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纯公益平台,有想学习阳明心学,提升自己的,可以扫以下的二维码进入了解。</p> <p class="ql-block">各位致良知教研究院致良知线上课堂诚意班的同学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弟立志说》这篇文章,阳明先生原名叫王守仁,他的弟弟叫王守文,这篇文章是弟弟请教哥哥在学习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时也希望先生能够写得浅显易懂一些,便于他能够时时警醒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先生也在表达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在《教条式示龙场诸生》里面,第一条就是立志,这篇文章也是关于立志、责志的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导读我们分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我们看阳明先生在一开篇,就表达了立志的重要性:<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b>先生说学习做学问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先立志,如果没有立志,就像种树没有根,培壅灌溉都是在做无用功,劳苦无成。</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阳明先生引用了程子的一句话说,程子曰:<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学”,</b>就是当年宋朝的程颐曾经说只有立下圣人之志,方可进入程门一起学习。</p> <p class="ql-block">据说凡是进王门,作为阳明先生的学生的话,也是必先立圣贤之志。这样讲并不是说先生有什么分别心,而是学习圣贤文化,立志它其实是一扇门,没有立下圣贤之志,作为一个致良知的人,那学习就没有根,没有根,所有的一切的学习和努力都是白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阳明先生一开篇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看第一部分,阳明先生告诉他的弟弟,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立志很重要,那要立什么志呢?当然是立圣贤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那么什么才是圣贤之志呢?那如何实现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来看接下来这一段原文:</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b></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清晰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圣贤之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唯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而天理即是良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那这里的人欲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指的就是我们的私欲。简单说去私欲就是存天理,存天理就是致良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做一位致良知的中国人,这就是圣贤之志。当我们真正的在生活中每时每刻能够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的时候,我们就走在了成圣成贤的光明大道上。当每一个当下都是依天理而行,致得良知的时候那你就是圣贤。</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关键的问题,<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去做到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呢?这个方子到底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那么第二部分,阳明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有两句话:<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诸先觉,考诸古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学问之功,只有我们能够“正诸先觉,<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考诸古训”</b>才能够得以讲求,这就是我们立下圣贤之志,下工夫的那个最关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先来看“正诸先觉”,原文写的很清楚:“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b>学习圣贤智慧就要专心致志,听到老师和圣贤的教导,如果觉得圣贤的教导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那么也不能把老师讲的话抛到脑后,一定要认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如果还不明白,我们就要仔细的去印证辨析,一定设法让自己搞清楚,搞明白,对于圣贤的话我们无需怀疑。</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自己非常有感触,2009年接触传统文化的时候,我看圣贤经典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意思,因为全是文言文,那读了这些文言文的感觉也没什么用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看来为什么当时没有学到或者是觉得没有用,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信,没有这份的恭敬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自从接触到阳明心学之后,我心里面一直就有这样一个念,阳明先生就是我的老师,我读阳明先生的文章,假如说我自己的认知和阳明先生所说的有冲突的话,我一定是先放下我自己的认知,听先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待圣贤的教诲我就是从2013年开始,就用一种恭敬和笃信的态度,简单、听话、照做、实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圣贤的智慧,我也没有任何的资格去评判,只有去践行和印证。</p> <p class="ql-block">那么“<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诸先觉</b>”要想真正的明理,那这个学习的态度很重要,其实这个态度就是我们把这颗傲慢之心给消除掉。因为我们傲慢心一起,自以为自己学了多少,知道了多少,那已经走偏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b>那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段说的很直接。对于圣贤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尊崇笃信之心的话,那必然会有相反的方向,就会产生轻忽慢易的念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老师讲了,如果老师讲了我们不认真听,那么就跟没听一样,听了不认真的去思考和践行,那么就跟没有思考一样。如果是这样做的话,虽然名义上我们是在向圣贤学习,其实和不学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诸先觉”</b>就是我们首先要带着一颗恭敬、至诚、笃信之心,面对我们的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圣贤的智慧和经典,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明理。所以我再次强调,面对圣贤的教诲,我们恭敬、笃信、简单、听话、照做、实干,这就是“正诸先觉”。后面还有一句,叫做<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考诸古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什么是“考诸古训”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b>这里的考诸古训,就是考证、印证圣贤的教诲,因为圣贤的教诲都是让我们去人欲存天理的这个方法。他说比如《四书》、《五经》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圣贤的垂训,阳明先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叫做:“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b>我们要去人欲,存天理,成圣成贤,那不知道什么做的时候,我们就按照这个圣贤的教诲去做就可以了,这叫考诸古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今天我们看圣贤留下来的《四书》、《五经》、《传习录》这些经典智慧的结晶,其实他们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把他们比喻成对于饥饿的人来说的那个食物,就想快点吃饱;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就像是那个药一样,只想快点治愈自己;对于黑暗中的人来说,这个就像是一盏灯,只求照见自己;对于腿有毛病的人,就像是一个拐杖,有了它我们才能够得以行动。所以我们绝对不要只是在那里背背书里的文字,我们要真正的去践行,去做到用自己的实践去印证我们古圣先贤所说的一切。圣贤文化绝对不是让我们拿来去高谈阔论的,如果只是知道一个理论和概念没有践行,我们只是增长了自己的口耳之学的这个弊病而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考诸古训”就是要去践行和印证圣贤所说的,在生活中去做到,然后从我们的做到当中再一次印证古圣先贤的智慧,这才是考诸古训。</b></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第三部分,阳明先生再次强调,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只要问问自己的志向,去责自己的志,就会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先引用了《论语》的一段文字,这一段也更新了我们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b>意思是说立志,这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立志一开始只是表面的,我们可能没有立在自己的心上,那真正立在心上的这个志,非常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孔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b>这里的“三十而立”,过去我们都以为是成家立业的立,其实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这里的立是立志,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在30岁的时候,才真正立下了成圣成贤的志向。