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状如牛头,悠然耸立在萧山临浦镇。山上有庙,山下有江,江边有街“小上海”。江南水乡韵味十足。</p><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了临浦,而峙山是临浦的灵魂和地标。沿山拾级而上,抬眼望,云山雾海,低头看,虹卧浦阳江。可以说峙山是临浦的风水靠山,一山飞峙浦阳江边,风景独秀。爬行至山巅,有东岳庙,与峙山寺、临江书舍三位一体,三教融合,道源禅心。</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 峙山寺就有幸遇到两位师父,真是有缘。大当家朴实无华、二当家博学多才。大师父名释广开,法师是2002年来此担任住持的,2005年他一手促成大悲塔建成,塔高50米,共9层,内供佛像88尊,成为萧山第一塔。二师父释广诚随其而来,协助修缮和扩建寺庙。在两位师父主持下,峙宇建筑依坡而建,壮观无比,而寺院内环境幽静,适合听辨禅机、证古鉴今、品茗悦心。</p> <p class="ql-block"> 礼佛后我们首先进入了大师父释广开的禅室。品茗中问起了寺院的来历。师父说:“峙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并在道光三年(1823年)进行修葺。民国35年(1946年),峙山寺进行了重建,基本恢复了清代的原貌。后特殊时期又遭损毁。1996年,峙山寺被批准为开放寺院。2004年起在我的努力下又筹资数百万,致使目前峙山寺中有东岳殿、财神殿、地藏殿、峙山塔等建筑。占地面积1856.18 平方,总建筑面积3719.47 平方。”</p> <p class="ql-block"> 又问:“师父,您是什么因缘踏入空门的?后又怎么会来此处的?”</p><p class="ql-block"> 答:“凡事都有因缘和因果。从小我就信佛,故高一时我来到了普陀山。说起因缘真的好奇怪,我说个事你们听听。在普陀时,一天一位贵妇人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礼拜,看到我师父就不肯走了,在其母亲劝说之下才依依不舍离开。第二次来时,死活不肯回,定要拜我师父为师修行,其母再怎么劝也不回。无奈之下其母亲只能随了他愿。这算是因缘吧!至于因果,你们可在实践中验证,真的有那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问:“师父,如今寺庙越来越多,是否是在寺庙修行更能精进?”</p><p class="ql-block"> 答:“这可不一定。元音老人就是在家修行的。关键是你的定力!我说个真实的故事。二十年前一位柯桥纺织老板来找我,说要来我这里出家,愿意为寺院提供十万元捐款。问其原因则说:烦死了,厂里事家里事!我说你不要急,寺院也有烦心事,不如回家好好考虑一下。我说你可花十万在柯桥买个房子一个人静心修行。他说那不行,我一个人没有人说话我受不了。我就说有人说话,若说得你不开心该怎么办?听了我一番话,后来他没来找我,据说他理解了我的开示,自此以后什么都顺了。所以,我的观点是不管在哪里都一样,关键是你的心!”</p><p class="ql-block"> 听到师父这么说,鼎如笑颜大开,说我居家也能修成正果了。“开饭了!”一声喊话,我们就跟着师父一起去吃了美味的素斋。</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因大师父有事外出,我们便到二当家广诚师父处请求开示。师父是个谦谦君子,我们攀谈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问:“峙山可以说是临浦的灵魂。而你们的寺似乎是峙山的灵魂。佛教与人及事的灵魂有怎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答:“任何事情都有灵魂,又是密切联系的。佛教当然也是。谈佛教就是要以生命为根本,不断要拷问,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认识提高和精神升华。因此,我们要不断直面自己的灵魂,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通过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质疑和反思,促使自己深入地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你究竟是谁?你来自哪里?你要去哪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更有动力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从佛教来说,佛教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好理解,后三说我简单说一下:第六意识相当于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第七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源,第八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通过转八识成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可以破除我法二执,断惑证真。后三识就是认识层次的提升,也可以说是对灵魂拷问后的精神升华。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也向往成为更好的贤人,但贤人就是有心无力,是最痛苦的,痛苦来源于善良;跨越了就是圣人;圣人后才能跨入佛门,灵魂才能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 问:“那怎样修行才较好?人的欲望太多了,所以烦恼也多。