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邮出游】跟着邮票去旅游之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

甜甜

<p class="ql-block">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外滩全长1.5千米,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外滩1号,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后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建筑设计师 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p> <p class="ql-block">外滩3号,有利大楼,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p> <p class="ql-block">外滩5号,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这栋楼人称“日清大楼”,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p> <p class="ql-block">外滩6号,原名中国通商银行大楼,现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该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拥有一排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外滩7号,原名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现名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外滩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p> <p class="ql-block">外滩10—12号,原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现名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解放后上海市政府曾在此办公。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外滩13号,原名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现名海关大厦,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由英国乔伊斯公司造好后到上海组装,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另两座是英国议会大本钟和俄罗斯红场斯巴斯克大钟),原来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文革时改为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外滩14号(左),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交通银行将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外滩16号(左)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建于1924年,为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大楼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外滩17号(中),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大楼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p> <p class="ql-block">外滩18号(右)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Bund18。大楼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银行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成立并营业。社会动荡,时局不稳,甫一成立,中国银行就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发挥金融中枢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海邮政博物馆,原名上海邮政总局,上海市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上海市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侧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省级邮政行业博物馆。建筑总面积为25294平方米。建筑外形呈“U”字型,地下一层,地面四层。上海邮政博物馆由一楼中庭展区和二楼陈列主展区组成。一楼中庭原为天井,用于汽车邮运场地。二楼陈列主展厅、屋顶花园和底楼中庭场景展厅四个部分组成,二楼分为前厅——朱学范,以及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