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孔庙书声回响

一缕阳光

<p class="ql-block">作者:一缕阳光</p> <p class="ql-block">  在江西省东北部的余江区,隐藏着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明清风格四合院——孔庙,被誉为“锦江(安仁)八景之一”。这座孔庙坐落于锦江镇东风街的余江二中校园内,依山傍水,气势非凡。庙内古槐遍布,绿树成荫,四季温婉,雨量充沛,阳光充足,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由知县汪杞在此地建立学宫,并修建文庙祭祀孔子。元末时期,文庙不幸毁于战火,但幸运的是,时任陈友谅政权平章事的石港王家人王溥出资重修学宫,并建成大成殿,继续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如今,这座大成殿依然背山面水,气势恢宏,而殿前那棵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槐树,更是苍劲挺拔,与大成殿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明朝诗人王杰曾在《孔庙槐荫》诗中描绘过这里的景致:“精孕虚星得地深,枝连坛杏绿森森。暗笼朱户云成幄,满覆丹墀日阁金。”诗中描绘的孔庙槐荫,如今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  1939年,陈琴孙先生将琴孙中学迁入孔庙,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校门正对信江河岸,三十六级青石台阶平整宽阔,校内古樟参天,丹桂婆娑,四季景色宜人,成为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先生等名家就曾在此就读。</p> <p class="ql-block">  为正确维护国家文物,余江县政府近年来对孔庙进行了多次修缮。2024年3月至9月,政府再次对孔庙进行大规模维修,包括大成门的重建、排水系统的改善等。经过修缮,孔庙焕然一新,更加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  如今,余江二中校园内,孔庙发生新景象,为更好的传承发展孔庙的厚重文化底蕴,余江二中在孔庙内设有琴棋书画教室。其中两厢分别设立了古筝教室和书画教室,大成殿内则设有围棋教室,各教室挂满了二中优秀教师和学生书画作品,浓郁的书香充盈着孔庙,书声琅琅与院内槐荫相映成趣。这棵890岁高龄的古槐依然向东侧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不挠的历史。它不仅是孔庙的见证者,更是古代三公宰辅之位和科第吉兆的象征,更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定海神针。</p> <p class="ql-block"> 孔庙旧址存在对历史,人文与社会起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价值:该建筑是为文庙,是古代举行隆重大典的祭孔场所。文庙作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当时农耕社会商贾鼎盛时期的产物,反映当地古代社会在科举文教、赣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文庙作为当地宗教文化,为研究当地人文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二、科学价值:文庙平面呈不规则形,现保存大成门、厢房及大成殿,依地形而建,因地制宜,整座建筑与其周围环境十分谐调,也体现出当地传统的建筑观和环境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三、艺术价值:文庙是当地典型的传统类建筑。本建筑有井有进,青砖黛瓦;室内部雕饰淳朴,大方,赋于丰富的蕴意;雕饰以原木为主调,凸显出简朴精练、自然融合的建筑风格。这些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构件历经时代变迁而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价值弥足珍贵为研究当地民风、民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四、社会价值:文庙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建筑保留完整,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貌,具备良好的对外展示条件。加之文庙位于镇中心,紧邻余江古县衙,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具有较好的保护管理条件,同时具有进行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和促进旅游的优势。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孔庙中,槐树与儒学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文化景观。孔庙历经沧桑,几经废兴,但那些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却如同清风落叶般,在岁月中流传。这些故事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余江学子,让古老的智慧和新时代文化情怀在岁月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余江县志》</p><p class="ql-block">余江二中校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黄丽琳 江西鹰潭市余江区人。网名 一缕阳光、纤云弄巧、琳子。爱好写作,书画等;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鹰潭市作协作家、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鹰潭市诗词楹联学会会,信江韵微诗社会员,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各个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