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兮丰碑世人仰一访济南大明湖辛稼轩纪念祠

强哥(孟庆国)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峨峨兮丰碑世人仰</b></p><p class="ql-block"><b>一访济南大明湖辛稼轩纪念祠</b></p><p class="ql-block"><b> 孟庆国</b></p><p class="ql-block">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辛弃疾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脑中好像闪过战场上率军冲锋的场景,在床上挣扎着坐起,双拳紧握,用尽最后的力气,声嘶力竭地大呼“杀贼”数声,赍志而殁。</p><p class="ql-block"> 在两宋众多词人中,我最佩服辛弃疾。他出众的才华和激昂的词作,不移的壮志和无畏的豪情,在两宋文坛出类拔萃,傲立群雄,成为后世无数人膜拜的精神偶像。《宋史》这样评价辛弃疾:“武为良将,文亦忠直;文武全才,唯有稼轩!烈士已去,英名犹存;幼安词文,历久弥香。峨峨兮丰碑世人仰,欣欣然食粮万古长。”</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是济南历城区四风闸村人,与李清照故里章丘相距不远。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二人既是同乡,又都是宋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且号和字中都带有“安”字,清代学者王士禛称他们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因有这两位伟大的词人,济南被称为“诗城词都”“二安故里”。济南以泉、池、河、湖名天下,也以“二安”为骄傲,在风景名胜趵突泉和大明湖畔,分别建有李清照纪念馆和辛稼轩纪念祠,让词人与清泉翠湖为伴,永远与家乡人民在一起;并借助“二安”之名,彰显泉城的人杰地灵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甲辰秋末,文友相约同游济南,我专程来到稼轩祠,寻觅辛弃疾的人生轨迹,缅怀中国文坛和宋代历史上这位人中之杰、词中之龙。</p><p class="ql-block"> 稼轩祠位于大明湖南岸遐园西侧,是一座依湖伴园、古朴庄重的官署型建筑。院外广场青草茵茵,树林荫翳,游人如织。这里原来是李公祠,1901李鸿章去世后,清政府令京师及其建功诸省修建纪念堂以纪之,遂由山东巡抚周馥领衔,山东、直隶两省官员捐款,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了这处院落,1961年改建为稼轩祠。祠院坐北朝南,现有东西两跨院。东跨院为三进院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院门前有一座砖砌影壁,大门外两尊石狮雄踞两侧。高浮雕花卉砖脊门楼,硬山顶灰瓦屋面,檐椽及镂空雀替上绘有鲜艳图案,红漆大门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题书的“辛稼轩纪念祠”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大门,迎面矗立一太湖石障景,左、右厢房各三间。过厅面阔三间,匾额为启功书“义胆忠魂”,两侧门柱悬挂现代书法家马公愚先生题写的楹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门楣悬“辛弃疾纪念祠”匾额,楹柱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郭沫若1959年在济南撰书。</p> <p class="ql-block">  大厅内迎门处为辛弃疾铜像,铜像背面是当代书法家魏启后书写的辛词代表作《破阵子》木刻;四壁挂辛弃疾生平事迹、年谱、行踪示意图等;玻璃橱柜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书籍。</p> <p class="ql-block">  正厅后面是三进院,院内有集山楼,楼高二层,两侧对联“湖山钟秀英杰出仗剑入敌垒气吞胡虏,怒发冲冠肝胆剖词风开豪放雄视千古”,为中国现代诗人臧克家撰书;院内秀石玲珑,槐荫铺地,竹影移墙,榴花溢丹;游廊廊壁上饰有扇面、海棠叶、六角、圆形等各种透窗,十分雅致;东廊向北依次叠升,直达阁上,楼上为“稼轩词社”,上下均可观赏明湖风光;一楼面湖大厅被改建为“集山楼茶社”,为游客提供茶点饮品。</p> <p class="ql-block">  楼北水边有七曲石桥蜿蜒湖中,上饰石栏杆;石桥末端,有亭翼然,六角攒尖,单檐宝顶,名九曲亭,又名藕亭;这里水面残荷满塘,湖岸垂柳弄影,曲桥漾波,芙蕖送香,颇有辛弃疾田园词中上饶带湖之风韵。</p> <p class="ql-block">  稼轩祠西跨院是2007年大明湖改扩建时新增建筑,与东院浑然一体,名为“停云堂”;迎门是辛弃疾的线描木刻像,对联为集字联“抗金护国艺术豪放,弃疾词才齐名东坡”,集自舒同书写的辛弃疾咏赞文章;东西墙上陈列着当代书画家咏赞辛弃疾的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在稼轩祠内的纪念馆驻足徘徊许久,仔细观看墙壁上悬挂的辛弃疾年谱、行迹示意图和介绍其生平的图文展板,心情随着主人翁一生的跌宕起伏而震撼着、激动着。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驰骋疆场杀敌的英姿,看到了他满怀壮志豪情而被冷落打压、热血渐冷的无奈和痛苦,看到了他倚剑挥毫、激情飞扬、词论天下的慷慨悲歌。这位济南才子是从大明湖畔出发的,最终也没能英雄凯旋,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屈居在故乡的这处宅院里,无语地向后人诉说着他的浪漫、他的豪迈,他壮志难酬而抱憾而终的悲壮人生。