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龙虎山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古老韵味的世界。广场上,太极邀请赛的海报引人注目,黑白相间的太极图仿佛在诉说着阴阳平衡的哲理。这里不仅是一场武术的盛宴,更是对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参赛者们身着传统服饰,神情专注,准备迎接这场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考验。</p> <p class="ql-block">随着景交前行,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映入眼帘。门前红灯高挂,两面旗帜随风飘扬,仿佛在欢迎每一位来访者。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中透着喜庆的气氛。门楣上悬挂的牌匾,书写着“天师府”三个大字,庄重而典雅。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也是历代天师居住和修行的地方,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从东汉时期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步入天师府,仿佛走进了一段悠长的历史长河。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石碑,都在默默讲述着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由于道法高深,医治瘟疫有功,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和嘉奖,遂敕建天师府于关门口(今天师府府门东)。府门廊柱上的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为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书法家董其昌所作。穿过府门,一条鹅卵石甬道延伸至深处,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府内建筑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那座元代“长庆坊”的传统建筑,门上方悬挂的牌匾和两侧的对联,无不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穿过热闹的街道,来到古镇主街,只见牌匾上写着“天师故里”几个大字,下方是一个拱门形状的大门洞口。门前挂着红灯笼,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守卫,显得庄重而威严。进入古街,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天师家庙的入口大门精美绝伦,由石头雕刻而成,顶部装饰华丽,中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两边各有两个小门。门上刻有一些文字,并挂有红灯笼作为点缀。门上的文字记载着天师府的历史与文化,让人感受到这里深厚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庭院的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留侯家风”,表明这个家庭的传统或家族精神。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守卫大门,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威严之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市场摊位上,一位女士正在剥栗子,篮子里装满了毛刺球果,供顾客挑选购买。她的动作娴熟而优雅,仿佛在进行一项仪式。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味。这里不仅是买卖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交流,共同编织着生活的美好篇章。</p> <p class="ql-block">老奶奶坐在椅子上,面前摆着一些小物件,她的眼神温和而慈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她的身边,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好奇地打量着这些物品。老奶奶微笑着与他们交谈,偶尔用手比划着什么,仿佛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剥栗子的动作熟练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剥好的栗子整齐地码放在篮子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周围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有的人还上前询问价格,准备购买一些带回家。这样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黑色木牌匾,上面写着“河风宾馆”四个金色大字。宾馆的外观古朴典雅,门前挂着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方便的交通,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龙虎山美食,感受古镇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上充满了市井风情。这里的每一个店铺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手工艺品到地方小吃,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石头上刻着红色的文字“中华道都”、“神光普照”,看起来非常壮观。这块石头矗立在天师府的入口处,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宣告着这里的重要性与神圣性。站在这块石头前,可以感受到一种庄严与肃穆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这里不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更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府门廊柱上的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为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书法家董其昌所作。府门前院地面正中有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图的东西两边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守护大门。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天师府的建筑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站在府门前,可以感受到一种庄重与神圣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府内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一处都精心布置,展现出主人的品味与格调。</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筑群。不仅建筑宏伟,更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二门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两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经》,正门两旁有书画家彭友善题书的“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联;门前廊柱上有原上海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所书的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p> <p class="ql-block">六扇门上分别绘有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对忠、孝、仁、勇、信、义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嗣汉天师府玉皇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殿高19米,是目前天师府内最高的建筑,建筑歇山翘角,朱垣碧瓦,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有9.99米高的玉皇大帝金身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东西有岳飞、朱彦、苟兴、宠乔、张骄、邓忠、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十二天将。