这里的不逾矩也只不过是说他没有依据自己的志向,立志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绝不能把立志看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什么是志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里阳明先生,用一个比喻非常的深入的表达了什么是志,“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那么这个志到底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志就是我们那个气的统帅,人的那个命,树的那个根,水的那个源。如果这个源头不通,那么河水就会断流,树根不培植,树木就会枯死。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有生命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为什么这里阳明先生说“夫志人之命也”呢?</b></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那第一次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那第二次是我们这个精神的生命。一个人有了志向,他才知道自己的使命,才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真正的新生命。否则大部分人或者只是为了吃喝玩乐,满足肉体的需求,其实真正的生命的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没有开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所以君子的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是。</b>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立志的重要性和立志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那么对待自己的志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不仅要念念不忘,而且还要时时践行。</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这一段原文:<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b>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志向呢?与自己的志向无关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不想、不说、不做、也不看、也不听。</p><p class="ql-block">立下志向以后,你就在心里播种了一颗种子,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把焦点放在自己志向以外与志向无关的上面,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等于在做与志向无关的事情,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我们需要像猫捕老鼠、母鸡孵蛋一样,精神心思凝聚融结到一个方向上,就是我们的志向,除了我们的志向,心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了,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安下来,定下来,这个时候人就会神气清明,状态是最好的,每个当下就会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当我们真正立下志之后,念念在自己的志向上,就会抵挡私欲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生说:“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b>自己的志向清晰笃定的时候,念上一旦有一毫私欲萌生,我们便能够觉知到,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也就不会任由他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凡是有丝毫这种私欲萌生的时候,我们就追问自己的志向,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b></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私欲便会褪去。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丝毫偏激或者情绪发动的时候,那也去问自己的志向,这个偏激的情绪就能消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自己是深有体会,当我以圣贤之志为吾志,立志做自省、利他、致良知的印证者,那每天我都在用自省、利他、致良知这七个字来扫描自己,来检视自己,我是不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有问题看自己我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利他的,我做任何事情有没有对得起自己那颗良知之心。<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所以每当问自己的时候就有觉知,所有那些私欲就能克制。</b></p> <p class="ql-block">那么后面阳明先生说当我们这个八颗恶心升起的时候,责自己的志即可清除我们的私欲。我们看一下这个责志的这个功效,同时也给了我们去除私欲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来一起看一下:</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这里指的就是这个责志的这个功夫,对于我们去除私欲的作用,就如同<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烈火燎毛,太阳一出,魍魉潜消”</b>,讲到这里,大家对于立志这件事情,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最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成圣成贤,而立志就是那个开始,而开始决定结束,起点决定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周学习这篇《示弟立志说》,我们也有一个任务,就是在这周结束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立下一个志向,我要立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自己心中种下那一棵大树的种子,要很清晰、很明确、很笃定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也是我们这一辈子要去践行的一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部分。阳明先生说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可能弟弟你是不是相信我说的这些话,所以先生又引用了古圣先贤的理论来佐证,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先生说道:“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b></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这一段,阳明先生说,自古以来的这个圣贤,他们都是根据当时的那个情况来教化大家,因时因势而立教,内容形式,你看上去好像是不同,但其实万法归一,这个用功主旨没有一点差别。你看上书里面讲到惟精惟一,就是说我们那颗心要惟精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易经》里讲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讲的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博文约理。曾子讲“忠恕”。子思讲“尊德性而道问学”,还有孟子讲“集义、养气、求其放心”。</b>这些看上去文字表达的方式不同,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去探求核心那个要领主旨的话,其实完全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阳明先生在这里给我们说了这个道只有一个,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凡是与此道不同都是邪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那么这个道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就是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立圣贤之志,依良知而行,这个才是大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b></p><p class="ql-block">今天确实我们发现就是在今天现在这个时代有些浮躁,有些功利,因为我们的你看教育孩子的时候,已经不是在教育孩子成圣成贤了,而是很多时候会去到长大了要赚钱成名,那么但是古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不是教别的,就是教孩子成圣成贤。因为教育的根本就是立志,就是成圣成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后世的这个大问题,就在于没有了这个志向,没有了这个成圣成贤的志向,所以今天我们专门讲立志,整个文章字字句句没有一句不是在说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求学问、做事情的这个最重要的功夫,就是从立志入手。那么我们要想把学问做好,把事情做好,在立志上下工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的阳明先生又讲到:<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 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b></p><p class="ql-block">先生最后就给他弟弟说,他说你看我们古圣先贤说的这个<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精一,敬义,博文约理,格物致知”</b>,这些都是立圣贤之志的一个方向,如果你真心的去体会的话,你就会收到我讲的这个话不是假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到今天我个人非常清楚,来到这个世界,使我们拥有了这个肉体的生命,立下圣贤之志,才真正拥有了内在的精神的生命。大家这一周我希望认真的学习《示弟立志说》这篇文章,然后认认真真的在生活中去思考、去践行。这个周的周末,我们致良知教研究院线上课堂,所有同学们都要立下自己的志向,然后让我们带着这份成圣成贤的志向,走在这条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真正开启幸福圆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导读就到这里,可能内容会有一些多,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用心的聆听,感恩阳明先生智慧指引,感恩同学们的用心聆听,感恩大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备注:导读文字来自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公众号博仁老师导读语音转文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