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山巅上,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陶瓷古镇。据史书记载,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是历史上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基地,被誉为陶瓷史上的奇迹,并享有“东方陶瓷古镇”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一早,我们跟随黑鹰自助游开始的一天的行程。一路上,风趣幽默的领队@高天流云(曹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上午9点多到达古镇,开始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陕西省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的陶瓷之乡。这里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以“炉山不夜”的美誉列为古时“同官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的民居与陶瓷工艺紧密相关,民居、民膳、民艺蕴藏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这里的民居年代久远,陶腹、陶穴、罐罐垒墙,依山排布,密如蜂房;瓷片铺路,富有油画效果,被誉为“脚下的艺术”。陈炉古镇制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p><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随处可见的罐罐墙</p> <p class="ql-block"> 陈炉枕骨瓷窑,早在唐代就有“炉火膛里翻火焰”的记载。北宋时,制瓷业达到鼎盛,以烧造青、白、黑和酱釉瓷而出名。自元代至今,一直是西北地方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其瓷制品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釉色种类丰富。</p><p class="ql-block"> 古镇墙上,镶嵌着废弃的花瓶。</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是一个罐罐砌成墙,碎瓷片和砖瓦也不浪费,用这些废物铺就的路,色调深浅不一,图案古朴浑厚。若是有雨水的浸润,颜色更是鲜明,特别适合拍照出片。陈炉古镇并不收费,可以随意参观游览,村子的建筑、围墙、街道等生活设施,很多地方都是用陶罐堆砌,还是很有特色的。</p><p class="ql-block"> 古镇里的罐罐墙景观</p> <p class="ql-block"> 清代就有“陈炉八景”之说,排第一的“炉山不夜第一景“,已经不复存在,成为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古镇到处都能看到废弃的瓷片铺路</p> <p class="ql-block"> 到达陈炉,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烟霞彩屏话丹青”,废弃的陶陶罐罐成了各家各户的“砖墙”,遥望过去,好似一幅丹青画卷,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陈炉窑址,坡子窑址一号窑炉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其次,能感受到的是“层洞错杂苑花城”,居民窑洞,层层叠叠,你在我头顶,他在我脚下,宛如花瓣,似是花城。</p><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民居</p> <p class="ql-block"> 从上边看下面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八景当中,风韵不减当年的“石罅玉柱丰年兆”算是一个,方泉依旧,天寒地冻,冰垂似玉柱,悬挂石罅,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可惜,现在没结冰,我们无缘看到。</p><p class="ql-block"> 山上“陈炉古镇”的大字,非常醒目。</p> <p class="ql-block"> “泥池水镜陶容生”指的是,当年泥池众多,规模宏大的景象,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不过,遗迹犹存,可以窥视当年盛况。</p><p class="ql-block"> 泥池遗迹</p> <p class="ql-block"> “四堡撑天遥相望”、“古刹密集琼云护”,只有遗址可以回顾了。</p><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北堡:清代琉璃瓦烧造遗址</p> <p class="ql-block"> 至于“周陶宗古迤长兴”,今天只能到窑神庙、西社窑神遗址中去体味。</p><p class="ql-block"> 窑神庙</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陈炉八景”有的烟消云散,有的化为遗址,有的只能从旁证中窥视,有的依旧艳丽如故,当然,也有新辟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陈炉红军小学</p> <p class="ql-block"> 游历陈炉,需要“功课”,需要以“八景”为牵引,慢慢走,细细瞧,悄悄悟。</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山时问路,碰到的村民告诉我,从哪里上山近些,让我感觉到这里的民风很淳朴。这个建筑在山下看像寺庙,上到山上才发现,是个像西安城门洞似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今天的游历,无论景致内容,还是景色观览次序,都与以往大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上看到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碰到一个胸前挂着陈炉古镇导游牌子的热心男士,他带我去看了王家陶坊,并告诉我到游客中心的道路。在这里,我看到了大老碗的制作的印坯、利坯、绘画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大老碗制作要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五个过程。练泥:是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p><p class="ql-block"> 王家瓷坊</p> <p class="ql-block"> 拉坯: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p><p class="ql-block"> 王家瓷坊院子里的陶瓷展示</p> <p class="ql-block"> 印坯:印模的外型是按坯体内弧线旋削,将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在印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再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在利坯</p> <p class="ql-block"> 晒坯:将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在大老碗上绘画</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图片里有陕西八大怪中的三怪,中间的有: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最左边是:帕帕头上戴。