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苏州天平山赏枫叶,发现山脚下有一座《范仲淹纪念馆》,作者学识浅,只知范仲淹是北宋名相,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却不知道他还是苏州人,他的故事还真不少。他家祖籍是陕西,唐朝时迁移到南方,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天平山是范家祖坟所在地,有范家的宗祠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从小就发奋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做了官,慢慢升到北宋宰相高位。作者年轻时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印象深刻。短短两句话,表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所谓言为心声,心中若无浩然正气和博大胸怀,是说不出此番话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做官的名人数不清,或文官或武将,能得到百姓一致认同并盛名千载的并不多。我在河南开封参观过《包公祠》、《开封府》,铁面无私的包拯是一个,而范仲淹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纪念馆进口处有两块牌子,分别写着《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历史人物范仲淹竟然成为千年后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内容,自然也得进去探究学习学习。</p> <p class="ql-block"> 馆内介绍的内容十分详细,说范仲淹一生业绩累累、功德显著、声名垂青史,他为官廉洁自律,践行为人处世三个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矢志不渝,千百年来他的所作所为经得起历史检验,始终保持崇高的地位,确实是不容易。范仲淹去世后,许多地方都为他建祠纪念。</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辗转大江南北在二十多个州县做官,政绩卓著。</p><p class="ql-block"> 他任苏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市委书记、市长)时间虽然不长,却办了两件大实事。一是兴修水利,苏州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容易发生水灾。他到任后为消除水患,进行实地勘察、调查研究,然后制定计划。首先疏浚河道,其次设置河闸等,确保当地水稻旱涝保收,他治水办法还得到北宋皇帝宋仁宗的赞赏。二是创办学校,范仲淹认为振兴国家关键在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他自己买了一块地创办宋代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学府。然后,宋仁宗觉得很好,下旨各州县都办学校。范仲淹这个创举对中国教育发展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文才出众,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改革是思想一脉相承,对歌功颂德、单求华丽的文风深恶痛绝。他认为文风和社会风尚密切相关,文学有鉴诫、劝导和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以仁义为文学内涵,以雅正醇厚为文学风格,大文豪苏东坡就十分赞赏他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时期,西北西夏战火燃起,范仲淹虽是文官却熟读兵书对军事很有研究,宋仁宗让他临危受命,去西北抗击西夏,守卫边防。范仲淹一面加强军队训练,发挥宋军优势,一面动员军民开垦荒地解决军粮队粮草。而西夏军队粮草有限,不能长期作战,所以不敢再犯中原,最终与北宋签订合约。</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任地方官时,听说朝廷准备购买大批木材建寺院,他立马上疏反对,指出真中的弊端。他还上疏说官府机构不可过密,免得百姓负担重,导致社会不稳定。他在泰州任职时,带领百姓修复上百里海防大堤,治理了当地严重水患而深受民众爱戴。他直到临终还想着国家民生等大事,这就是他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他不畏权贵,敢讲真话,甚至批评皇帝的过失。为此,得罪许多权贵,仕途经历了几上几下。但他说宁可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死,也不愿一声不吭苟且偷安。当时,朝中有个仗势欺人、蛮横霸道的高官,范仲淹看不下去,不顾别人劝阻向皇帝参奏他。他知道自己位卑言轻,参奏风险很大,于是告诉儿子,如果他死了,你们千万别再做官。但出乎意料,宋仁宗批准了奏章,罢了那个坏官,还嘉奖了范仲淹。当然,范仲淹敢讲真话也跟仁厚爱才的宋仁宗有关,所以北宋才会涌现铁面无私的包、忠烈满门杨家将、以及苏东坡、王安石、殴阳修等一大批名人志士。</p> <p class="ql-block"> 《宋史》记载,范仲淹让小儿子从姑苏运麦子到睢阳,船到丹阳时碰到范仲淹好朋友,他生活困难甚至没钱给亲人下葬,范的小儿子干脆把船和麦子都送给了他。回到家后,得到了范仲淹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 勤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重要原因,范仲淹一生清苦俭朴,他的后代也能坚守良好的家风。据记载,有人看见范家穷时饭菜只是几根咸菜,后来富裕了饭菜也只是豆角上有两片肉。范仲淹当时的收入相当丰厚,但省吃俭用惯了。但他却常用自己俸禄做善事、办教育,为百姓造福。</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快退休时,下属建议他在洛阳修住宅以便安度晚年,他却说自己每晚临睡前都想一想,自己一天做的事和俸禄,如相当才能安睡。否则不安睡不着,第二天必须想法弥补。现在就考虑营造安乐窝,不合适。</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64岁去颖州(安徽阜阳)任职途中因病在徐州去世,死后没有葬在天平山祖坟。因他非常孝顺母亲,要陪着母亲,但母亲改嫁后旧族规不让下葬祖坟,正为此事犯愁。宋真宗皇帝听说后很感动,就在河南洛阳万安山批一块地,让他母子安葬,并给他兵部尚书称号,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p> <p class="ql-block"> 看了范仲淹纪念馆,你会感叹他不愧是华夏民族的骄傲,纪念范仲淹,也是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怪不得要列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文中范仲淹资料主要源于纪念馆而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