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中午,用餐后我告别初中同学,准备回市区看看哥哥嫂嫂。因为我只计划在岳阳呆一天,明天上午就要返回长沙。<br>坐在挚友付力田先生的车里,我还沉浸在与同学们激情相拥的愉悦之中。他理解我的心情,特地将车拐向洞庭湖的方向,带我去欣赏岳阳另一个网红地——飘尾,让我的一天之行更加丰富多彩。<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的学校礼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你看过岳阳教会学校么?”他问我。<br>“没看过。就在附近么?我早就想看了。”我欣然回答。得知教会学校就在附近时,我马上决定先去参观那里。<br>因为我儿时就从母亲的口中得知,有两名外国人在岳阳办了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大学在湖滨,中学在市内,即原来的岳阳师范。但当时我年幼,没有过多的理解。<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校大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直到近两年,从微信上看到关于岳阳飘尾的介绍,和与湖滨大学、黄沙湾相关的描述,才猛然想到,岳阳教会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座标,更是近代中国演化进程中的一块化石,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衍生物。所以,我特别想参观一下,真实地感受岳阳深厚的历史底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岳阳教会学校简介</b></div><div><br></div><div>从餐馆到教会学校很近,好象只有二、三公里,沿途经过了岳阳市委党校,这也是我少年时就闻名、却未能谋面的机构。在温暖灿烂的秋阳照耀下,我经过党校的建筑,来到了近旁的岳阳教会学校旧址。<br>岳阳教会学校门前有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这里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国务院2013年3月5日认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门口的示意图</b></div><div><br></div><div>看着红底白字的学校介绍,我仿佛穿越历史的烟云,看到了苍茫的近代中国的斑斑血泪。</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估计是当年的学生宿舍</b></div><div><br></div><div>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威力,制造出坚船利炮,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迫使当时的满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惨败为结局,被迫于1901年(辛丑年)9月7日,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在北京签订了《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园内一景</b></div><div><br></div><div>条约规定,清政府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0.4%的年息,分39年还清。因是针对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而起,故被称为庚子赔款。<br> “辛丑条约”的 签订,清王朝彻底丧失了国格,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静的礼堂留给游人无限遐想</b></div><div><br></div><div>在此背景下,各国的传教士、冒险家、慈善家也纷纷来到中国,选择合适的城市开办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美国就是其中之一。<br>1908年,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庚子赔款”的半数,即1165万美元退还给中国政府,用于资助公派留美学生的费用。在侵华列强中首开先河,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了一批经济、教育、科技方面急需的精英人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前方的建筑物是学生教室,因在拍摄电视剧而无法靠近</b></div><div><br></div><div>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50人于1909年10月赴美,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都是此后不久建成的。<br>岳阳教会学校由美国基督教复初会驻华差会创办。是岳阳近现代教育的开端和最早的高等学校,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经在这里进出的学生,今在何方?</b></div><div><br></div><div>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美国传教士海维礼(W.E.Hoy)和夫人海光中在岳阳开办英语实习班。1902年9月设立小学,名为“求新学堂”;1904年在城南黄沙湾购地建校开办中学;1907年迁入黄沙湾,因校址西临洞庭湖,故命名为“盘湖书院”。<br>1910年校舍全部竣工,建有大寝室1栋、大教室1栋、理化馆1栋、大礼堂1栋、食堂1栋、电机房1栋、教职员住宅12栋、教堂1栋,共19栋西式建筑。<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校园里追寻历史的足迹</b></div><div><br></div><div>学校同时开设大学部,更名为“湖滨书院”。1912年更名为“湖滨大学校”。1934年更名为“湖南私立湖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俗称湖滨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外迁,1946年迁回。 1949年称“湖南私立湖滨中学”。<br>1951年由湖南省农业厅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立湖滨农林技术学校”,后校址迁往长沙,岳阳教会学校旧址保留至今。<br>2002年5月,岳阳教会学校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岁月悠悠,我心飞翔</b></div><div><br></div><div>知晓了岳阳教会学校的来龙去脉,我的心里也五味杂陈。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只能丰富自己对历史的认知,从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开启美好的未来。<br>离开岳阳教会学校旧址时,望着艳阳下渐渐消失的校舍建筑,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br>人间正道是沧桑!<br>八国联军侵华已经成为悲痛的历史,是国人心中一道难以痊愈的伤疤,更是催人奋进的嘹亮号角。<br></div> <div><br></div><div>远去的岳阳教会学校是最好的教材,警示我们忘记过去就是背叛,落后就要挨打!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富强国家是历史赋予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责任!<br>教会学校建筑群面对的,不仅仅是一言难尽的中国近代历史,更有岳阳城万丈光芒的明天!<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