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冬的午后,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抹白云,我行走在迎泽西大街,心情格外舒畅。作为校外专家受邀参加理工大学“一流策略”青年博士论坛会,本来论坛会的主讲博士生已在学校的平台上预约好,我可以开车进去,但我不舍得错过这样的好天气,所以索性提早半小时出发,步行去离家两站地的学校,顺便欣赏欣赏理工大校园美丽的秋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校园,刻在大石头上的“太原理工大学”几个大字在底部花丛簇拥下格外引人注目,主楼北侧的林园黄叶满地,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透过青灰的树枝和金色的树叶向东南方向望去,博士帽形状的科研大楼在蓝天的映衬下庄重而大气,其设计造型给人以十足的科技感和智慧感。沿着花岗岩铺砌的人行道继续向北到博学馆,沿途经过一块块往届学子捐赠的大石头,上面刻着“感恩”、“思源”、“知识改变命运”等对母校的感念之语和对学弟学妹寄予的希望之词,无不给人以一种向上的力量。绕行到我们当年上课最多的2001~2004教室,大门换了新的,里面的座椅也换了,但我脑海里闪现的是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时间过得真快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师已是八、九十岁的老者,当年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助教后来成为博导硕导的大多亦已退休,他们的弟子如今很多已是博导硕导,今天我要参加的就是这第三代博导(相对我上学时)所带学生的博士论坛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国的学位制度由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构成,这也是世界上通行的学位制度。各级学位都要求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硕士和博士还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个学位等级由低到高,难度逐级增大,人数逐级减少,水平逐级提高。一般本科毕业通过课程考试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可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经过2~3年的学习研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获得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考试获得博士入学资格,经过3~5年学习研究,通过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获得博士学位。此外,优秀的应届本科生可通过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可通过申请-审核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推选可以硕博连读。博士要求最高,取得学位最难,不仅要求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学科的某一方向取得创造性成果。博士,在常人眼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校外企业导师和专家,近几年多次参加了理工大“一流策略”青年博士论坛,感触颇深。每位博士的研究课题都是“一厘米宽度,一万米深度”,每篇博士论文近二百页、二十多万字,厚厚的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专业论著,这些论文倾注和凝聚着博士和他的导师几年的智慧和心血。一篇博士论文往往要经历论文题目选定、国内外文献检索、研究内容策划、技术路线确定、实验研究、数据处理,找寻规律,工程实践验证,最后总结科学结论,提炼创新点,提出后续研究方向等十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是殚精竭虑、沥尽心血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就确定论文题目而言,就是很费心费脑的,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条件及基础,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本学科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还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形成的可能性。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深入细致地阅读检索成百上千篇文献,中文的外文的,一篇篇阅读,一篇篇摘录,不难想像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后,即要着手进行实验准备,有的实验可以在本校进行,有的还需新购仪器设备,还有的要去外省外校去完成。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数据。有时实验不顺利甚至失败,现象不清晰,无效数据过多,往往需推倒重来。实验完成后,要对成千上万个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图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拟合曲线,推导公式,有的</span>要用有限元理论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实践验证,从中找寻科学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长期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从事的多是与工程相关的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遇到的都是工程技术问题,多</span>年前虽然也曾接受过本专业系统的本科教育,但在理论方面与新时代的博士是无法相比的。但我尊重知识,敬仰博士,每次收到论文,我都会认真仔细阅读,关键内容甚至要精读四、五遍,我会对照现行国家规范去阅读,有时也从网上查一些相关资料,以求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论文内容,根据其论文去分析评判选题的前沿性与开放性、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现行规范的修订及工程问题的解决是否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以此对论文作出客观确切的点评,希望对论文的修改完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一点借鉴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位博士在论坛会上分享完自己的研究报告后,都会发表自己的读博心得。有的会根据自己写论文各个阶段的经历交流科研必备的品质,如:有充足的文献阅读量以找到缺口,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提出相关概念,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完成科学实验,有较强的计算分析能力进行数据处理;还有的会分享撰写论文必备的软件工具,如文献管理器、有限元分析软件、各种工程软件和绘图软件等;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分享他(她)们读博的心路历程:有最初考上博士时的欣喜,有初读阶段的轻松愉快,<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研究方向选择的纠结与困惑;有与导师沟通顺利的瞬间轻松,有深夜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疲惫不堪;有实验中途失败的失落迷茫,有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艰难,有理论推导成功的喜悦欢畅;有</span>论文完成后的短暂轻松和论文送审后的忐忑不安,有答辩时的紧张和答辩通过后的释然,以及心中一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愧对家人的亏欠</span>。几乎所有的博士都会深情感谢自己读博生涯中全程给予他指导的老师,感谢在他读博期间全部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和家务劳动的默默付出的家人,感谢天天与他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完成实验的同门师弟师妹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他们眼里闪烁的泪花,听到他们说话时声音的哽咽,也许他们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成功而感动,也许他们不舍带他起飞的敬爱的导师,也许他们不舍日日相伴的亲爱的师弟师妹们,也许他在为下一步的就业而迷惘。此刻,我被深深地感染和感动着,眼睛湿润了,心里有一种涩涩的滋味;此刻,好想给他们一个拥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报告演讲完后,他们的导师直接而中肯的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强</span>调博士生不等于博士,只有通过论文答辩的博士生才能成为博士。希望他们正确对待省内外审阅老师的意见,对科研要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自己在未来才有可能成为优秀专家、学者教授甚至是院士;有的老师站位很高,要求博士生多思考自己的论文是否具有真正的高水平,对学院学科建设有多大贡献,是否有“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有的老师强调科研是团队之力,科研务求创新,真正拿出自己的成果,否则,再厚的论文价值也不高。我从应用价值方面给他们提出希望,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经得起工程实践检验和验证,能够对规范的修编有指导作用,能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科学的一小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士位于山顶的高峰,是金字塔的塔尖,他们的学术水平如大海一样深广,他们的科研精神如高山一般令人敬仰。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博之路是充实的,但更是艰难的,充满了酸甜苦辣。虽然高处风景好,但是高处不胜寒!全社会都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博士,更要尊重他们身后的导师!</span>我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们,敬重他们背后的导师,敬重支持他的家人,但愿他们个个都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能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中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