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开篇即提到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如此,其实医院诊室里的故事也是如此,健康的孩子体检时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生病的孩子却各有各的表现。因此,虽然中医儿科故事每天都会上演,但呈现给我们的却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今天的诊室里就来一个“别具一格”的。像往常的门诊一样,除了按序就诊的,总有一些复查的或者老病号会“插队”进来,有的确实很快就能结束,但有的着实也像初诊患者一样,一套“望闻问切”的流程下来,让外面候诊的患者萌生“紧病慢大夫”的感受。当然,本着公平就诊的原则,我还得腾出点时间给大家作调整。尽管尽可能让诊室保持“一人一诊室”的状态,总有人想插进来“探个究竟”。还好有美小护的帮忙,我只做诊疗,流程的进度会有所提升。</p><p class="ql-block"> 这时,叫号系统轮到了8号,呼叫器自动呼叫两遍,音还未落,这时的8号进来了,是一个13岁的男孩:高高胖胖的,身穿校服,紧闭双眼,看起来有气无力的,但是好像自己也能走动。因为是被他爸爸扶着进来的,但没有太弯腰(乍一看,看不出哪里不舒服)。不像有些有着痛苦表情的孩子来就诊时,家长刚一进门就会紧张地和医生说病情:腹痛?或者发热?或者头晕?……总之是各种各样的精神差,痛苦面容,一般情况差等等一系列的表现。这个8号却与通常的孩子不一样,闭着眼、不急不躁、安安稳稳地被爸爸扶着坐在了诊室的凳子上。我连忙问道:“孩子,怎么了?”孩子不作声,仍然紧闭双眼,没有任何表情,一副“我自不言,任你摆布”的样子。爸爸无奈地回答:“不知道,今天早晨起来准备上学,好好的就这样了,不吭声也不睁眼……”。我经验性的认为:这个孩子大概是不想上学,故意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吧?“癔病性”的发作,家长也奈何不得。这时我注意到孩子的胸前有“血渍”,就又惯例继续询问,孩子流鼻血了?是不舒服吗?急忙心肺听诊:一切正常。这时孩子的爸爸说:“今天早晨他妈妈叫他上学,怎么叫也叫不动,他妈妈揍了他一顿,流了点鼻血……”考虑到孩子是因此心理原因衍生出来的表现。我特意让孩子爸爸出去,单独和孩子沟通,并提示他如果没有写完作业,也没关系,要和家长沟通;如果是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可以和老师沟通,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一定要和大人讲,别自己生闷气………无论我怎样开导,8号都不为所动,只是紧闭双眼,默不作声。无果,又将孩子爸爸唤进来,继续沟通无效。我心想,如果真是单纯的心理因素,医生“动点真格”的,他大概还是会“恐惧”吧?我便故意抬高声音吩咐我们美小护取来针灸针,想以此来引起这个孩子的重视,难道他还会不妥协?然而孩子仍然无动于衷。那好吧!我们祖国医学四总穴歌诀里有这样一句“面口合谷收”,我们内科系统治疗中风失语时都会用到“合谷穴”,即使是功能性失语,“合谷穴”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通常也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没有想太多,即使单凭针感,我想这个孩子也应该有反应吧,双手“合谷穴”都进行了针刺,并留针,孩子似乎在“隐忍着坚强”,没有动静,我开始行针,并且不断用安慰开导的语言沟通,脑海里似乎闪念出“一个人想唤醒一个植物人时如何煞费苦心的场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开始流泪了,但仍然闭眼禁语,我进一步语言沟通,尽管他没有回应,孩子的爸爸就站在我的旁边,我用眼神示意孩子的爸爸,告诉他孩子流泪了。孩子爸爸在旁边默默关注着。是的,治疗还没有结束。于是,我把办公桌边为孩子们做推拿治疗准备的按摩膏取过来,我要为孩子进行“头面四大法”的操作: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揉耳后高骨,为其开窍醒神,平衡阴阳。果不其然,操作不到两分钟,孩子睁开了眼,我试着鼓励孩子张口,能看得出孩子的舌头在打转,但仍没有发声,也许因为刚刚和孩子沟通的“预热”,孩子对我的操作一点也不抗拒,“享受”着被推拿的感觉,慢慢的孩子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和我交流了。后来通过孩子爸爸详细了解到孩子属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排除了逃避作业的问题。孩子自己说他被母亲呼唤起床的时候,他的身体不受控制,只有舌头可以略微动一点。我听了之后,担心自己思维定势:只考虑心理因素,别真有因为脑神经支配的发作,并告知孩子我的担心,让他去做了头颅CT,除外一下颅内病变,孩子非常积极的配合,结果显示:未见异常。孩子张口了,也给他进一步查体,发现孩子有咽部充血,为孩子简单开具一些清热利咽的药物,让其回家服药,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诉孩子: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遇到困难烦恼,要沟通,实在不想和家人说,可以来医院找我们,思懿医生一定会尽可能的为孩子们打开“心门”,当然吾知也有崖,而疾也无涯,以有崖随无涯,仁心也!</p> <p class="ql-block"> 孩子和他的爸爸在我的嘱咐下满意的离开了诊室,来不及多想,思懿继续后面患者的诊疗……否则,又有人嘟哝“紧病慢大夫”了,工作还得继续,但心身健康给大家带来的思考却萦绕脑海始终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