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热炕 (原创)

刘波

<p class="ql-block">故乡扶风天度下寨道南村丰收|的苹果</p> <p class="ql-block">农村儿时天真无邪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 家有热炕</p><p class="ql-block"> 文/刘波</p><p class="ql-block"> 小雪刚过,蜀地初冬的寒流便耍开了威风,脾气很大的雨夹雪把人冻滴青鼻眼泪缩手缩脚,猫在高层楼房里打开地暖心疼地消耗天然气,大约是退休后没了增量存量不足的缘故,突发奇想这地暖不就是北方的热炕么?于是就想起“南拳北腿,南米北面,南床北炕”的说司,不由得思念起陕西关中老家零消费成本的热炕来,那热乎乎暖烘烘扑面而来的滋味,叫人心里一阵阵地糖热起来,仿佛又在那个八百里秦川的西府尽头甜滋滋地享受温适惬意的冬天。</p> <p class="ql-block">农家土炕</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堡子里首次来了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说起农村老家的热炕,确实是老陕家居文化独一无二的零成本生活瑰宝和亮丽风景。人类从烟火气实现了文明的华丽转身,火炕这一北方居民家居取暖设施是烟火文明的重要代表,据史料证明,火炕的历史经历了由“造字取形说”、“商代火坑说”、“汉末火台说〝和“宋代肃慎说”四个从近到远的认知阶段。《吕氏春秋·君守篇》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这里独无火炕的发明记载。《三朝北盟会编》中记有:“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覆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当时的肃慎人居住在冬不御寒的草屋里,为了保证冬天能够安心睡觉,他们“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可见当时的炕已经三面靠墙,其实用性非常了不起。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有“稳作被炉如卧炕,厚裁棉旋胜披毡”的诗句;同代人朱弁曾作为中原使臣出使过金朝并一度被留置北方,此间曾写过《炕寝》一诗:“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踪伏。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可见当时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人民,便居住在这种烧着火炕的房屋之内。那时人们衣着简陋,夏天要抵御蚊虫的叮咬和野兽的威胁,春秋要克服寒湿的侵袭和阴雨的困扰,冬天要熬过北风的呼嚎和冰雪的冷冻,一年四季都要在家居的寒窑和蓬室里用泥坯石块棚搭起一方土炕作为休眠待客的平台宝地,炕厢锅灶如同今天的厨卫卧室一样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设施,后在凛冽的冬天,火炕和“火盆”“火墙”“火炉”合起构成了御寒的“四大法宝”。我国关于火炕的文字实证,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汉代典籍中“穿土为床,温火而下,而寝食起居其上”的记载。2006年专家在保定徐水东黑山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西汉时期汉民就有烧住火炕的遗迹;2022年6月又在邯郸武安赵窑遗址5号房址商代聚落发现了土炕垒砌轮廓和烧过的灰烬残留痕迹,证明远在商代末期我国就出现了火炕,把发明火炕的历史前移了1000多年,推翻了此前火炕是满族(女真、肃慎)人发明的说法。据笔者考证,“炕”字是一个形声会意字,从“火”从“亢”,“火”表示用火烧的意思,而“亢”形意双兼,其形则是垒起的土台上坐着个人,加上“火”字偏旁,就是用火烧热的土台台,可见“炕”在仓颉造字之前就产生了。