p class="ql-block"> 1970年前后,溪源村涌现出一群真正会打坯的年轻人,支绍国、支世清、霍汉书、霍汉忠、霍汉清就是这些人里的佼佼者。他们在前人摆放7层的基础上,把坯垛加高到10层,其中第8层和第10层是在7层的基础上,蹬着凳子,3层一起摆上去的。为了保证不倒垛,不串垛,还要增加摆放的斜度,即改斜压一块土坯改为斜压两块。不仅减少了拉底子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创造出一天打700多块土坯的新纪录。</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的土坯房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砖瓦房。使用木床的越来越多,即便是土炕,也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因烟道堵塞才打一次,土坯在溪源村的需求越来越少,土坯模、石杵这些过去家家必备的农具也很难见到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