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言苏中 100 补遗---苏中新学史中的几件憾事

丁云衍

<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1904年始,苏州中学告别科举制,进入了与世界接轨的新学时代。历经数代人的薪火相传、不懈努力学校始终为苏州市民所称赞,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这百廿年间,苏州中学发展也是颇费周折,甚至受挫。</p><p class="ql-block">我们来聊一聊未能遂愿的三件憾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拟设附中</p><p class="ql-block"> 1904年,苏中历史性地出现了转折:实行了近870年(1035-1904)科举制终结,开始实行新学制了,苏州府学转而成为江苏师范学堂。也就是由传统的学府要迅速成为一所承担开创性的、示范性的培育新学师资的大学。那毋容置疑地对苏中来说是面临一场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内复原的江苏师范学堂的校门模型,辛亥革命后改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由颇具新思想的江苏巡抚端 方掌舵,由罗振玉、王国维等一批学术领先的知识分子实施,加上一下子来了已具新教育思想和技能的22位日本教官加入,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初步目标,并且在学校对面建起了极具新意的公共体育场(既满足了实施新体育课程的需要,又实现了新教育服务社会、联系社会的理想。这就是至今还看到的大片运动草坪)和附属实验小学(既完成了新师范的标配,又树立了推广新式教育的样本。这就是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油画:江苏师范学堂三杰(左起):王国维、罗振玉、藤田丰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师范教育完善,江苏师范学堂已开始培养中学段的师范生了,这就需要配套办一所附属中学来解决其实习和教研之需。此时,尚为江苏师范学堂青年教师的王朝阳就专门在报刊上发文呼吁将位于江苏师范学堂附近的苏州府中学堂隶属于旗下,以形成完善的师范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王朝阳</p> <p class="ql-block">王朝阳(1884~1933),字旭轮,号饮鹤,常熟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考入江苏师范学堂速成科,次年四月毕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王又考入江苏师范学堂博物科为插班生,研究动植物、生理学。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毕业。因成绩优异,聘为本校教员。1912年1月,江苏师范学堂易名江苏省立一师,王被校长杨保恒聘为博物科教员。同年6月,王与陆佩萱一起,赴日本东京,考察小学教育。1914年2月,王被举为常熟县教育会会长。1916年9月,王任省立一师校长。直至1927年6月,省立一师合并于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王才辞去校长职务。王任校长为时10余年,办学方面,建树甚多。</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地图,可清楚看到两校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苏州府中学堂,是由建在正谊书院址,江苏巡抚端方在1903创建的苏省中学堂基础上改称为之(1912年9月结束)。而此江苏师范学堂提议时,其正逢整合,最后不知何故,意见未被采纳,苏州府中学堂于1912年并入草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成立于1907年),合并后命名为:吴县县立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当时,江苏师范学堂是官办大学专科类学校,苏州府中学堂是官办的中学。所以,如能两校成为附属学校是最恰当不过得了。但不知何故,江苏师范学堂提出后,石沉大海,不见回音,这一愿望没能实现。想来这也影响到江苏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之所以没能办到最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拟建过街楼</p><p class="ql-block"> 自1905始,与江苏师范学堂一路之隔的地块(俗称“苏医地块”)上,先后建了江苏师范学堂的公共体育场和附属实验小学。而在公共体育场的南北两侧已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南北校区。时至1927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撤销,校址划归省立苏州中学使用(尤其是南校区),这就是为“省立苏州中学二院”,随着省立苏州中学的发展与完善,一院(苏州中学本部)和二院间的联系日益频繁。考虑的师生过往的安全和工作效益的提供,校务委员会向吴县政府提出:建一过路天桥:</p> <p class="ql-block">1922年时,现苏州中学东校区内的苏工专以省立一师的公共体育场为界,分为南北校区。</p> <p class="ql-block">放大了的靠三元坊一侧的苏工专部分南校区。</p> <p class="ql-block">1926年苏州地图,师范学堂一路之隔的苏工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至1927年,苏工专解散,其高中部和补习科并入苏州中学:</p> <p class="ql-block">1928年《苏中校刊》记载</p> <p class="ql-block">所以,1927年8月~1952年,苏工专南校区和部分北校区为苏州中学所有,定名为苏州中学二院:</p> <p class="ql-block">留有1937年的苏州中学平面图上的二院部分,与上图(苏工专南校区)比对,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从1926年苏州地图上看两个校区仅一路之隔,来去十分不方便且不安全。</p> <p class="ql-block">也不知何故,此建议未被采纳,可能是经济原因吧,只同意在上下学时,安排一名保安在地面指挥交通来保障安全。在25年间,苏州中学两校区的师生一直在战战兢兢中穿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拟将“植园”纳入苏中版图 </p><p class="ql-block">在1937年3月出版的《苏中校刊》上刊登了一则重要消息:植园要划归省立苏州中学了。此刊公布了校园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并理直气壮的称之为苏州中学新校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园在哪里?现在还在吗? </p><p class="ql-block">植园的位置在苏州中学大操场的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1914年苏州地图</p> <p class="ql-block">植园是在宣统末年(1911)由江苏巡抚程德全为行新政在文庙之西将兵燹后的荒地改造而来的苏州第一座市民公园,占地得二百十四亩。</p> <p class="ql-block">时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省立苏中发展迅猛,学校用地捉襟见肘,虽然在市区有多个校区,但都较小不便于发展与管理,为此当时政府决定用置换加划拨的形式将大部分植园给省立苏中。 </p><p class="ql-block"> 消息一出,十分振奋人心:1、它终于解脱了省立苏中成立十年以来的发展瓶颈:场地不够用;2、它也使得省立苏中以后的校园更为规整了:将草桥苏中置换出去,省立苏中集中在三元坊东西两侧,更便于规划和管理。而校园总面积也从141亩增至228亩,成为江苏省第一大校了;3、员工们盼望已久的教工宿舍问题得以解决,教工的后顾之忧将成为过去。看一个个消息连续发布:</p> <p class="ql-block">可是,时局突变!日本侵略者直逼华南,在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之时,上下均无心思关注教育,此事就给耽搁了下来。抗战胜利,已过八年,时过境迁植园的归属问题也就被人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 植园地块办过学校和工厂,现只留下一点痕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述三件与苏州中学擦肩而过的憾事,确实令人唏嘘。由此可知,一所历史老校的发展是要经过不少的沟沟坎坎,我们今天重翻历史点滴,就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成果,也要努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定要在当下美好时代里创造出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100)</p>

苏州

学堂

师范

苏中

中学

省立

江苏

植园

工专

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