数千年来光阴荏苒,生活变迁光怪陆离,热炕的家居至爱和生活习惯如同江河日月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农村寒冬中的庄户院落</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的商代土炕遗址</p> <p class="ql-block">农村火炕的垒砌工程</p> <p class="ql-block">  “土炕”“火炕”“热炕”在家居设施中是一回事,只是出发点不同罢了。“房子偏偏盖,裤子像面袋,干粮像锅盖,辣子一道菜,热炕烧起来,被子全家盖,盘腿把客待”是陕西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家即便给娃占媳妇的选择标准也是“眸样西阳性子绵,孝顺公婆为人善,上炕剪子下炕镰,勤快会做臊子面”;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主人会说“炕上坐,炕上坐”,女人生养添了人丁,也含蓄地说“到炕咧”,对于嫡传血亲子孙往往用“都是自个炕边上接哈滴”来委婉表示,即就感冒发烧也是一碗热汤服下在热炕上捂着被子一觉起来啥事都没了,某人和某人有了暧昧的两性关系业余舆情传播员会挤眉弄眼的说“谁谁睡在了谁谁家的炕上咧”,甚至慅气了也要入木三分地发泄怒气吼上一句“我上他X的炕来吗”,可见热炕对于农家生活的重要。如同一日三餐的锅灶,热炕是农家最大的民生工程,休眠生息、吃饭待客、育儿繁衍、妇女做针线活和黑冷雨天说话聊天都离不开一坨热炕,甚至孩子书写读书做作业也要在炕边或背墙上完成。过去农村家族兴旺人口繁茂,生活贫困住房狭窄,一遇天气变冷或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会烧火点炕取暖,全村烟囱中杠(冒)出的袅袅青烟汇聚成云山雾海缠裹弥漫在村庄周围,既驱虫赶兽预防霜冻又向外释放着浓烈鲜活的生活气息,故而有了“青屋逶迤映人烟,五彩村落雾霞飞”的诗句。一般农村人家有两三个大土炕,天冷时一家七八口人往往挤一个大炕盖一条大被子抱团取暖,如今尽管这种情况少见了,但每个家庭基本都有几处占据半个房子的大炕,街坊邻居谁家过事来了客人,一句“给咱烧几个热炕”就解决了邻亲的住宿问题。</p> <p class="ql-block">严冬风雪中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热炕仓仓上的箱柜被褥</p> <p class="ql-block">热炕上摆放待客的小炕桌</p> <p class="ql-block">  “盘”在传统文化中很有讲究,源自“盘庚”开天辟地和娥皇生儿育女,与盘腿稳坐的“女”字有形意相通的渊源关系,只有家中举足轻重的头等大事才能用“盘”,所以农家人把垒砌新炕叫“盘炕”,这是仅次于盖房盘锅的家室基本建设,家户在盖房和收拾新屋时,先要安置好睡的地方,这就需要盘炕。盘炕有用砖砌的专门用柴烧的火炕,也有与锅灶紧挨相通的连锅过火炕。早先盘炕的建材都是以黄土为原料的,因此称作“土炕”。盘炕前先要将土与碾场脱下的䴬子或铡成的麦草节节加水搅拌,合成麦草泥在场地上用专用模子打成二尺见方的炕坯,随着晒干的进度反复用石锤子捶打加密,快干时撬起来靠着碌碡上风干待用。盘炕是最讲窍道的细数活,非得请出村上的能人巧匠上手不可。最为传统的炕是“土炕”,材质全用黄土居然人老几辈子经久耐用不塌不倒。先年人讲究土炕“炕底铺胡基,出门多吉利;炕底铺上转,娃娃滚蛋蛋”,所以炕根要铺上三层以上的胡基(用湿土在模子里捶打成的长方固体土坯),便于加热后空气回流走火散烟利落,防止窝烟倒灌热气下散以便清洁保暖,更为图个根底实诚吉利稳固;人们按照“七死八活九不成”的思维定势,把炕体四周用侧Y形竖立胡基或砖头垒成八十公分高的边墙作为支撑,前后留出烟道火门;中间用胡基或砖头分别砌成N个倒X形的炕柱作支点,上面盖上预制干透的若干炕坯严密封泥后即告完成。真正好把式盘的炕最大特点是炕面大炕沿宽,炕洞通畅炕柱少,扯火旺出烟利且省柴火保温时间长。新炕盘好后需要用土泥反复多次地收封涂抹缝隙防止冒烟漏火,然后烧上几天出水烘干,直到炕面遇热不潮才能铺上麦草芦席和毛毡铺盖才可睡人。