</p> <p class="ql-block"> 在陈炉古镇游览时,我注意看了一下村里的砖头,看上去细密瓷实,质量很好。看来陈炉古镇不光陶瓷出名,这里生产的砖头也很耐用。</p><p class="ql-block"> 下棋和观棋</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不仅以其悠久的陶瓷历史和独特的陶瓷文化吸引游客,还以其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陈炉民俗村</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对陶瓷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还是寻求宁静自然风光的旅行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到陈炉古镇游览,能感受到原始古朴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陈炉民俗村广场上的陶瓷</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吃窝窝面,不算到耀县”。耀州窝窝面,是陕西耀州的一道民间传统食品,其配料精细、多样,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准确的说,“窝窝面”只是耀州区独有的、颇具特色的一道地方名面。如今,走遍三秦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也绝无此面踪影。</p><p class="ql-block"> 中午11:40分,我们前往铜川耀州区,在离棉花库不远的一家窝窝面馆吃午饭。</p><p class="ql-block"> 陈炉民俗村的窑炉场地</p> <p class="ql-block"> 窝窝面问世,纯属偶然。清代道光年间,耀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店内客少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好面,擀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子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状,再配口蘑、香茹、肉米等佐料,烩煮而成,让食客品尝,大家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原始“窝窝面”。</p><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电视剧拍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窝窝面,选料更为考究,定料还是精白面粉,做法依旧,只是佐料增加了不少品种。其中有口蘑、香茹、核桃仁、杏仁、木耳、肉米、蛋清,并配以多种调料,细数下来,已超过十多种,烩煮成的窝窝面,盛在极其精细的瓷碗中,蒸气袅袅,香味四逸,未曾下口,便叫人舌下生津,齿颊泛香。窝窝面味道悠长,吃后回味无穷。今天午饭吃了一碗窝窝面,味道确实不错。</p><p class="ql-block"> 碗里白色的是杏仁,杏仁下面就是窝窝面。</p> <p class="ql-block"> 棉花库(也叫沃慕城堡),坐落在现在的药王谷,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中苏关系愈加紧张,国内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资源紧张,便在耀州挖了几十孔窑洞,用以储备棉花。可以说,建设棉花库,是真正的“备战备荒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沃慕城堡</p> <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不是建粮食库而是建棉花仓库?这是因为棉花其实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军工、被服、医药等行业,都要用到棉花这种材料。</p><p class="ql-block"> 棉花仓库城堡</p> <p class="ql-block"> 沃慕城堡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棉花仓库始建于1968年,于1970年建成,最宽处约有百米。两侧根据地势,修筑窑洞46孔。不少窑洞后壁都和另外的窑洞有通道连接,这样是为了方便转运装卸和利于通风。窑口宽阔高敞,这样载重卡车可自由进出运送货物。</p><p class="ql-block"> 沃慕城堡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走进棉花库景区内,立刻就能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氛围,斑驳的围墙,旧旧的大铁门,门口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棉花库城堡</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黑板上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园地里还停放着东方红牌拖拉机,马拉的橡胶轮子木架车,已经废弃了的石碾子,这些老物件,让人不由地怀念起那个红色年代。</p><p class="ql-block"> 棉花库的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棉花库做为战备储存物资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当地政府在棉花库原有窑洞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维护和改建,新修了殴式风格的城堡建筑。</p><p class="ql-block"> 旧车轮子安装到城堡上了</p> <p class="ql-block"> 沃慕城堡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欧洲的城堡一般由石砖垒建而成,棉花库城堡是红色标砖建造而成的,红砖黄土绿树,眼前的各种自然色彩交织在一起,透露出荒凉的美。</p><p class="ql-block"> 废弃的棉花库窑洞</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半左右,收队回城,5点多返回西安。</p><p class="ql-block"> 曹队不仅是一个好领队,还是一个有善心善行的人。一路上,和团友一起帮助搀扶体弱的团友,遇到有困难的自驾车司机,帮助推车。</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让我看到的陈炉古镇厚重历史的同时,还看到了古镇美景,也看到了大老碗制作的一些过程,以及沃慕城堡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观。感谢黑鹰自助游的安排,感谢司机师傅的付出,感谢领队@高天流云的责任心,感谢团员们的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