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时间会记住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卷葵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名人名作展厅里,一把名为 “风卷葵” 的紫砂壶,其典雅别致的造型 . 雍容大度的气质,充满魅力约动感,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在它面前驻足凝神,留连忘返。它的作者是谁呢?它又是如何留存至今并完整无缺地珍藏在紫砂艺术殿堂里的?这一切构成了一段坎坷 . 令人感动的历史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砂才女杨凤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卷葵,诞生在清代嘉庆年间。作者杨凤年是宜兴古代紫砂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壶女艺人。</p><p class="ql-block"> 杨氏一家,原籍蜀山浙江桐乡,因家乡地少人多,靠种田难以糊口度曰,杨彭年 . 杨宝年兄弟俩人听说宜兴窑业兴旺,特别是紫砂壶名传天下。于是,就带着妹妹杨凤年投亲靠友,来到了宜兴蜀山,寻师学艺。妹妹杨凤年生性聪明伶俐,杨彭年十分喜爰。但是,紫砂艺界历来是 “艺不传女” ,所以杨彭年虽有一手制壶绝技,却从不传给妹妹。</p><p class="ql-block"> 杨凤年喜欢种花,她家后院里种了不少花卉。她经常到花园里浇水 . 除草,把小花园调理得花木葱茏。一天,杨凤年来到制壶的作坊,就被哥哥轰了出来。杨凤年从未见到哥哥这么样子的凶相,委屈地说道 : “我又不是外人,自家的作坊都不能进 ?"她本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姑娘,哭着气着跑了。气愤之余,她发狠道 : 女人也是人,我偏不信女人就不能做壶,更不信女人就做不出好茶壶 !于是,瞒着家人们偷偷地学着制作茶壶来。没几年功夫,居然做得极好。</p> <p class="ql-block"> 然而,杨凤年并不满足于照着人家的作品仿制,下决心要做一把与众不同的茶壶出来。杨凤年来到花园里,茶饭不思,苦思㝠想,脑海里构思着各种图案 : 竹节 . 梅桩 . 松段 ······一一在眼前闪过,一样都不满意,原因是这些造型都与别人家的大同小异。沉思默想间,忽然,她眼睛面前花杄中顶有一把茶壶,壶的造型挺别致,也是她从未见过的。她好奇地睁大双眼,凝神望去,只见是一朵锦葵花 !那朵锦葵花似乎也通人性似的在秋风中摇摇摆摆,花瓣卷了又舒,舒了又卷,迎风而立。杨凤年看着看着,感到冥冥之中一种精神为之一振 : 何不照风中锦葵的形象做一把茶壶呢?</p> <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里,杨凤年天天到花园里,面对锦葵花仔细观察,悉心揣摩。七七四十九天后,壶终于做成了 !她给壶起名叫 “风卷葵”,瞒着哥哥托人装进窑里烧制。开窑了,登时 “风卷葵” 轰动了整个窑场。同业行家盛赞这把壶造型别致,做工精细。哥哥杨彭年见了也大吃一惊,不得不对自家妹子刮目相看。从此,杨凤年跟着哥哥一起切蹉壶艺,茶壶也做得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终于成为紫砂工艺史上一位出色时女艺人。</p> <p class="ql-block">杨凤年 </p><p class="ql-block"> 杨凤年,女,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工荆溪人。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杨彭年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现藏宜兴文物陈列室的 “竹段壶” 就是她的作品。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作毛竹段形,嘴 . 鋬均以竹枝 . 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p><p class="ql-block"> “风卷葵壶” 亦是她所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所用泥料是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 . 精光內含,温润如玉。</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看到的杨氏 “风卷葵” 原作,尽管近200年的岁月风霜在它的身上留下了 “老味” ,可它依然是那么的典雅奇特,风姿不减当年。大风是无形的,而 “风卷葵”壶身上的 “大风” 却是有形的,那一条条妸娜的线条在翻滚 . 流动,似乎能听到阵阵呼啸的风声,锦葵枝叶在大风中卷曲,包住壶嘴,花枝自然弯曲成壶把,壶盖与壶身恽然一体,花朵在风中摇曳,壶虽无语,可生命的活力 . 艺术的魅力跃然眼前。</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这件作品太完美了,致使它在以后的岁月里几度沉寂,又几经风波,它百余年的传奇经历、为这把传世之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买得起 却买不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3年春,香港著名收藏家王先生来到宜兴陶瓷博物馆。王先生特别喜欢收藏宜兴紫砂壶,据他介绍,离开大陆 40 余年,这次是专程到宜兴来看紫砂壶的。