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 两代相守

月色江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华夏大地的怀抱中,无数文化遗产如繁星般散落,它们是古老民族智慧与荣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这些珍贵的遗产历经千年风雨能够留存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守护者的精心呵护与深情守望。在我的家族里,就流传着这样一段感人肺腑两代人守护文化遗产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始祖翟升,在金朝明昌二年(1191 年)2月,辞赋登第进士,成为家族尊崇的始祖。他心怀对古圣贤的敬仰,对史圣左丘明尊崇备至。左丘明墓坐落于毗邻家乡的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始祖常常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前往凭吊祭奠,祭扫中他情思泉涌,挥笔写下了《吊左丘明墓》一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魂葬此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羽翼一经称独异,帡帽三传有谁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徘徊草阶怀彤笔,瞻拜残碑仰古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谓先贤暌隔远,至今麟传炳苍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深情地赞扬了左丘明在传播儒家思想的卓越功绩,称其撰著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犹如璀璨星辰无人企及。在诗句中仿佛看到始祖站在墓前,眼中充满对古人智慧与教诲的景仰崇拜之情。这首诗后来被收录于孔府档案《左传精舍志》第四卷艺文志中,成为家族文化传承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始祖及第后的一个清明节,他邀本籍同榜进士董哲、王瓒一同前往左丘明墓地瞻仰凭吊。彼时,几位田夫正在清理一座荒冢上的杂草,随着杂草被清除,墓冢渐渐露出真容。始祖三人上前询问,得知这几位田人竟是丘氏后人前来祭奠先祖。交谈中,他们又了解到史圣的墓冢历经了无数的兴衰变迁,甚至一度被寺庙压占。平阴县大儒王去非先生(私谥醇德)发感于作诗呼吁,其诗感人至深,打动了官府和民间人士,众人齐心协力修复了史圣的墓地。然而,岁月无情,风雨侵蚀,曾经修复的墓地如今又败落成一座荒冢。始祖三人听着诉说,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黯然泪下,心中的悲痛与惋惜化作诗句,始祖奋笔写下《题左丘明墓》一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雄葬此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愚俗岂知贤者墓,荒村易作焚王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垄头籍籍人相践,泉下悠悠恨莫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弊革除今可喜,尽归醇德作诗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满含对先圣深深的景仰,对愚俗无知的沉痛叹息,为圣人受辱而悲愤难平,也高度赞扬了醇德先生的义举。始祖的诗作如同一声有力的呼唤,再次唤起了官府和有识之士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左丘明墓再次得到修复,始祖的《题左丘明墓》一诗也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先后收录于《平阴县志》《肥城县志》,成为家族守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象征,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始祖对史圣的崇拜以及守护史圣墓地的义举,赢得了史圣后人的敬重与钦佩。时光流转,2000 年,左丘明第 75 代裔孙邱国川先生,怀着崇敬之心专程来到平阴翟庄始祖的墓地瞻仰,并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朝有高士,翟公美名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谒左子墓,传世留诗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宗立伟业,贤达满厅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帝之裔胄,溯祖源流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不仅是对始祖的赞誉,更是对守护文化遗产精神的一种肯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独有偶,在历经数百年岁月之后,家族中崇敬先贤、守护文化遗产的佳话再度续写新篇。始祖的第十三代孙,我的父亲,在时代的浪潮中,毅然秉承家族传承,为守护文化遗产又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父亲踏上承德这片土地就任,分管城市的文化教育工作。当他初次目睹避暑山庄这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时,内心便被深深地震撼了。那精美的园林艺术,精湛的古代建筑,仿佛是一部部无声的史书,展现着昔日的辉煌。然而,园林中那些历经劫后余生的残垣断壁,又让父亲不禁垂泪。在那一刻,他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守护好这座文化瑰宝,让避暑山庄的美丽与文化底蕴得以传承,让子孙后代领略到灿烂的文化宝藏。自此,守护避暑山庄成为父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一场风波悄然袭来。地委主要负责人为解决部队人员的住房问题,决定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遗址上建造 9 栋住宅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树园,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是乾隆皇帝亲题的避暑山庄 36 景之一。园内地势平坦,古木参天,环境清幽雅致,曾是乾隆皇帝接见杜尔伯特蒙古首领、吐尔扈特蒙古首领及班禅六世等重要人物的地方,这里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是避暑山庄的重要景点。一旦住宅楼在此拔地而起,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景点将不复存在,那将是对历史的亵渎,是对后代子孙的辜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仿佛看到了避暑山庄的美丽肌肤上即将生出一块丑陋的疮伤。在市委的会议上,父亲挺身而出,力陈保护文化瑰宝的重要性,言辞恳切,态度坚决,极力阻止地委的这一决定。随后,他又上书地委,详细阐述停止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不但没有被接受,反而引来了诸多非议。但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像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坚守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阵地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父亲日渐消瘦,话语也变得稀少,整日闷闷不乐,全家人都为他担忧。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坚信总有一天,真理会战胜错误,文化遗产的尊严将得到捍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1979年,驻避暑山庄的机关单位和300多住户,包括万树园家属楼的住户,全部搬出了避暑山庄。万树园上那几栋突兀的住宅楼也被逐一拆除,万树园终于恢复了昔日的风貌。那一刻,父亲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心中的喜悦如泉水般涌出。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挥笔写下《山城情怀》一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塞<i>上山城山水丽,槌峰召唤塑新姿。</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离宫内外笃情注,云岭西东前景思。</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春育春栽期岁稔,秋花秋树果盈枝。</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时来阴霾阻去路,天地晴明自有时。</i>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该诗的序中写到“到承德后朝夕图治,因不与’左派’同流,多事受阻,然而爱山城之心未衰”。这首诗不仅是对万树园和避暑山庄重获新生的赞美,更是表达了父亲多年坚守的欣慰与感慨。它见证了父亲在守护文化遗产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也表达了对未来文化传承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始祖翟升与父亲,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因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守护而紧密相连。始祖用诗歌抒发情怀,以笔为剑,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让左丘明墓在岁月的尘埃中重新焕发光彩;而父亲则以无畏的行动,在现实的挑战面前,捍卫了自然和谐与文化的尊严,使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得以延续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代人的坚守,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家族传承文化遗产的道路;又似坚韧的纽带,将家族与民族的文化根脉紧紧相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航行的坐标。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敬畏,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时,这份宝贵的财富才能跨越时空,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久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