</p><p class="ql-block"> 公元1127年,史称北宋靖康二年,金人破汴京后,宋徽宗、钦宗领着一帮王公大臣、后宫嫔妃乖乖地做了金人的阶下囚,北宋王朝正式灭亡。在这场空前劫难中,领兵在外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成了漏网之鱼。在摆了一番矫情之态后,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登上帝位,南宋建立,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p><p class="ql-block"> 从赵构登基开始,一雪“靖康之耻”便成为南宋军民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心中最深的隐痛。但这个在国破家亡中匆忙登基的皇帝却早已被吓破了胆,在日后的执政中,对金人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签和约、杀忠臣、献岁币,拱手让出了半壁江山。有了这样一位胆小阴险的窝囊皇帝,南宋的命运便定格在苟且偷安的基调上,过了一百多年战战兢兢的日子。这样的大时代背景,对于每一个有爱国之心并盼望收复失地的有气节的宋人来说,无疑是最矛盾、最压抑和最痛苦的,辛弃疾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一日。他出生时,北部中国早已在金人统治之下。他的祖父辛赞由于家庭拖累,没能及时随宋室南渡,不得已在金朝做了“虏官”。但他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这个名字就是爷爷起的。弃疾,一方面希望孩子抛弃疾病、健康长大;另一方面是与“去病”相对应,希望他能像汉代大将军霍去病那样,痛击外族,建功立业。辛弃疾没有辜负他的名字,从小虎头虎脑,身强体壮,长大后更是虎背熊腰,目光如炬。为了培养这个孙子,辛赞请名士刘瞻为孙师,常带着孙子“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去东京凭吊大宋皇宫等北宋遗址,讲述昔日东京繁华景象。在这种言传身教下,辛弃疾长大成人,并立下报国志向。</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与南宋勉强维持了20多年双方以淮河为界的契约,大举南侵。无数仁人志士或投军或起兵,掀起抗金浪潮。22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 ,拉起了一支抗金队伍,在杀了当地金人长官后,投靠了以耿京为首领的天平军。天平军是一支活跃在山东、河北的义军,有数十万人。辛弃疾投靠天平军后,耿京深爱其才,授他掌书记一职,负责起草军檄文告,参与机密。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协助耿京指挥义军,打退了金军多次围剿,使天平军势力逐步扩大。正是在对抗金军的过程中,辛弃疾意识到,靠孤军作战是不行的,因此力劝耿京归附朝廷,得到耿京认同,命辛弃疾与朝廷联络。南宋朝廷对这支抗金队伍很重视,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还给了军中数百位将领官员身份。</p><p class="ql-block"> 次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人向北撤退。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建康(今南京)与朝廷联络,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害,义军溃败的消息。原来,太平军将领张国安叛变,杀了耿京,并带着他的头颅投降了金军。辛弃疾闻讯大怒,连夜赶回前线,决心捉拿叛徒,为将军报仇,为国家洗耻。他不听同僚劝告,毅然率领50余骑冲入金军大营,活捉张国安并带回建康,交给朝廷处决。史载其“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众中”。宋高宗召见辛弃疾,嘉奖其勇,并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南宋文学家洪迈在《稼轩记》中曾这样记载:“壮工英概、儒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可见这件事在当时引起的震动是相当大的。</p> <p class="ql-block">  南归之后,辛弃疾对朝廷上下的怯懦并不了解,满腔热情地写了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著名的《美芹十论》便在此时上书。《十论》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述了女真的虚弱与不足畏;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提出了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此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尽管这些建议书深受人们称赞,被广为传诵,但朝廷并无作战之意,对辛弃疾的主张反应冷淡,只是对他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这期间,他先后被派往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职务,哪个地方有麻烦,他就被调到哪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p><p class="ql-block"> 从29岁到42岁的13年间,辛弃疾先后调任了14个地方。