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2024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星期日,三门峡市湖宾区,晴,气温2-13℃。今天是我们报名参加由中国旅行社(鹤壁)组织的“走进豫西三门峡,欣赏宝轮寺塔、天鹅湖、探秘陕州地坑院、函谷关”等旅游观光活动的第2天,主要游览函谷关景区和庙底沟博物馆这两个景点。因为今天的活动较为宽松,因此早上七点在所住的旅馆里吃早饭(自助餐),八点才出发驶向第一个景点---函谷关。走进函谷关文化旅游区,仿佛穿越历史几千年,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给每个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游览过函谷关后,我们在附近一家名为“天老大土豆粉”的小饭店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土豆粉+砂锅(两掺)和肉加馍。每人只需消费18元人民币,就可以大饱口福,吃个肚圆!</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参观最后一个景点---庙底沟博物馆。约下午2点40分开始返程,晚上八点半左右平安到达鹤壁,往返全程约800公里,圆满结束此次行程。</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门票+演出70元含),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是三门峡市的灵宝市精心打造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历史文化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而闻名,是一处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游览区。现主要景点有老子圣像、道德天书、道坛、德堂、太初圣宫、大道院、道家养生园、藏经阁、鸡鸣台、碑林、关楼、函关古道等50余处。</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秦关)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从时间意义上说,堪称“天下第一关”! 函谷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还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和交通通道。它也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即我们游览的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德堂。</p> <p class="ql-block"> 漫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最醒目的,要数这一尊硕大的老子金像了。他手握《道德经》书卷,目视远方,睿光如炬。</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会感到纳闷:出生于豫东周口市鹿邑县、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为何会在相距甚远的灵宝留下深重印记?</p><p class="ql-block"> 故事要从大约2500年前讲起。</p><p class="ql-block"> 话说某一天,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登楼观天象,只见东方一派紫气升腾的奇异光景,于是大喜,认为紫气东来,必有贵人经过,连忙“待而迎之”。不久后,果然见一位老翁骑着青牛,向关门走来。这老翁,便是“见周之衰,乃遂去”的老子(李耳)。尹喜得知老子将要隐居,便请求他在此著书,传道于世人。就这样,凝结老子哲学思想,洋洋洒洒五千余言、上下两卷的《道德经》,在函谷关这一“灵境宝地”诞生,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关于函谷关最著名的三个典故:包括“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和“老子著述《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紫气东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p><p class="ql-block">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在秦国被扣留,他的门客中有善于学鸡叫的人,半夜学鸡叫骗开函谷关,帮助孟尝君逃回齐国。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著述《道德经》: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老子在此著述了道家学派的开山巨著《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至今在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还可看到鸡鸣台、尹喜望气台等饱含文化底蕴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李在为大家拍照。</p> <p class="ql-block">道家之源。</p> <p class="ql-block">朱雀门。</p> <p class="ql-block"> 近百米的格言通道上,两边分布着许多长条形的道德经“名言”,还有许多石刻,镌刻着《道德经》中阐述的大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建筑大门上方是四个篆字“太初圣宫”,门两边篆刻有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p><p class="ql-block"> 您知道这副对联的来历吗?原来它起源于唐代。老子在历史上一直被人尊崇,唐代更是兴盛。唐高祖武德三年,李渊为了抬高家庭地位,更好地统治天下,认老子为祖宗(因老子原名李耳,也姓李)。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崇拜老子,下令全国各地大兴玄元皇帝庙。他曾亲自拜谒灵宝太初宫(即现在的太初圣宫)。</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步入太初宫,看到老子的圣像,不禁心神肃静,感念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道德经》。看着荒草蔓延几乎掩盖了往来的道路,庙里厚厚的灰尘清晰地印留着鸟爪子的痕迹;遥望老子出关远去的地方,流沙飞扬,丹炉火灭,唯有紫烟迷茫,雾霭沉沉。唐玄宗感到伤心,圣人出走千年后的地方唯有松林还是那样的葱翠。于是,他写下了一首五律《谒老子庙》。</p><p class="ql-block">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p><p class="ql-block">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p><p class="ql-block">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沈。</p><p class="ql-block">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太初宫主殿建于唐,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据传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太初”这个词可以指代宇宙或世界的起始状态,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事物的最初阶段或原始状态。</p> <p class="ql-block">上联:太初明道德万丈显光芒遍绕兴社稷, 下联:圣宫沐天尊大同崇朗耀巍峨乐修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灵符遗址。这个字念什么您知道吗?它是桑葚的桑字。唐玄宗是很信老子的,据载,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一天早朝时,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奏,他梦见函谷关丹风门上紫气萦绕,玄元皇帝(即老子。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飘然而至,告诉他在函谷关尹喜故宅里藏有灵符。玄宗派人掘出灵符,只见上面有一个字,很象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就是四十八。玄宗认为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灵符的涵义是要唐玄宗重视农桑业。于是就改元为“天宝”。太初宫也因此而名气大振(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请注意:以上两通重修太初宫的古石碑基座同样是两只乌龟造型,但一只是缩头乌龟,一只是伸头乌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分别体现了老子的进退思想。退(缩)是为了后面更好的进(伸)。</p> <p class="ql-block">灵石,传说是老子当年著经之石桌,仅仅是传说。</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给我们讲述成语“鸡鸣狗盗”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鸡鸣台。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入秦被软禁,凭借手下门客用“狗盗”之术、“鸡鸣”之法,才得以顺利逃出函谷关,“鸡鸣狗盗”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大道院。</p> <p class="ql-block">登上函谷关城楼。</p> <p class="ql-block">文艺表演---大秦点将。</p> <p class="ql-block">当地导游在向我们讲解函谷关的悠久历史。“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函谷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函谷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关以来,这里曾经发生过大小战役200多次,其中不少重大战役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传说中的函谷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发生在函谷关的重大战役介绍。</p> <p class="ql-block">老子(原名李耳)骑青牛来到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这里品尝当地美食。</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肉夹馍就会食欲大增。</p> <p class="ql-block">走进庙底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古城南,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青龙涧河南岸二层台地上,东至火烧羊沟东崖,西至庙底沟西崖,南至召公路以南,北至仰韶大道以北,面积约为36.2万平方米。遗址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出土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器物数千件,其中以彩陶为最多,占比达近20%,为考古史少见。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与源流关系,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开始返程。</p> <p class="ql-block">在此短暂停留后继续返程(全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