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利休一生没有留下书籍,却在辞世之时留下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辞世语:“人世七十,力图命拙,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p><p class="ql-block">利休辞世数百年,数百年人们一直用自己的理解解读着这一辞世语,表达对利休的伟大智慧的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茶农传人,我深深被利休震撼着,也试图去感知这位大师不朽的“教诲”。是的,我理解的是“教诲”。利休用最后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并将一生的智慧浓缩为一句话,轻轻写在纸上。这句轻轻写下的话,如洪钟大吕余音绕梁,夺人心魄,让我读到这句话时如遭电击,如雷贯耳。</p><p class="ql-block">“人世七十”也就是活了七十岁的意思。按照史记,利休生于1522年,于1591年切腹。按照寿岁的算法,也就是七十岁。有的文章也说是1592年,这样一减是70。</p><p class="ql-block">“力图命拙”。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实在是利休一生的写照。他完全没有多余的话,将茶也仅仅诠释为“煮水,点茶,喝茶”。大道至简,那些一切不属于茶的被人硬塞进茶的衣兜或者怀抱里的东西,确实就是多余。简单的“煮水,点茶,喝茶”三个词,对应三方面功力,即专注力,洞察力,践行力。专注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定力。专注于茶本身,才是悟得茶正道的基础。利休深谙此道。洞察力,是一个人习得道的推进器。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见茶的三重境界:见茶是茶,见茶不是茶,见茶还是茶。只有洞察了茶的三重境界,才能勘破生死,悟道自然。惯看春花秋月生死离别后,我们怎样活着?就是践行力的问题。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活在当下,这就是思想决定行为的践行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步一步稳步前进,修为才能达到亢龙无悔。</p><p class="ql-block">“吾这宝剑,祖佛共杀”,利休将自己炼成一柄利剑,遇祖杀祖,遇佛杀佛。这里涉及到金刚经,《临济录》里有文殊剑指如来的名场面,也是寂灭重生的悟道。利休临死用这样的表述,我愚钝,认为这是利休表达自己一生为了让人民不分贵贱都能够够品尝到茶这样的美物,在一杯茶里安享和平岁月,不惜用生命的代价进行抗争。</p><p class="ql-block">“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表达了利休作为禅者,对精进修道的达到的具足圆满。当然,人本来就是具足圆满,只不过自己不自知,才渴望爱,渴望被爱,然后在欲海情天里无尽煎熬。</p><p class="ql-block">“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利休将自己献给了茶,然后籍茶定义了美,让茶走下神坛,走进人民生活,为茶的去贵族化,全民化推开用尽心力。而今御赐切腹,就是完结在世间的生命,只将灵魂交予上苍。</p><p class="ql-block">利休在狭小的茶室里终结自己,他的见证人提示说:“茶室太小,不方便实施砍头。”利休答:不需要帮忙。这里也是一个需要解释一下的桥段。因为切腹时间长,过程比较痛苦,在实行切腹的时候可以请帮手,也就是切腹时请人立即砍头,缩短死亡时间,减少痛苦。利休拒绝了帮忙,坚持自己流尽血而死。这种大无畏气概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利休的一生,献给了茶,定义了茶,开创了茶的新时代,带动了以茶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在禅茶一味上的贡献,无人比肩。(刘凤英 202412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