为防止孩子调皮恃翻火炕炕沿两头或连锅炕顶头都要用胡基(或砖)砌成四五十公分高的背墙作防护栏;有条件时还要在火炕靠房背处留出八十公分左右空余盖上炕坯作为烘烤存放烧炕柴火和捅火“炕耙”的“仓仓”,上部用于摆放箱柜被褥搁置生活用具;还要在炕的正面留出烧火回炉的“炕眼”及其下部留空进气回火的空洞“底仓”,用“炕眼门”的取下与盖上来调节空气进出量,再在旁边砌一眼小“窑窝”存放火镰或火柴等点火用具;讲究的人家要在炕沿和背墙上部装上平整的木板石砖装饰保护。一盘火炕相当于现在的水暖地暖,烧将起来盖上“煨滴”(䴬子、锯末或细碎柴草末子)可以至少保持昼夜被窝房间温热不瘆,尤其是与锅灶连接相通的连锅炕可以借用锅灶的烟火持续加热节省能源,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简单易行供热保温时间特别持久,不由不佩服祖先的聪明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传统土炕文化的年画</p> <p class="ql-block">农家老人在炕上吃饭</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抱团取暖的鸡娃一家</p> <p class="ql-block">  热炕的文化不单表现在炕边墙、屋子整体的美化装饰和与之配套的箱柜被褥物件华贵陈设上,更在于民间的美丽传说上。相传在久远的过去,人们过着缺衣少穿忍饥挨冻的日子,有一位善良的仙女下凡,她化身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在村里过着冷清平凡的生活。后来她爱上了同村的一位小伙,但却遭到了村里乡亲的反对。为了成全两人的恋情,仙女决定用自己的神力为村里乡党解决冬寒挨冻受冷的难题。她在村里挖了很多的泥土,然后用尽洪荒之力,把泥土变成大小不等的炕坯和胡基,再一挥手,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了一张张温暖的土炕,大家睡在自家暖融融的土炕上,从此不再惧怕寒冷的冬天。人们惊叹仙女的神力与善良,明白并要留住她造福人间的初衷与美好,纷纷出面热心帮忙成全了这段跨越仙与人的爱情。从此以后,这种用泥土建造防寒居住土炕的做法在北方大为传扬,人们在自己家里享受着土炕的温暖和安宁,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是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岚儿的姑娘,家里贫困艰难无依无靠。一到秋夏蚊虫骚害每遇寒冬冷冻难忍,只得上山捡拾柴火笼火取暖。一天岚儿姑娘在山上收拾柴火时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感其勤苦善良就给了她一枚美丽的玉佩,并告诉她只要将这枚玉佩放在家中,从此夏天蚊虫不叮冬天不再寒冷。岚儿深怀感激之情接过玉佩置于家中,不想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奇迹,家中用于睡眠的土堆堆竟然散发出了温馨的暖意,夏秋驱虫赶兽,冬春送暖防潮,家人们春夏秋冬都尽情享受着这玉佩带来的融融美意,把这玉佩和发热的土堆谓之“炕”。文化来源于生活,这些故事传说赋予了土炕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其从普通家居取暖设施升华到了温暖、善良和美好生活的象征高度,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同地区还有许多关于土炕的美好故事和美丽传说,折射出了不同的鲜明文化特色和深厚生活情感,虽然土炕现象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已相形渐远,但热炕的文化效应和情感蕴含依然与时俱进地与时代同行。</p> <p class="ql-block">工匠在描画妆铈炕裙墙璧</p> <p class="ql-block">农家老人在烧炕</p> <p class="ql-block">  一方热炕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归属感,这种顽强坚守土炕习俗的牢固情结根植于对故土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眷恋,这也是热炕最接地气最为舒筋活血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所在。