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星台

令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甲辰龙年河南信阳郑州之行,有机会去登封游观星台。下车看介绍得知,观星台所在地已被扩建为观星台生态文化公园,园门外巨大卧石上刻写着“世界文化遗产”观星台,登石阶入园处有检票设施和工作人员,但进园已经不再收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怀着对华夏远古天文学家郭守敬敬仰之心,虔诚慢步入园游览。 入园后见有工人持割草机工作,巨大的燥音如同群雌粥粥,园中还有不少锻炼身体的中老年人。我沿中轴线前行,首先见照壁、照壁对着园门一面是白壁,白壁另一面朱红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系清乾隆年间地方官员邑令施奕簪题写,意在颂扬观星台、周公测景台之功绩。再行几步见中国天文博物院黑底金字的牌子挂在旧老建筑门前,屋内空空如也。越往里走,越感觉到此园规模大且杂草丛生。到处是破败不堪的景象,园内的卫生间也关闭上锁,门前挂着硕大的蜘蛛网,看得出有很长时间没有使用。我继续向前行走,见山门、戟门、周公测景台、周公祠、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元代建筑遗址。所到之处均不再见工作人员,心中这座久违的观星台,左右登台阶梯均被铁架拦住,这是告诉游人不得登台观看。长长的青砖阶梯,有些在漫长的岁月中风化分解为破碎砖沫。古城墙雄伟壮观般观星台一则的墙体上,有两处当年被侵华日军炮弹击毁的弹坑没有修复,很明显那是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历史。站在杂草丛生空旷地,看着这座在天文学上有卓越成就,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的观星台,今日如此荒凉萧瑟,我心里凉凉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先祖古代科学家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体的位置及变化。通过观察这些天体变化现象,了解掌握它们的规律性,确定季节编制日历引导农业生产。这座 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观星台,始建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已有748年历史,郭守敬正是在此台通过昼测日影,夜观极星,研究出的《授时历》,与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周期一样,并且比它早300多年。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他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 ,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秒 。在观星台前,还有周公姬旦才修建的“测景台”,实地观测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划定了“春、夏、秋、冬”四时。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瑰宝,有资料显示:观星台系砖石结构,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两则踏道环绕至上,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由36块青石连接而成,上面刻有两条平行水槽,注水取平通过横梁便可读出当天的日影长度。又称“量天尺”。台顶两间小屋是观星台的一部分,用于观测天象和进行测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疆域广阔,从北纬15度的南海,到北纬65度的北海范围内,天文学技术官员分道而出,在东至高丽(现朝鲜),西极滇池(今昆明),南逾朱崖(今海南岛),北尽铁勒(指大兴安岭西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等多地勘测,大规模修建27处天文观测台、站,几百年后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天文台建筑仅有登封观星台。独一无二的设计凸现元代高度发达的天文学水平,又实实在在的见证元代辉煌天文学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何国际天文学会将美国人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为何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将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为何登封观星台入选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为何郭守敬主持设计建造的这座观星台被列为世界十二古天文台之一;为何登封观星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想那是因为郭守敬观星台创造发明造福人类社会,在那个时代创造天下奇迹引领世界。我们可以骄傲的说郭守敬观星台与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国家将郭守敬与观星台所创造奇迹用文字形式载入小学课本。但面对古人留下来的这些天文学璀璨瑰宝遗址,我更觉得此地应该重点加强保护的同时,应该有专业人员在此宣传讲解。由浅入深,根据观星台上的实物进行演示,将这些古代天文学上的奇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实地重现天文现象奇妙,让普通参观民众能理解和认识到,我们先祖在天文学上创造的奇迹,还可建演播厅循环播放影视记录片,在现场传播天文学知识。让访问者在实地有深刻震憾、印象和认识。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用此方式激发当代年青一代人的创造精神、自信精神与奋斗精神。如此这样,这里一定会成为弘扬科学、启迪人生,智者云集格物致知的重要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于甲辰龙年湖北荆州沙市老屋立冬时分(1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