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之源一一章草】名帖精选( 5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王献之《七月二日帖》 (书法临习一一季斌)

牛仔大叔

<p class="ql-block">【草书之源一一章草】</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书法史上,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p><p class="ql-block"> 章草,相传为西汉史游所创。史游,汉元帝时黄门令,受命将草隶规范化,创作了《急就章》,因而也将这种字体名叫“章草″。</p><p class="ql-block">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晚期,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章草具有介于隶书和今草之间的特征,既末脱尽隶书约束,又保留了汉隶的架势,字字独立,点画波磔,仪态美观,气息古朴,风格奇特。而今草则基本脱离了隶书的约束。</p><p class="ql-block"> 以东汉张芝、东晋王義之等为代表之今草盛行后,章草受到严重冲击,呈衰落之势。章草书家大多未留姓名,现所传章草代表性书家仅有西汉史游、东汉张芝、齐相杜度、崔瑗、三国吳皇象、西晋索靖等。到了元代,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对章草进行传承改进。清代以来,章草复兴。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等在书法界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像</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豹奴帖》】</p><p class="ql-block"> 《豹奴帖》是王羲之传世的唯一章草尺牍。王羲之擅长章草一事在《晋书》中就已有史料记载,但传世作品甚少。通过此帖,人们得以从中窥见书圣王羲之书法更加多样化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此帖共六行,七十字,在《汝帖》《宝晋斋帖》《二王帖》《玉烟堂帖》等著名刻帖中皆有收刻。因其第二行有“眠食”二字,故又名《眠食帖》。</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王羲之二十三岁时入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放情于山水之间。升平五年( 公元361年)病逝,时年五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豹奴帖》释文 】</p><p class="ql-block"> 義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p> <p class="ql-block">《豹奴帖》拓片</p> <p class="ql-block">《豹奴帖》临习</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塑像</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七月二日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月二日帖》是王献之的章草作品,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王</span>献之( 公元344—386年 ),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人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初师其父王羲之,后融入张芝的笔法,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尤以草书见长,时人称之为“破体”。王献之的书法英俊豪迈,逸气逼人,对后世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书法界将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继承章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使得该帖既具有章草的古朴韵味,又不失今草的灵动飘逸,使作品既古朴又清新,极具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七月二日帖》释文】</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日献之白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用斯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益州天府之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西连八蜀东通吴会此用武之国而其不能治天所以资将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来之大国诚难至也</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七月二日帖》拓片</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七月二日帖》临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