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撷珍 47: 春秋时期打仗很讲究礼仪

龙行天下

<p class="ql-block"><b>国学撷珍系列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br>1906年,国粹派邓实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br><p class="ql-block">1923年,胡适给“国学”下了定义:“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p><p class="ql-block">这里系统整理了国学里一些重要的文史图文资料,简要整理了这个“国学撷珍”系列,作为大家学习参考的必要资料。是为记。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卧龙山人 黄剑君 于书剑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壬寅年夏月</p> <div><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时期打仗很讲究礼仪</b></h1><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b>2024年作者按:</b></div>战争,是残酷的。<br>在大多数人眼中,战争基本都是马革裹尸、哀嚎遍野、人人自危。<br><div>然而,在春秋早期,打仗却是君子之战,打的非常优雅。有人戏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就像“开奥运会”。这一时期,打仗非常讲君子风范,一般击溃敌人后不会赶尽杀绝。讲究“礼仪第一,胜负第二”</div><div><br></div><div>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经历了从礼仪到诡诈的转变。<br><br></div> 虽然史书上说“<b>春秋无义战</b>”,但相比起战国时代的残酷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和伤亡都要小得多。<br><br>从性质上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多的是争霸战争,目的是取得胜利使对方屈服从而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消灭对方夺取其财富。就好比楚晋之间打了一百多年,最终也没右谁灭了谁,春秋战争最大特点是每场战争的伤亡数目一般都不大,清人<b>顾炎武</b>在研究春秋的战争后说:“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 打仗是关于生死存亡的事情,《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说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然而春秋时期的打仗则是另一幅画面,春秋时期的战争和祭祀一样,有着自己的规则和礼仪,打仗还是要讲究礼仪的。<br><br>打仗还要讲究礼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战争中的规则。比如说: <b>1.宣而后战</b><br>战争必须师出有名,不能随便发起战争。即便师出有名,也不能直接举兵,你需要在交战之前先要派使者前往“敌国”递交战书,说明交战的理由,说明白:我要和你开战,地点在哪里,时间约定在几时,你是否敢来应战?不敢来你就直接认输,敢来的话打。另外,在春秋时期就有项规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送书信的使臣是不能被杀的,如果杀了使者就相当于是杀了对方的君主,这是违反礼仪的,会引起诸侯的鄙视。对方甚至可以以此来发起灭国之战,吞并你的地盘,其他诸侯国也不会说什么。并且,在战争中如果遇到了敌国的国君,不仅不能攻击还要行礼。就比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将卻至打着打着三次遇到楚王,都下战车脱帽行礼,楚王十分高兴,当即派大臣赐送一张弓给卻至表示奖赏,不过卻不敢接受,再行三次肃拜之礼。<div><br><b>2.发起战争“不加丧,不因凶”</b><br>通俗来说就说不能趁人之危,不允许趁着对方国家国君去世或者闹重大灾荒的时候发起战争。<div>在春秋时期,进行战争需有名义和缘由,正所谓师出有名,如果这场战斗没有理由,那就会遭遇到全天下诸侯国的唾弃,被指责为无信无义的国家。如果敌国的君主死了,敌国朝堂动荡,那么就不能攻打对方,趁对方君主新丧而攻之,乃是小人之举,不能为之。 如果敌国爆发了瘟疫,或者闹灾荒,洪水,国力空虚,也是不能攻打对方的,此也是小人之举。</div><div><br></div><div><b>3.布阵交锋</b>“<b>不鼓不成列”</b></div><div>也即是不能偷袭,不可趁虚而入,必须击鼓之后才开始交战。</div><div>对方决定应战,大家拉着部队根据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如果对方的部队还在缓慢的集结之中,我也不能发动进攻,因为这是不义之举,不可为之。必须得等到对方人到齐了,摆好了阵势,双方这才展开拼杀。</div></div> 典型案例:<b>泓水之战</b><br>这场战役是是军事史上极具争议的经典战例。<br>这场战役是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将战争从“礼义之兵”变为“诡诈奇谋”。<br>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公元前638年),宋、楚交战,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要求双方在河两边交战,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楚军过河过了一半,宋国公孙固鉴于双方兵力悬殊巨大,建议“半渡而击”,但是宋襄公不让打,坚持讲究仁义礼仪,以“不能乘人之危”为由断然拒绝,不在楚军渡河的时候突袭。<br>待到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阵势还没列好,公孙固再次建议提早发起攻击,宋襄公又以“不鼓不成列”为由拒绝,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下令开始攻击,结果为时已晚,宋国惨败,宋襄公大腿中了一箭,伤重而亡。