每任一地,他都恪尽职守,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在江西,他曾镇压过茶贩濑文政领导的起义,这个政绩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在湖南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他大刀阔斧,招兵买马近3000人,创立了雄镇一方的“飞虎军”,目的是为恢复中原做准备。这是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维持了三四十年,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但现实是残酷的,辛弃疾为给飞虎军建营房,动用了一些银两,有人就借机诬陷他,孝宗皇帝降下一道御前金字牌,令他停工。要是换了别人,谁敢违抗圣旨。可辛弃疾不管这一套,他竟然先将金字牌收好,该干继续干。等他将营建经过和竣工图样一并呈给孝宗时,不那么糊涂的孝宗见他是花钱办正事,也就没再追求他。但不久,一道圣旨,辛弃疾从湖南调到江西,他执着北伐的激情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的性格,是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的,所以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他在上饶的带湖边,建造了一处庄园,起名“稼轩”。不久,有人以稼轩庄园过于奢华为由,重翻湖南旧账,攻击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42岁的辛弃疾被罢官,回带湖隐居乡里。</p> <p class="ql-block">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被起用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改任太府卿,任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绍熙五年(1194),因受到谏官黄艾、谢深甫弹劾罢官,辛弃疾再次闲居家中。因所居带湖雪楼毁于大火,于是迁徙至铅山瓢泉。</p><p class="ql-block">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宰相韩侂胄主持朝政,欲借抗金之名巩固其权威,于是起用一些主战派人士。赋闲近20年、已经64的辛弃疾再度出仕,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看到王师将要北伐,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前去赴任。当时,朱熹的学生黄干曾经在《与辛稼轩侍朗书》中大力赞扬辛弃疾,说他刚毅豪迈,一代英雄,为了国家可以抛家舍业,勇赴沙场。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赵扩,提出了北伐大计成功的三原则:“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次年,辛弃疾改任镇江府(京口),到任后,辛弃疾遣人侦察敌情,厉兵秣马,为北伐做准备,还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察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辛弃疾认为,准备不充分就轻率举兵,必将导致失败。但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分歧越来越大。不久,辛弃疾受到弹劾被调离。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廷正式发布北伐命令,67岁的辛弃疾再被起复,出任两浙东路安抚史,晋升龙图阁待制。到任后不久,却因病体难支,只好申请回铅山养病。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遭到惨败。十二月,宋廷向金国求和。宁宗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再次对金用兵,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并授他兵部侍郎衔,但诏命到达铝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不久即“抱恨入地”,时年68岁。殁后葬于铅山县阳原山。</p> <p class="ql-block">  在南宋历史上,辛弃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文人中最能打的武将!矢志北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侠肝义胆,一身伟岸的大丈夫品格;他又是武将中最有才华的文人!一生留下词作600余首,其词风豪迈悲壮,雄奇跌宕,思想博大,题材广泛,千汇万状,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他是宋词豪放派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辛弃疾并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悠悠不得志的落寂英雄。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屡屡碰壁,数次被贬和罢官,在投闲置散中白白蹉跎了20年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对一个时刻想着驰骋疆场的人来说,确实有些残酷。但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歌。在南宋小朝廷一味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大背景下,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忠臣良将,哪一个不是壮怀激烈而徒劳悲伤,不得善终甚至惨遭杀害?