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第一次拿到房产证的那个下午,虽是冬日但暖阳高照,微风轻拂。证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庄重,那是我告别久住的出租房,耗尽二十年积蓄才用成本价购买的产权房。证书编号:XXXXXXXXXX,发证机关的印章清晰可见,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家的温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在单位无住房,二十年间,经历了每天从南门到纬十街单程骑行二十里、从西后地至东方厂单程骑自行车70分钟、从金花南路到东方中学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带着儿子去上班。直到2000年住在了104街坊。尝尽了炎炎夏日的炙烤,寒冬时节汽车辗压的的冰凌路上的胆战心惊,想到不再经受奔波之苦,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不足七十平米的成本价购房也来之不易,且不说工作二十年还没攒够这7万余元,就是申请购房权利也遇到了问题,工会主席靳老师说:“房产处认为你在市里其他地方租有房子不予登记!”听完这句话我伤心地哭了,我二十年奔波在上班路上,其中所遭的罪能向谁倾诉?原来分配住房轮不到我,现在买房还没资格?郭校长听到了我们的争吵,一边劝慰我一边批评靳主席:“不管房产处能不能批,你应该先帮陈老师登记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登记申请了,因为房改政策我还真取得了购房资格,难为五十多岁的靳老师暑热天骑自行车到金花路告知我8月28日去办手续、交购房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多亏了郭校长的帮助才得到这套住房,从家到学校步行只需五分钟,从来没有过这么轻松的上下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证书也逐渐成为了家中的一件珍贵物品。附记部分详细记录了售房单位及建筑面积等信息,每一次翻阅,都能勾起我对那段岁月的回忆。那些关于公用分摊面积的数字,虽然枯燥,却记录了我们一家人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年来,这本证书见证了无数个平凡而美好的瞬间。从初为人母的喜悦,到孩子渐渐长大成人,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它都在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看到这本证书,总能让我心生勇气,继续前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今天全社会都关心的买房大潮中,讲“住房分配”这四个字,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国企职工享有的幸福而苦涩的回忆!说幸福是因为职工享有能够遮风避寒的居所;而言苦涩是因为其中人为的条条框框让人难以忍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是一个单位的双职工,不给分配单位住房,只好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南门到纬什街之间,理由是“你们在南门里租有住房,东方厂职工在市内无论自有房还是租房住都不给厂里的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能要到房子的职工从9平方米的房子开始入住,到小孩够分居年龄才调整,我同事一家四口挤在9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大床和一张上下铺的架子床外,地面所剩无几!幸亏那时没有什么家具,一张书桌一个箱子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房产处长是个肥缺,要房子的、调整房子的明里都要排队,暗里托人送💰,不然得等到猴年马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原来的住处在大湘子庙街口,一座古朴考究的三进院落,四合院的前厅后楼的阁楼上,木板铺地的阁楼,面积有十八平米,屋子高有2米多点,蜂窝煤和炉子放在走廊,住的还算宽敞。阁楼窗户外面就是“光明电影院”的放映大厅,房间里时常飘进放映电影的音乐和不太清晰的台词,木板铺就的走廊上抬头就能看到南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厂子没要到房子,一年后却来了好消息,南大街拓宽要拆迁,每户可以在南门外振兴路西后地免费分一套楼房,我们分到建筑面积48平方米的一套二室小户型。(前日和孩子们说起此事他们不相信,并说哪有这美事!)虽然还是要骑车两点一线的奔波,但1982年能住上单元房在东方厂还是少有的事!不过这楼房归房地局管,每月4元8角的房租钱,先全额交租然后在厂子报销,自付百分之三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我的好同事帮我们联系了一位换房的朋友,他们原住大差市,修凯悦酒店时搬迁至金花南路小区,在小寨工作住东郊,我们在东郊上班住南门外,都是远程奔波。搬家到金花南路小区住,虽然还要骑车上班,但是用时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10分钟,里程也少了很多,方便多了。而且住房面积增大到57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真怀念那时候人们的淳朴善良,商量好互换房子后,确定的是两家同日互搬,我同学帮我找了汽车保养厂的大卡车,我们都为对方腾出了干净整洁的房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套房子住了12年,每月8元多的房租,到2002年住房改革撤消公房出租,折旧后2万8千元买到手并有了房产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2000年厂里实施成本价购房,虽然我申请到了购买资格,可7万3千元的购房费用一次交付却难倒了我,大妹妹慷慨解囊帮了我,买到了三楼一套两室一厅79平米的户型。结束了二十年的骑车上班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恩重,姐妹情深!关键时刻妹妹们都倾力相助,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我家住在永宁门里湘子庙街,即现在的湘子门外的前厅后楼的四合院的后楼上,木板楼18平米。因南大街拓宽工程被拆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搬迁至安置房振兴路西后地南区,砖混结构四层48平米,两室一厅一卫,厨房在阳台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换房迁至金花南路小区,面临东二环两居室二楼57平米,由于楼下有商铺,阳台有10米长,晾衣服、堆杂物、放置土暖气炉全靠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00年买到了东方厂的成本价房,东方社区104街坊这面墙头上露出的阳台就是我的住房,三层69平米,南北通透,釆光极好,客厅宽敞,楼下就是健身广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南门里至今还保留的民国时期的建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