当时任博物馆馆长时顺华先生热情接待了他,并亲自陪同他边参观边作现场介绍。在紫砂名人名作馆,王先生仔细观看了这里陈列的历史名作,当他移步来到 “风卷葵” 展柜前时,一下子被它的形态 . 气势 . 神韵所震撼,静静地左看 . 右看,再远看 . 近看,足足看了有十多分钟。突然,他对陪同参观的上级领导和馆长大声地说 : “我终于见到梦寐多年的 “风卷葵” 了。看到这件藏品,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艺术的紫砂和匠心的紫砂,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 !”接着,他又问时馆长 : “我想以十万港币买下这件 “风卷葵” ,阁下能否作主割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馆长微笑着回答他说 : “先生爱宝之心,我深表理解。但如果先生了解这件珍宝所经历的磨难与悲欢,可能先生就不会再提这个让我难以从命的请求了 。” 当王先生听到 “风卷葵” 和一位世纪老人的真实故事后,立即肃然起敬,大笑着说 : “我真是买得起,却买不动了。” 王先生回到台湾后,还特地写信给宜兴陶瓷博物馆的时馆长,请他代向捐赠这件珍宝的华荫堂老先生问候和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躲过百年战祸 重见天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卷葵” 问世后,好评如潮,许多文人墨客竞相购买。可杨凤年却不愿重复再做,这件紫砂茗壶成了独件珍品,一直被世人视为拱壁,以收藏为荣。可这件 “风卷葵” 如同供春壶一样,在苍茫的世事纷争中,隐寂不知了去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丁山白宕一蒋姓人士,在帮大户人家挖老屋墙基时,发现地下埋着一瓮头,瓮中用细沙填满,渐渐倒出细沙后,发现里面藏着一把完好无损的紫砂壶。他虽不懂紫砂壶,但也看出这件紫砂壶的与众不同,便悄悄带回家中。不久,他找到当地频有名气的紫砂收藏家华荫棠先生,请他过目。华先生经营陶业,以年轻实业家而闻名苏 . 浙 . 泸一带。他看到这把壶后,喜出望外,这不就是100多年只闻知名 . 不见其形的 “风卷葵” 吗?激动之下,当即出几石米的高价收下了这把壶。</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防日寇抢夺 再次隐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卷葵”隐埋在地下室的原因,据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壶主人为避清咸丰年间的战祸而为之,这一埋就是上百年。“风卷葵” 重见天日,本是喜事,可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不仅掠夺资源,更在文化上千方百计掠夺中华国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宜兴沦陷后,早就耳闻 “风卷葵” 的日军驻宜兴头目,在得知这件紫砂珍宝藏在华家后,就处心积虑想把它抢到日本去邀功。他几次派人到华先生家中,表示愿出高价购买,华先生坚持不买。于是又派士兵前去搜抢,他们在华家软硬兼施,翻箱倒柜,就是没有搜到 “风卷葵” 。难道它上了天 . 入了地?原来,华先生早有防范,在日军来丁山之前,他就把 “风卷葵” 送到乡下的阿舅家,砌在浴锅间 (注 : 农村老式浴堂)的隔墙中,为防国宝被人夺走,自己则远走他乡,避开日军纠缠,总算是躲过了一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外患未除,内忧又至。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也早就对 “风卷葵” 垂涎三尺。他命国民党宜兴县党部的一官员找到华先生,请他吃饭 . 喝茶,想借机套出 “风卷葵” 的去向。华先生则不理不睬,借故推托。这位县党部的官员见华先生软的不吃,就来硬的,派人将华先生传到县政府,台子一拍说 : 省主席要你这把壶,是你的造化,也是给你的面子,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华先生在高压下,无奈拿出一件清代另一制壶高手邵大亨制作的 “掇只壶” ,“送” 给这位 “省主席” ,才算是又一次保住了 “风卷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破四旧 险遗劫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假如不是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绝对不会相信,世上还有 “破四旧” 这么一段不可思议的历史。当年,华荫棠老先生已年届花甲,他不惧家产被抄,最担心的就是怕 “风卷葵” 这件国宝被红卫兵当作 “四旧” 破掉。他想尽一切办法,最后,以 “赌一把” 的心态,巧妙地把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杂物一起,放在靠近路边的外窗台,如果当时有人知道,很轻易地就能将 “风卷葵” 拿走。苍天有眼,这 “风卷葵” 在 “红色风暴” 中静静地躲在窗外,在风雨中总算是逃过了这场浩劫,又一次得以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四人帮” 倒台,雨过天晴,华荫棠主动将 “风卷葵” 借给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展出,供大家观摩。