宋国也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这说明儒家的仁义礼仪之道在战争中真是有害无利。<br> <b>4.不以阻隘</b><br>战场不能处在危险的地方埋伏,必须是平原。如此坦坦荡荡,这与战国时的战争规则“兵者,诡道也”是完全不同的。<br><br><b>5.不重(chong)伤</b><br>就是一旦攻击了把对方打伤了,就不能再攻击第二次。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了,都不能再打第二下。在宋国内乱中,死对头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遇。华豹一箭射出,箭头从公子城的耳边穿过。惊魂未定的公子城搭箭准备回击,但华豹手快又把弓拉满了。公子城大叫:“你已经射我一箭让我受伤了,不给我还击的机会,真是卑鄙无耻。”华豹居然真的放下了弓箭,等着公子城回击,于是,公子城一箭把华豹射死了(老实人死的惨)。 <b>6.不擒二毛</b><br>“二毛”指的是头上有黑白两种颜色头发的人,也就是老年人,战争中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要让他回去养老过自己晚年。<br><b><br>7.不逐北</b><br>“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这个词,就增加了“失败” 这一义项。《孙子·军事》:“佯北勿从。”这个“北”,也是“败”或“败逃”,意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br>“北”也就是“败”,敌人如果掉头逃跑了,就是不想再跟你打了,这个时候就不能追了,就是打败了别人就该见好就收,不能揪住不放。如果要追也只能追50步。<br>......<br>这些规则虽然限制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扩张性,但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文明的风范。他们不以杀敌夺地为目的,而是以维护礼义为目标。他们不愿意看到无辜百姓受到牵连,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同胞流血牺牲。他们在战场上相互尊重、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时候虽然诸侯国崛起,周天子式微,但大家还是会遵循周朝的相关礼节,所以都还算比较克制。<br>加之,春秋时期能参与战争的都是贵族,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高级的竞技,是一种展示个人才能和国家实力的方式。下人只能做后勤工作,所以战争是贵族的特权,是礼仪的游戏。<br><br>等到战国时期,战争增多,互相征伐愈加凶残,灭国之战时时发生,战争要残忍和血腥了许多。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新兴势力和新思想。新兴势力如秦、齐、魏、赵等国开始采用变法、富民、强兵等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且采取攻取四方、灭绝诸侯、称霸天下等目标来进行扩张和征服。新思想如墨家、法家等主张以利为本、以权为上、以胜为尊,并且提倡用诡计奇谋来取得胜利。<br><br>这些新兴势力和新思想对传统的礼乐制度和君子之道提出了挑战和否定,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和效果。 <b>“兵圣”孙武</b><div><b><br></b></div><div><b>“兵者,诡道也。”</b><br></div> <div><b>孙武</b><br></div><div><br>孙武是春秋末期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撰写了《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div><div>他主张用奇正相生、虚实相待、形势相变等原则来指导作战,并且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br>他曾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和齐国,使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他的兵法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兵圣”。</div><div><br></div><div><div>春秋后期,战争基本上开始讲究策略和阴谋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发展成抢地盘和灭国,贵族之战变成平民之战,阴谋诡计,侵吞兼并开始登场。</div><div>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战争方式跟生产力和地理环境有关。<br>从礼仪走向诡诈,都是历史的大变革,未来究竟怎么样,朝哪里发展,我们既要从传统中吸取经验,又要保持审慎和戒备。<br></div></div> <b>君子之战与后世战争有何异同?</b><br><br>君子之战是春秋时期各国交战时遵循的一种礼仪和规则,体现了贵族的风度和道德。它与后世战争有以下几点异同:<br><br>目的不同:君子之战不以杀敌夺地为目的,而是以维护礼义为目标。后世战争则多以争夺利益、扩张势力、推翻政权等为目的。<br><br>规模不同:君子之战只有贵族才能参与,而且规模较小,往往只在约定的地点进行一场会战。后世战争则涉及全民动员,而且规模较大,往往在多个地区进行多场战役。<br><br>手段不同:君子之战遵循一些礼仪和规则,限制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扩张性。后世战争则不择手段,采用各种武器和诡计奇谋,造成更大的伤亡和破坏。<br><br>影响不同:君子之战对百姓影响较小,往往只是贵族间的竞技和博弈。后世战争对百姓影响较大,往往牵涉到民族、文化、宗教等深层次的冲突和矛盾。<br><br>总之,君子之战与后世战争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下对于战争本质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