又该如何弃除欲望?”</p><p class="ql-block"> 答:“实证。佛教就是实修,在实际中寻找答案。为什么要讲究实修并证实?因为老百姓是看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才有说服力。如说到因果报应,你只要看看周边的人,追究两代人所作所为就清楚。如文革期间做过什么,你只需要看36年后(二代人,每18年为一代)的后代长子、长孙,他们当今的情况与表现。你们提到的欲望问题,确实现代人随着信息化的兴起越来越有更多的欲望,由此烦恼也越来越多。要减少烦恼和欲望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即从生命的意义出发将假想的东西通过不断修行去除。那怕有一千个欲望,而通过一段时间修行只去除一个或其中几个也可,只要持续不断修行,那欲望会慢慢变少,最终将假想的东西去除,假想变成假空,最终达到无,再到真识。每个人的修行方式不一样,但实修十分重要,《金刚经》里就讲了一个故事:释迦如来佛祖一直与小和尚一起去讨饭。佛祖的意思很明确,修行用不着多说,看我怎么做就是,自己做了别人自然也会跟着做,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我的实修主要是通过抄经作为路经,不带有任何目的。长此以往,我对金刚经有了很多感悟。”</p> <p class="ql-block"> 问:“师父,为什么佛教要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好像印度和中国早期没有那么多戒律清规啊!”</p><p class="ql-block"> 答:“确实,在印度及中国南北朝时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但到了唐代时开始有了戒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皇帝和僧人违背了佛教宗旨,有损形象。如武则天为了私会情人冯小宝(后改名薛怀义),为遮人眼目、方便自己作乐,竟然把他安排在寺庙当和尚,这是对佛的最大不尊重。害得当时大家支持道教而不看好佛教。为了使佛教重新焕发生机和弘好法,后来佛教才有了清规戒律。”</p> <p class="ql-block"> 问:“师父,怎样才能提高对佛法和看问题的认识水平呢?”</p><p class="ql-block"> 答:“35岁时我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我就看各种版本的《金刚经》,老是想金刚经的意思。一开始始终想不明白,停留在平面上。长久的苦思冥想也挺折磨人的,可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无量寿,也即纵向是什么?也就想通了所有的路只能自己走,所有的生命轮回都是合理的,从空间、时间等立体思考,许多事情才讲得通。常常有人说某人有天眼、法眼,其实所谓天眼就是站在上帝视角看众人,而法眼就是运用佛法的智慧看问题。所以要提高认识层次,只有多问问题多思考,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p> <p class="ql-block"> 问:“师父,看您年纪不大可学识广博,书法也颇有造诣,你是怎样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答:“我的经历吧!我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爷爷是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从小爷爷对我灵魂深处的教育颇有作用,也使我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通中专毕业后,在妙善大师的侄女介绍下来到普陀山并进入佛学院学习。后来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大德们指点下进步的。24岁时,广开法师带领我来到峙山寺,使我感到实修践行的重要性;28岁时遇见一位老先生,教我国学并思维方式,告知我对所有东西都要找对出处,问问题。自此我养成了习惯,这一点和梁漱溟先生一样。后来又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运用'四柱八字'看风水及命运,即年、月、日、时四柱,每柱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共八个字,通过分析四柱之间的阴阳五行关系,去推算一个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35岁时我差一点就死掉了,原因是和奶奶相差一个甲子,两个人同时生病,神奇的是奶奶死了我的病也好了,这是我的灾难被奶奶带走了。此后,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倪海厦的著作成了我青灯下的常客,自此也懂得了中医的精髓及易经的基本方法。二十多年下来,在我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国学综合知识。”</p> <p class="ql-block"> 问:“师父,像我们这样的凡人,读什么经较合适?”</p><p class="ql-block"> 答:“学佛关健是要学佛的智慧,特别是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不在于读多少经书,佛教从来不强调什么佛法和必须读哪些经书。我觉的你自己认为看哪一个经合适就读哪个经就行。个人认为,读读金刚经挺有感触的。”</p> <p class="ql-block"> 常听见老人们经常告戒年轻人:不要丢掉你的灵魂。回来的路上,我们默不作声,陷入了沉思。我们的灵魂到底在哪里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