鉴于 “风卷葵” 的艺术魅力和它的身世经历,其价值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许多紫砂艺人竞相仿制。</span></p><p class="ql-block"> 1982年,华荫棠老先生为让这件国之魅宝永久地保存传世,他与子女商量后,毅然决然地将它和另一件杨氏 “竹段壶” 无偿捐赠给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后,每当人们提及此事,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 : “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卷葵” 在历经了近 200年的风雨后,它的艺术神韵和沧桑经历所蕴含的爱国人文精神,在今天看来,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杨凤年与华荫棠,他 ( 她 ) 们跨越了 200 年的时空,共同在中国宜兴紫砂史上,留下了这浓墨重彩的一页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根据时仼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时顺华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荫棠 · 陶都实业巨子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华荫棠,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2008年故世,享年 103 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解放前,华荫棠在宜兴丁山开有华信孚陶瓷厂及华信孚窑货行,在杭州有华信昌陶瓷行,坚持诚信为本,勤务经营,成为陶瓷业界大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解放后,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推进公私合营,1954年 7 月当选省人民代表,并当选宜兴县多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尤其是1956年被选并出席 “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期间,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华荫棠先生一生收藏频多,可惜 “文革” 中近乎毁尽。唯两把国宝级杨氏砂壶 (风卷葵 . 杨氏竹段) 幸存。为使这两把国宝级珍品永留国內,1984 年华荫棠毅然决定献给宜兴陶瓷博物馆。这把 “竹段壶” 也是杨凤年精心制作的。竹段壶外型取自竹段造型,将壶纽 . 壶嘴 . 壶把等细节都设计成了竹节造型,使之更肖竹子形象,以 “竹 ”为设计主题的紫砂壶,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心目中深厚的 “竹” 之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摘抄于虞皓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后语 : </span></p><p class="ql-block"> 风卷葵壶具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风卷葵壶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茶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茶具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风卷葵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原因在于其造型独特且工艺精湛。风卷葵壶采用优质紫砂泥料制作而成,壶身呈扁平状,两侧略鼓,底部收圆,壶口微撇,壶盖则像一朵盛开的葵花一样,翻卷成圆形,覆盖整个壶口。整个壶体线条流畅,造型优雅,富有艺术感。</p><p class="ql-block"> 除了美观之外,风卷葵壶的功能性也非常出色。它容量适中,既适合泡制一壶清茶,也方便携带外出品饮。此外,风卷葵壶的散热性能极佳,能够迅速将茶叶的温度降低至适宜饮用的程度,使得茶水更加香醇可口。</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风卷葵壶几经周折,历经磨难,最终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所珍藏,它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紫砂工艺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无数茶人的喜爱和传承。如今,风卷葵壶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茶具,值得每一位茶爱好者珍视和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作者 潘永明 甲辰年 (龙年) 写于丁山</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全文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