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材料〉</p><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一、目标与原则</p><p class="ql-block">1. 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p><p class="ql-block">2. 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结合专业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理念。</p><p class="ql-block">二、教学设计要求</p><p class="ql-block">1. 课程目标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应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并将其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2. 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资源: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如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科学精神、行业规范等。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案例,丰富思政教育素材,使思政教育生动形象、贴近实际。</p><p class="ql-block">3. 教学方法创新思政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学习,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空间。</p><p class="ql-block">三、教学实施与评价</p><p class="ql-block">1. 教学实施保障:学校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支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2. 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效果纳入课程考核评价范围,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行为表现变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等。同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四、培训与交流</p><p class="ql-block">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一、评价目的</p><p class="ql-block">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激励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p><p class="ql-block">二、评价主体</p><p class="ql-block">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观察、学习心得撰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理解深度、兴趣激发程度以及对自身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例如,问卷可设置题目询问学生是否认为课程思政元素增强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认知。</p><p class="ql-block">2. 同行评价:组织专业相近或课程思政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从课程思政融入的自然性、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广度、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比如,在听课评价表中详细列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达成等维度的评价要点。</p><p class="ql-block">3. 督导评价:教学督导员从教学整体规划、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教学秩序与课堂氛围等宏观角度进行监督评价,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范与立德树人要求。督导可定期提交课程思政专项督导报告,指出普遍性问题与优秀经验案例。</p><p class="ql-block">三、评价内容</p><p class="ql-block">1. 课程思政目标设定: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阐述思政教育要达成的具体成果,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操守、科学探索精神等,且目标与专业课程特点及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p><p class="ql-block">2. 思政元素融入合理性:考量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分布是否均匀、自然,是否为了融入而强行拼凑。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数学原理的讲解可融入科学家严谨治学、为国奉献的故事;文科课程则可结合文学作品分析时代背景与社会价值观。</p><p class="ql-block">3. 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性:审视教师是否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多样化方法推动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体验,以深化思政教育效果。例如,通过模拟商业谈判场景培养学生诚信与合作精神。</p><p class="ql-block">4. 教学效果呈现: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提升同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可对比学生课程前后的思想认识水平、社会责任感表现等,也可考察学生在课程相关社会实践或创新活动中的思政践行成果。</p><p class="ql-block">四、评价方式</p><p class="ql-block">1. 定量评价:设计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如学生评价问卷中的满意度打分(1 - 5 分)、同行评价表中的各项赋分等,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获取直观的评价结果,便于不同课程间比较。</p><p class="ql-block">2. 定性评价:收集学生的开放性意见反馈、同行与督导的详细评语描述,深入剖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例如,整理学生对课程思政案例的感悟体会,挖掘其中对教学改进有价值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五、评价结果应用</p><p class="ql-block">1. 教学改进:教师依据评价反馈,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如更换不合适的思政案例、改进教学方法等,持续提升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2. 资源配置:学校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给予更多教学资源支持,如增加实践教学经费、优先提供师资培训机会等,激励教师积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p><p class="ql-block">3. 激励表彰: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奖励评选中予以倾斜,树立课程思政教学典范,带动全体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一、培训目标</p><p class="ql-block">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熟练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出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p><p class="ql-block">二、培训对象</p><p class="ql-block">全体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以及实践课教师等。</p><p class="ql-block">三、培训内容</p><p class="ql-block">1. 思政理论素养提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统学习,使教师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为课程思政教学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例如,组织专题讲座解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及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授教师如何依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如在工程类课程中探寻大国工匠精神,在文学类课程中剖析人文精神与时代担当。同时,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安排以及教学评价制定等,确保思政教育融入的自然性与有效性。</p><p class="ql-block">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培训教师掌握多样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案例传递思政理念)、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政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学生互动中培养团队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等。此外,还应教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空间与时间,增强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p><p class="ql-block">4. 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针对实践课程教师,着重培训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企业实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劳动观,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服务国家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强调学术诚信与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四、培训方式</p><p class="ql-block">1. 专题讲座: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就思政理论前沿、课程思政实践经验等举办系列讲座,每次讲座设定特定主题并安排交流互动环节,便于教师深入学习与咨询。</p><p class="ql-block">2. 工作坊与研讨班: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坊或研讨班,以小组形式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研讨、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3.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设课程思政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视频教学、电子文档资料、在线测试等,教师可根据自身时间与学习进度灵活安排学习,并通过平台与培训教师及其他学员进行互动交流。</p><p class="ql-block">4. 教学观摩与实践:安排教师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学习优秀教学案例与方法,并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并及时获得指导与反馈。</p><p class="ql-block">五、培训管理与考核</p><p class="ql-block">1. 培训管理:由学校教务处或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师资、管理培训场地与设备等。建立培训档案,记录教师的培训参与情况、学习表现及考核结果等信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2. 培训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知识测试(考查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理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案设计评审(评估教师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质量与可行性)、教学实践考核(通过听课或查看教学录像评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以及学习心得撰写(了解教师对培训的感悟与思考及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示)等。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对于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安排补考或重修,确保教师培训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