黄土是北方人赖以生存生活的根本和生命源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方黄土成为衣食住行的厚重资源,黄土情是回荡于天地人之间的华夏基因,而一方土炕却连接成全了这一切。人的奢侈毛病都是惯出来的!新媳妇走进婆家门槛,新盘一方大炕架起柴火锻得火烫,让新人在炕上坐立不安,借此调教出勤快娴淑的家中半边天;在外辛勤劳作一天回归家园,腿伸展腰直板在那热炕上一躺,那滋味何止一个惬意了得。农村人有个三病六灾把炕烧热蒙头盖被睡上个三天两后晌又皮实得没事一样;谁家媳妇坐月子,请上一位老娘婆半斤红糖一颗鸡蛋,没有医院月嫂之类的数万元花销,只在房门框上挂一绺麻佩红布,一条壮壮实实的新生命就在这土炕上“哇”的一声诞生了;严冬雨雪,四邻五舍的媳妇婆婆,端上针线蒲篮围坐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家热炕上,或剪窗花或做针线,吱吱喳喳热闹得跟戏台下过会一般;家里逢年过节或过事常规待客或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把被子一叠或向炕后一掀,在炕席正中摆放一条尺余见高的炕桌或二尺见方的木盘,把精心烹饪的豆腐粉条烩菜或热腾腾的臊子浇汤面往上一摆,嘴里说“耽搁的时间大咧,麻利紧嘎把鞋退了上炕趁热吃,尝调货!”客人推让客气上几句也就当仁不让地脱鞋上炕,佫就在桌盘侧旁拿起筷子操了起来,一场原生态的饕餮大宴就在土炕上展开了局面;春节除夕晚上请回先人敬好香表献饭,四面八方的一家人汇聚在一起,齐摆摆地靠墙坐在热炕上,总结一年的家庭生活闲聊四乡八户的陈芝麻老套子,老母亲带着媳妇女子炒上几个简单的便菜,拿出核桃花生枣儿和柿饼摆在背墙上,任凭孩子们嬉闹着胡恃翻,然后长辈掏出一毛两毛的新票子珍重地发给晚辈作“縋命钱”,把这祖传朴素的“春晚”推向高潮。我最难忘的就是趴在炕上读书写作业。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咋好,只有两方土炕也因柴火煨滴紧缺不能全烧,我便跟上父亲去生产队的饲养室里蹭炕睡,况且生产队饲养室里的煤油灯灌的是大集体的油不计量,父亲夜里给牲口添草点的长明灯,那炕因队里麦草䴬子宽余烧得糖热糖热的,我一边闻着略带泥土草料香甜和牛粪臭味混杂的气息,一边趴在热烘烘的暖炕上看书做作业,常常让油灯的火苗把头发烧得跟花和尚似的有一道没一道,在学校里惹得老师同学笑话,可就是生产队的哪一方热炕却让我在学业上总是稳居班级前三名,硬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p> <p class="ql-block">窟洞中的暖炕</p> <p class="ql-block">小楼房中的火炕</p> <p class="ql-block">  热炕是记忆中农家娃娃难舍的襁褓、摇篮和乐园。北方农村娃大都是热炕上生养长大的,打从勤劳善良的母亲把孩子生在土炕上,婴儿时用被子拥在热炕上咿咿呀呀地胡蹬乱叫,一方炕中间就是最初的育儿襁褓;幼儿时让忙碌的父母用带子栓在炕窗上自顾自的玩耍,一领炕顶头和猫娃枕头就是装饰华丽的玩具车;学童时从书坊(学校)里呼朋引伴地叫上一帮发小趴在土炕胡成精地乱画做作业,墙上的画张报纸就是留下道道奇思怪想印迹的的梦幻世界;到了少不更事胆大妄为的年纪,雪天雨天早上醒来精沟子钻在被窝里用小手攥着吃完一个大馍,死皮赖脸地缠着歇工在家的爷奶父母说古经讲口婆(儿歌故事),或者精溜子穿上绑绑棉袄在雪地上支起筛筛套麻雀,然后再把冻得石头般的冰脚塞进被窝享受热炕的糖热与温馨;及至少年,娃娃们一有放学歇假,便三五成群相约外出割柴草扎落叶刷煨滴,为火炕积攒足够的烧火原料,农村娃的初级劳动观念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生活自觉中得以培养强化,这是现代教育拿上扫帚拍视濒交作业的虚套方式根本无法达到的。每当冬夜尽头堡(bǔ)子里书娃娃大呼小叫的上学吆喝声骤然响起、母亲从热被窝里把熟睡的孩儿死拉硬拽起来、从炕席下拽出暖得热烘烘的棉袄棉裤套在依然瞌睡得东倒西歪的学生娃身上,把书包和一盏摇晃着火苗的煤油灯递到他(她)手上,打开街门叮咛一声“好好学,甭和人家娃娃打锤了,听哈咧么?”