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的由来

春风如沐

<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那时的他,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代帝王,更不会料到,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太上皇”的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写历史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  刘邦是家中的老三,也称刘季,大哥刘伯早逝,(后被封为武哀王);二哥刘喜,又名刘仲,务农为业,勤恳劳作,深得父亲的赞许。而刘邦却是好逸恶劳,整日与一帮酒肉朋友吃喝玩乐,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这也为后来刘父尊号的分封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刘邦直到47岁时才决心做一番大事。《汉书》记载,刘邦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统率各路雄杰俊才,三年内灭亡秦朝,五年内东克项羽,八年内扫平天下,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布衣之身亲征定鼎的“马上皇帝”,最早以“马上得天下”自称。</span></p><p class="ql-block"> 此后余生致力于处置异姓诸侯王、巩固大一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太公,刘邦的父亲,本名刘煓,也称刘执嘉;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随着刘邦的崛起,刘太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还差一点被项羽做成了肉羹来威胁刘邦…</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是为汉高祖。当天,刘邦做了三件事,第一,封吕后为皇后;第二,封嫡子刘盈为太子;第三,封已故的母亲为昭灵夫人。但他的父亲没有封…</p><p class="ql-block"> 高帝六年,大封兄弟,同宗,又不封老父…</p><p class="ql-block"> 之后刘邦迁都栎阳(长安),这种反常现象在后来的未央宫欢宴上得到了印证,也就是著名的“未央宫夸富”,刘邦当着满朝文武对父亲说“<b>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b>”,大臣们尽皆大笑,心中明白这是皇上数落太公当年没有远见,也就是眼拙。而刘父深感羞惭…</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刘邦为彰显自己的仁孝,还是每隔五日必去拜见太公,且坚持不断。这时,一个刘父身边的管家(家令)看出了问题所在,他提醒太公,皇帝如今是人主,太公你是人臣,哪有人主朝拜人臣的道理,这不合规矩啊!</p><p class="ql-block"> 刘太公老实但不傻,于是在刘邦再来看望自己时,他抱帚而退(注,这是一种大礼)谦让的说:<b>“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b>刘邦见此心中明白这是有高人指点,他也是顺水推舟…</p> <p class="ql-block">  于是,在一次朝会中,刘邦说了下面一段话:“<b>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伦之极也</b>!”,</p><p class="ql-block">这些都写进了《上太公尊号诏》里,后面的内容是:“<b>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b>(《汉书·高帝纪下》)</p> <p class="ql-block">  为了表彰父亲的养育之恩,刘邦将刘太公尊为“太上皇”。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刘邦的孝道,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刘太公虽然没有实际的权力,但在朝野之间享有极高的威望,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做过皇帝的太上皇。</p> <p class="ql-block">  刘邦称帝后,面对复杂的政局和各方势力的博弈,他深知家庭的重要性。为了巩固政权,刘邦不仅尊崇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还对家族成员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刘太公的尊号不仅是对父亲的尊敬,更是对家族团结的一种象征。在刘邦的心中,家庭的和睦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邦的这一举措,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太上皇的设立,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刘邦不仅巩固了家族的地位,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在刘邦的领导下,汉朝逐渐走向了盛世,而“<b>太上皇</b>”的称号,也成为了后世效仿的对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