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哀箫老松下,漫漫瞿麦雪平田

巴尔鲁克

<br> 按照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中的利水渗湿药的顺序轮到“瞿麦”了。在学研古典诗词前,我们先对中药瞿麦做个了解。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说法:<br> 瞿麦,中药名。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干燥。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br> 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心、小肠经。功能:有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的功效。主治: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经闭瘀阴。<br> 按照笔者在古典诗词歌赋结合中药学研的初衷,就是通过对写有中药的诗词歌赋的深入学研,掌握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故而今天学研的诗作者都是笔者不曾注意到的宋朝文人。<br> 首先是李新的《予宿承德日夜苦霪雨拟金筌赋六韵呈陈居中》。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李新。据载:李新(1062~?),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1084)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1090)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1100),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论时政之弊,夺官贬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入党籍。大观元年(1107)遇赦(一说大观三年),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宣和五年(1123),为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通判。高宗绍兴八年(1138),应其子时雨请,追赠朝奉郎。<br> 诗题《予宿承德日夜苦霪雨拟金筌赋六韵呈陈居中》,告诉我们作者夜宿承德,遇到连绵数日的阴雨,拟照“金筌赋六韵”的规矩作诗呈送“陈居中”。这位“陈居中”具体是谁暂不可考。其诗云。<br> 黑云䟃○阵岿麓,女娲补天伴天哭。<br> 结愁起坐函丈间,祠礿除门绣黄犊。<br> 书册入眼万花缬,石泉冰肠河九曲。<br> 市头老木昏鸦归,屋角赭山瞿麦熟。<br> 胡村水平已可渡,软屐青灯循昔路。<br> 后期讵能数甲子,希夷长年耳不死。<br> 诗的首行有“䟃○”,其中○应该是“走+覃”字,笔者电脑字库中没有这个字。“䟃‘走+覃’”(cāntán餐谭),《辞源(第三版)》注释:“相随驰逐貌。”<br> 第二行诗前句有“函丈间”,说的是房间狭小。但“函丈”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旧时对老师的尊称,因那时讲席间隔约一丈,以便于听讲和讨论交流。后句有“祠礿(yuè月)”,为古代宗庙祭祀的名称。夏、商二代春祭称为“礿”,周代则改称夏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汉代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br> 诗的第四行后句中的“赭山”,即红褐色的山。“赭山”还有一与秦始皇有关的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这里的“赭”字就是动词了,意思是烧光,燃尽。<br> 最后一行诗“后期讵能数甲子,希夷长年耳不死。”前句中“讵能”,即岂能。后句中的“希夷”,按照《老子》的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至于是否用道家的本体无声无色、虛空玄妙的语义来理解,笔者以为大可不必。<br>下面这首七绝《道桐庐有诗示成季》,是赵宋王朝南渡后的诗人林光朝的作品。诗人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早年参加科举不第,便跟随北宋学者尹焞学习,算是理学家程颐的徒孙了。因其学有所获且精通《六经》,便有数百人跟随其学习,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时称“南夫子”。宋孝宗赵昚隆兴元年(1163)科考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乾道五年(1169)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历著作佐郎、著作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九年,出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元年(1174),改广南东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劳,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为孝宗讲解《中庸》称善,除中书舍人。因封还谢廓然迁殿中侍御史词头,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谥曰文节。<br> 这是诗人路过桐庐(今浙江杭州桐庐县)时写给友人“成季”的信,宋朝历史上南北各时期都有一位字“成季”的。北宋时期的“成季”,姓李,名昭玘(?~1126),自号乐静先生,济南人。此人仙逝于靖康元年,也就是尚未经历靖康之难。南宋时期的“成季”,姓洪,名拟(1071~1145),字成季,一字逸叟,世称净智先生。宋镇江丹阳人。本姓弘,先祖避南唐讳改。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国子博士、监察御史,进侍御史。南渡后,起为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入为礼部尚书,迁吏部。绍兴三年罢。起知温州。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文宪(一作文定)。显然,后者曾与诗人林光朝同朝为官。<br> 此是滩头处士家,我从何日离天涯。<br> 木棉高长云成絮,瞿麦平铺雪作花。<br> 从字面看诗比较好懂,但由于对诗人的创作背景没有考证,因此诗人此时的心境如何也就无从知晓了。从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游走于江湖间。而后两句似乎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以及人生态度。<br> 下面这首七律的作者也姓林,而且还是上述那首诗作者的高徒。此人姓林,名亦之(1136~1185),字学可,号月鱼,学者称网山先生,福清(今属福建)人。“从学林光朝于莆之红泉,光朝卒,继其席。与林光朝、陈藻并称城山三先生。”终身布衣,赵汝愚帅闽,荐于朝,命未下而卒,年五十。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文章家、诗论家刘克庄在《网山集序》中称:“网山论著,字字句句足以明周公之意,得少陵之髓。其律诗高妙者绝类唐人。”虽然下面这首七律是一首挽词,但读罢之后令笔者深感高妙之处就在于其引发了读者的哀婉深沉之感,以及对母爱的敬仰。遗憾的是“陈仲罕”是何许人也?知之不详。诗云。<br> 陈仲罕母挽词<br> 橘林霜后欲寒天(原校:一作黄柑时候欲霜天),多记陶家作客年。<br> 碧水青山如昨日,白云红旐是新阡。<br> 鸤鸠七子母恩重,寡鹄孤巢妇德贤。<br> 最苦哀箫老松下,漫漫瞿麦雪平田。<br> 自注:《洞箫赋》:孤巢寡鹄娱优乎其下。<br> 首联。第一句有两个版本,但不管哪一个版本,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霜后欲寒的秋季,开篇一句无形增加了给友人母亲送葬的悲凉心情。后句中的“陶家作客年”,说的是陶侃的母亲接待来客范逵是如何的重义轻利,怎样的真心实意的故事。原文载于《世说新语笺疏·贤媛》,云:“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br> 颔联。前句无需费词。后句“白云红旐是新阡”中的“红旐(zhào照)”,“旐”是古代一种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后世多用来举在出殡队伍的前列,称为引魂幡。“新阡”,即新筑的墓道。<br> 颈联“鸤鸠七子母恩重,寡鹄孤巢妇德贤。”前句“鸤鸠七子”典出《诗经·曹风》首章二句为:“鸤鸠在桑,其子七兮。”“鸤(shī)鸠”即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好食毛虫,有益于山林,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其不义的行为是通常将卵寄生在雀形目鸟类巢中,由寄主父母对幼鸟进行照顾。其仁德一面体现在,旧说其有七个幼子,早晨喂食从头到尾,下午喂食从尾到头,始终平等对待不偏不倚。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这种旧说基本不成立。后句中的“寡鹄孤巢”,按照自注:“《洞箫赋》:孤巢寡鹄娱优乎其下。”的说法,应当是典出《洞箫赋》,但《洞箫赋》是这么说的:“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用现代汉语表述,大意是“孤单的雌鹤在竹下欢乐优游,春天的飞禽成群地在竹枝上嬉戏翱翔。”“寡鹤”即失偶之鹤。亦以喻失偶者。“寡鹄”则是丧偶的天鹅。用以比喻寡妇或不能婚嫁的女子。<br> 尾联。众所周知,箫的声音是非常哀婉悠长的,那老松下悲凉的箫声表达了诗人对亡者最深沉的哀思,在白雪覆盖的瞿麦田上弥漫着无限的哀愁。<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