随着儿女一声渐去渐远 “听哈咧”的应答声,这一家诞生在热炕上光宗耀祖改換门庭的奋斗梦想进行曲就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农村的锅连炕</p> <p class="ql-block">乡村家户屋里的锅连炕</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故乡在陕西扶风、永寿、麟游、乾县、武功“鸡叫一声五县醒”五夹墚交界处,特殊的塬梁沟岭气候地貌让家乡成了关中热炕的集大成者,那一方方温楚舒适的热炕象征和凝聚了山畔人热情诚朴厚重的处事方式和做人品德。土炕是农耕文化的故事的诞生地。故乡从遥远坎坷的农耕社会一路蹒跚奔波着走来,一堆黄土的智慧匠作成就了千家万户抵御寒冷抱团取暖共度寒冬的土炕文化,记载了农耕文化炊烟、热量和暖融和睦的沧桑故事。土炕是家族文化的发力平台。中华民族是以农耕起家由家族凝聚合成的民族,摈弃了农耕文化解体了家族结构的可怕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农耕故事的演变让土炕占据了家庭生活的中心位置,成为凝聚家庭家族合力的神圣领地和平台,劳作一天辛苦一年或每遇大事家庭家族成员围坐在土炕上休憩娱乐、交流情感、筹划总结、协商议举,增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与城市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代封闭状态截然不同。土炕是温馨幸福生活的现实象征。“老婆娃娃热炕头”是故乡农村小众温暖舒适生活的具体目标,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憧憬和向往追求;一副锅灶一方土炕成为家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刷满了农民生活的存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土炕是“三农”习俗的展演舞台。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命脉,农业的收获播种、农村的婚嫁葬娶、农民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土炕的衬托和依附,例如新人嫁娶都要打掉旧炕重盘新炕,以寓新人新气新开端,让新婚的幸福期盼满满地充斥在美好期盼中。土炕是社交互动的情感沉淀。每逢农闲节日过事,乡亲邻居以炕为要地议事闲谈打牌聊天,不仅增进加深了乡邻的情感友谊,传播交流了信息经验,体现了新时期家族祠堂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创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农村老人在炕上向孩子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热炕夫妻(电影剧照)</p> <p class="ql-block">新婚热炕上暖炕的新娘</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已经半个世纪,“岁月丝丝变皓首,沧桑坎坷任漂流。故乡记忆何处寻,一碗燃面热炕头。”站在阳台打开窗户,任凭风吹雪发,不想说人家打炕补电消灭炊烟的闲话,反复咀嚼体悟故乡土炕家居习俗的文化内涵、生活底蕴和独特魅力,仿佛喝了一碗酸喝滴又吸了一盘煎汤臊子面,然后展开笔砚,在纸上写下了“家有暖炕——乐融融”。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日草于成都</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涉版权请通知作者删除,谢谢!)</p> <p class="ql-block">旧时关中农村的乡道</p> <p class="ql-block">冬日逶迆蜿蜒的渭河宝鸡段</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农村堡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