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1月20日下午,来到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王渔洋故居参观。走进高墙深院,在庭院和展厅里看到墙上挂的、展台摆的、石头上刻的、导游讲的,都是王渔洋手镜为谏,做人做事的故事,百姓和皇帝对他的高度评价。参观时只顾着看光景、听讲解、忙拍照,来去匆匆,很多情景一知半解。事后,在网上查到王渔洋《手镜》全文,以及相关资料,深入阅读理解。弄清了“清慎勤”的含义,从而,对”清慎勤”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渔洋《手镜》一文,既是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写照和自律准则,也是教育后人审慎处事,洁已爱民的传家之宝。短短50余条为政箴言,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词简义精,为今人之龟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代传承发展的家规门风,是新城王氏家族兴盛300年的根本,其根逐是“道义”和“读书”,核心是“忠勤报国,洁己爱民”,集大成者是王渔洋著作《手镜》。《手镜》集中体现了新城王氏优秀家学传统和做官处世原则,被后人奉为“上任约谈书”、“官场护身符”,其贯穿始终的“洁已爱民”的仕宦原则,是王渔洋廉政文化的核心和精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城王氏家族共出了30名进土、50名举人,在朝为官者达上千名,最多时号称“王半朝”,其意为王家为官甚多,占据半个朝廷。但令家族骄傲的是,没有一名官员因犯罪落马。清康熙皇帝对王渔洋给予高度评价,并手书“清慎勤"”三字亲赐。感叹于王氏家族的人丁兴旺,更倾心于其恪守家训,传承家风的大家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城王氏家规被中纪委拍摄《忠勤报国铸家规》专题片,《手镜》将被更多人学习、传承和借签,“洁已爱民”思想也必将成为为政者的思想警钟和文化自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王渔洋故居,总的感觉是,王渔洋为官清廉,留下万世清名。恪守“清慎勤",深得百姓和朝廷褒奖。他的廉政之风,勤政之绩为后世所景仰。他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亲著《手镜》,以同样标尺要求初入仕途的儿子,要清正朴素、为国为民,令后世所敬佩。王渔洋的从政箴言、自律准则,仍颇具现实意义,值得学习借鉴。我将把践行清慎勤,传承好家风,融入退休生活,作为做人做事准则。努力做到清正廉洁、谨言慎行、勤劳朴实、传承家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渔洋故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渔洋(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诗词理论家,出生于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 )。王渔洋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 ,颇有政声。他在文学上创立了“神韵说”,并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此外,他还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和文体。王渔洋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 、《池北偶谈》 和《香祖笔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渔洋故居,又称冯家花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王渔洋曾祖王之垣始建,名“长春园”。清康熙二十四年,王渔洋在其故址上增葺,名为“西城别墅”,后成为其故宅;总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王渔洋故居由三路建筑组成,分别为东路建筑、中路建筑、西路建筑。东路建筑为清代典型的五进四合院布局,南倒座、垂花门、过厅、屏门、宸翰堂:、东西厢房、后罩房等;中路建筑为四进四合,西路建筑为园林区,包括明代建筑“半偈阁”以及复建建筑“双松书屋”“樵唱轩”等;王渔洋故居的西南侧为察祀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摘《百度百科》、《王渔洋故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