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深秋季节在丹河边行走,雨雾蒙蒙、流水淙淙。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这流淌不绝的丹河究竟起于何时?又积淀了高平多少的往事?又有谁能把这片土地上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也许没有人会关注这些,时代发展了,人们活动的半径越来越大,停留在家乡的时间越来越短。</p> <p class="ql-block"> 可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生物,藏在记忆中的东西越深,以后翻起的频率就越高,“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文旅的,不就是这么一股浓郁的回忆吗?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高平成了当务之急。</p> <p class="ql-block"> 高平,春秋称泫氏,战国称长平,北魏至今称高平,建县历史2200多年。早在一万年前,神农炎帝已在羊头山上选育五谷、遍尝百草,羊头山秬黍成为校准中华文明音律、度量衡的基准;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丹河边挥戈相向,九州一统的步伐从这里展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巡幸河东道,两次驻跸高平,改“杀谷”为“省冤谷”以示仁政;后周太宗柴荣在高平原迎击北汉,展示了自身的雄才伟略;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泽潞,留下了“丹娘化蝶”的传说……千百年来,陈龟、王彦、贾鲁、毕振姬、李棠馥、田逢吉、祁贡等丹源翘楚行履匆匆,刷新了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光荏苒,多少人物、多少故事都隐藏在时间的尘埃中;曾经的战旗如林、狼烟如云,如今已归于宁静;千百年的流转,残缺了历史,荒芜了记忆,沧桑了光阴,唯有一座座建筑,无论如何破败与漫漶,依然忠实地守护着家园。</p> <p class="ql-block"> 截止目前,高平拥有1574处不可移动文物,22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1处为历代古建筑,还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晋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高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古建筑,其数量、密度、品质均居全国县级第一,被誉为“全国古建第一县”。</p> <p class="ql-block">高平古建筑有时显得过于朴素,没有新漆,没有新瓦,没有被现代审美改造过,粗拙的木柱露出斑驳的裂纹,屋顶的琉璃鸱吻隐约诉说着过去的华丽,一处木头搭建的藻井,绘以丹青、饰以琉璃,即搭建出一片璀璨宇宙。</p> <p class="ql-block"> 高平古建的魅力,也从未被博物馆的玻璃柜所驯服,它一直如繁星般,散布于这片被时光偏爱的土地上。这些穿越千年的艺术精品如同复活了的细胞,绽放出一个时代的华美生命。木构早已精彩绝伦,而其中各种塑像和壁画,又给精妙设计的空间注入有趣的灵魂。光怪陆离的科技也许能带来瞬间的震撼,却无法给予心灵长久的滋润。</p> <p class="ql-block"> 当“特种兵式的旅游”疲惫下来,人们开始思考更深层面的内涵时,高平古建会冷不丁释放一种审美暴击,让不经意抬头的游人心悦诚服。这里不宜速行打卡,只有慢游细品才能领略其静美。</p> <p class="ql-block"> 慢下来,倾听每一幢建筑的呢喃细语吧,感悟古建铭记的过去与未来,思考碑刻隐匿的历史与背影,品味乡土承载的咏叹与乐韵。那时你就会领悟,高平古建也许曾经很平常,却成了今日的传奇,生活的真谛本就如此:坚守内心的人或其他,都将在岁月中成就不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