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热岛效应之我见

钟离春秋

<p class="ql-block">在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夏天的气息似乎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几何时,成都的夏天还以湿热著称,温度高达35°C、湿度高达70%以上的日子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然而,如今成都却已不再是那般熟悉的湿热,湿冷气候,取而代之的是常年干燥,夏天干热高温,冬天干冷的畸形气候。这一变化,无疑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思。</p><p class="ql-block">现在,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即便是炎炎夏日,温度高达37°C以上,湿度也不算高得离谱。这种湿度,既不算干燥得让人难以忍受,也不算潮湿得让人黏腻不适,而让人感到犹如置身于干燥的沙漠之中。人们依然会感觉到夏天的酷热难耐,直到深夜仍不退烧,这究竟是何为呢?</p> <p class="ql-block">或许,答案就藏在“热岛效应”这四个字之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们终年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之中,它们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也成为了热岛效应的主要推手。这些高楼大厦如同一只只无比巨大的吸热器,它们在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到了夜晚又缓缓地释放出巨大的热量,使得城市的气温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相对舒适的湿度,也难以抵挡夏日高温下的酷热。</p><p class="ql-block">追根溯源,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高楼大厦,甚至超高层大楼修建,地基向地下深处无穷延伸,地下水的来源被无情地阻断,地表水没有了根源,再加之成都地区雨水量减少,空气中的水分便没有了补充,成都干燥的气候便成为了常态。</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成都掘地两尺甚至一尺即可见清泉涌动,水井遍地开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自然赋予大地的恩赐,也是地面保持湿润、空气富含水汽的源泉。然而,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地面潮湿的现象已悄然消失多年,连成都平原的小气候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雨量减少,有时也只得靠人工降雨。成都常年春夏秋三季均可听见的雷声和雷阵雨现在几乎见不着了;过去成都夏天常见的伴随着雷声的偏东雨也已消失多年不见了;原来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变成干燥高温气候了。</p><p class="ql-block">这种变化,不仅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愈发干燥,更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水资源安全的深深忧虑。高楼大厦的林立,虽然带来了现代化的便捷与观瞻,却忽视了室外空气因缺乏地下水滋养而日益干燥高温的现实。虽然室内的人们享受着空调营造的清凉,而室外的人们却饱受空调排放的滚滚热浪与夏日原有酷热的双重煎熬。</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否有可能在建造高楼大厦的同时,也保留住那份来自大地的润泽?或许,这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更加智慧和人性化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当然,成都的绿化工作一直都是值得肯定的。从地面覆盖面积来看,成都的绿化程度并不算低,然而,由于高楼大厦的密集修建,其立面体积的遮盖面积却显得微不足道,仿佛只是城市中的一抹点缀,无法真正起到降温的作用。这种局面,基本上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成都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将因此长期存在。</p> <p class="ql-block">除了高楼大厦的密集修建,成都城市的无限膨胀也是导致热岛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驱车几十公里,都很难再看到河流和田野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这样的生态环境,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担忧呢?</p><p class="ql-block">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生态环境真的无法解决吗?答案或许并非绝对。虽然高楼大厦的修建和城市扩张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优化城市规划、推广绿色建筑、绿地向空中发展等方式来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成都的夏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熟悉的湿热天气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变化。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或许能够为成都的夏天带来一丝清凉,让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和宜居的环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何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重新找回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当下行动的呼唤。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成都凉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