</p> <p class="ql-block">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着八条盘龙;殿门两旁置有钟、鼓,殿门廊柱上有张贵华道长题书对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志》描述的是南宋金丹派南宗祖师白玉蟾开凿的“灵泉井”(历代天师画符建醮取井之水,故又称法水井)。</p> <p class="ql-block">灵泉井后原为演法大堂,是天师演练道法及其府中道士每天诵经礼忏之处,大堂堂壁正中挂有大幅的墨龙穿云图和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的“教演宗传”匾。1992年,大堂破损拆除,改建为今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偶遇一众香港来的师兄弟们在斋前打坐。</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标志。《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宗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可见“万法宗坛”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坛。</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天师道最高的法坛,是万神聚集的地方,为张天师作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象征。元时第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包括净明宗坛)符箓,遂改龙虎山的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是历代张天师的生活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为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给道教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对联,因此便有皇帝口谕肯定了南张北孔的宗教地位。</p> <p class="ql-block">私第门内有一堵古老的照壁,宽4米,高3.5米,厚0.4米,由整块大石砌成,将门路左右分开;照壁面外绘有道教标志阴阳太极图,图上方书有“道炁长存”四个金字,图左右配有对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驭人神”;照壁面内是一副自然风光图,雕塑有鹤、鹿、蜂、猴、梅、兰、竹、菊、青松、灵芝、山川、阳光等表达了道教徒对光明、永生、祥瑞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天井前上方(中厅堂壁后)还挂有“宗传”金匾,原为玉刻,系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十一月万历皇帝诏书恢复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正一真人”封号时御赐。</p> <p class="ql-block">天师私第后厅也叫“上房”,是历代天师食宿生活之处;后厅中堂原是天师餐厅,后厅中堂后壁悬挂着祖天师张道陵的画像,香案上有屏风、净瓶、时钟、灯台、香炉供器等,故天师私第后厅既可以叫迎客宴宾厅,又称供奉祖先之堂;现中堂堂壁上挂有号称“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神像;神像上方挂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给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教演宗传”;中堂前穿枋上挂有民国时江西督军陈光远题赠给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花甲寿匾“壶天春永”。</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张元旭便同张勋(江西九江人)有来往。张勋懂点道术,曾经派人到龙虎山,迎接张元旭移驾军府,建坛设醮。民国三年(1914年),由张勋推荐张元旭进京半月,在新华宫献醮三坛。袁世凯又复授正一嗣教真人,赐号洪天应道真君,颁“正一真人”印,更赐以“三等嘉禾章”和“道契崆峒”扁额。在这以后,正一派道教在京、津、沪、汉等地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道契崆峒”是称赞龙虎山正一派道教完全符合道教的特质,可以与广成子修道的崆峒山等量齐观。</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灵芝园位于天师私第后厅,是历代天师栽花种药之地,也是天师茶余饭后的逍遣场所;园门为八卦形,正面为先天八卦,并配有鹤、鹿、松、梅、灵芝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反面为后天八卦,左右配有门联“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上面为大型的双龙戏珠浮雕;园为四合院式,东西庑各四间,后为敕书阁残垣围墙。</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敕书阁位于灵芝园后,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嘉靖皇帝敕建,面阔五间两层,内藏历代皇帝的诏书和道教经典,故又称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天师殿(天师私第前厅)内供奉有五尊神像,正中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东西端坐的分别是《水浒传》中描述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明代永乐时编写《道藏》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祖天师前东西持剑、捧印而立的分别是与祖天师同时得道的弟子王长和弟子赵升,</p> <p class="ql-block">传闻玉帝分别封两人为左、右侍宸真人;厅堂的旗幡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排开,分别绣有“泰玄上相正一真君”、“虚靖元通守悟真君”、“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等三位天师的赐号;天师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块金匾,中为“道契崆峒”、东为“仙派名裔”、西为“纳甲周呈”。</p> <p class="ql-block">天师殿东西两旁摆有九种兵器,喻示传闻天师享受半副銮驾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殿门处有一块古老的翠绿色天然圆盘石,鼓状,俗称“迎送石”,又称“太极石”,传为历代天师迎送客人止步之处。</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随着正一天师道的传播而广为流传,曾不同程度地影响江南正一道主要区域,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化江西民间音乐来丰富自身的历史。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上清韵”“弋阳韵”“牌子曲”等独具特色的龙虎山道乐。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天师府所供奉的狐仙,是唯一有向天庭发文申奏,经玉皇大帝特许继续修行的一般坊间的狐仙庙所供奉的牌位并无此历程,因此仅能再牌位上书写大仙或胡仙,狐仙原本是天师府的护法神,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夏天,经广州、香港,翌年春天到台湾,狐仙自然也跟着到台湾,张恩溥教主于公元1969年12月25日羽化于新北投家中,因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教主未召唤祭拜狐仙,以致后来狐仙常在北投及阳明山区一带出没。</p> <p class="ql-block">公元1989年农历三月间,鹤天居士叶云尧老师独自于阳明山草山行馆附近灵修时,意外与大仙藉由感应而结缘,因皆为张天师门下道教正一派弟子,故彼此以师兄弟相称,自此叶居士便将大仙请回自家宅中,设阳明仙府正式供奉大仙,俟后又在大仙指示之下,不远千里,亲自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将大仙灵位恭迎来台,举行敬仙法会后,正式接受信众供奉,延续人间香火,并藉大仙二千多年之道行,庇佑众生乐利,万民兴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