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清早离开额济纳旗驱车前往嘉峪关,十八年前我是从新疆乌鲁木齐坐火车前往。今天我一路风尘又一次来到这座明万里长城的西端关隘。历史上嘉峪关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隘之一。嘉峪关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著名的山海关早建九年。嘉峪关因其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建筑,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和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是嘉峪关的核心景点,平面呈梯形,面积3350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关城四隅有角楼,气势雄伟,全长约60千米,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关隘。1961年3月,嘉峪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城楼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和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的防御体系,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和严谨。用现代军事眼光去审视冷兵时期,嘉峪关的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是抵御西域外敌入侵的屏障,大有雄关漫道真如铁之感。</p> <p class="ql-block"> 我在城楼上漫步,感受曾经的过往……远处是黑山山脉,近处的茫茫戈壁,西风瘦马,张骞出使西域,苍凉悲壮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p> <p class="ql-block"> 从城楼下来,关城内富有历史感的建筑物故事引人入胜。广场上的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可看见到一座建筑华丽的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悠悠岁月,嘉峪关故事传说承载了关城历史的兴衰,展示了民族的辉煌。我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仿佛隐约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漫步关外,迎着四野的漠风,仿佛看到狼烟四起的烽火。嘉峪关丝绸古道的开放自守,长城内外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各民族间腥风血雨的厮杀、争斗与融合,无不在这堪称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上刻下深深的历史印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