辛弃疾岂能幸免!在豪情与失望交织的人生中,辛弃疾把家国情怀凝聚笔端,在词的世界中纵横捭阖,写出了一阕阕或高昂或豪迈或悲愤或怅惘的词章。今天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词人那种被压抑的英雄底色:激情豪迈,饱含力量,又含蓄幽远。</p> <p class="ql-block">  在辛弃疾纪念堂庭院两侧的辛词书法碑廊中,镶嵌着32块精挑细选的历代名家敬书的辛词书法作品。我在这些碑刻前逐一观赏,品读着先贤精美的词章,感受着词人不同时期的思想脉动和炽热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1168年,辛弃疾南归数年后,被任命为建康通判,曾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豪情已变得郁闷难遣。他登上建康下水门城上的赏心亭,在如血的残阳中,吟出了那首《念奴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表达了浓浓的忧国之情。6年后,已做了10余年闲散文官的辛弃疾,再一次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痛惜壮志难酬,发出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1175年,辛弃疾平定茶商之乱,升迁至杭州。面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自己欲䃼天穹,却恨无路请缨的处境,他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清玉案.元夕》词,表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怅惘。</p><p class="ql-block"> 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改调湖南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他送别时,有感于仕途屡屡受挫,现实与愿望愈来愈远,写了《摸鱼儿》,倾诉“君不见,王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苦闷。</p><p class="ql-block"> 1181年冬,辛弃疾被弹劾,过上了隐居田园的闲居生活,这一时期他写的诗词,婉约清丽,充满情趣,充分展现了他的浪漫和风采。他写农村生活的快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仰慕陶渊明,也决意学习陶渊明落尽尘埃,“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但他终究不像陶渊明那样洒脱,即使是隐居,也依然放不下收复失地的愿望,内心并不安宁。一阕《丑奴儿》道尽心中苦闷和凄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class="ql-block"> 1188年,辛弃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与爱国志士陈亮约会。辛、陈二人在鹅湖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是继朱熹、陆九渊之后又一次著名的“鹅湖之会”。会后,辛、陈二人彼此唱和,写下《破阵子》《贺新郎》词数阕,表达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豪迈气概和坚贞志操。</p><p class="ql-block"> 1203年,64岁的辛弃疾在失望中等来了希望,在担任镇江知府时,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为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他登上京口北固亭,极目远眺,感慨万千,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读来让人唏嘘万千,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稼轩祠大门内东厢房中,陈列着毛泽东手书辛词六首。毛泽东一生喜爱古诗词,在历代词人里,他最喜欢的是辛弃疾,时常即兴挥毫,手书辛词。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途经镇江上空时,俯瞰金山、焦山、北固山美景,即兴笔走龙蛇,草书了辛词《南乡子》。此刻,我欣赏着毛泽东飘洒纵逸的辛词书法,不禁感慨:辛幼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如果他的人生没有这些坎坷,哪会有这些与其命运声声相连的精彩词篇?在千余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多少轮番上场的风云人物,连同南宋小朝廷,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唯有他,以及包括他和易安居士在内的文化先贤们留下的不朽华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被世世代代铭记着、吟诵着、传承着。征战未建盖世功,文章千古流芳名,幼安君足慰平生、含笑九泉啦!</p><p class="ql-block">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这是辛弃疾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定义和阐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