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东门的东南处与繁华热闹的喀什古城仅一条马路之隔,高台民居又名阔孜其亚贝希老城区,“阔孜其亚贝希”是高崖土陶的意思,因而高台民居又被称为“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步入高台民居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四根立柱共同构成的立体型大门。据介绍,大门拱形上的图案原型来自于1995年在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不仅证实了国家治理、统辖和开发建设西域的历史,更说明了当时西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四根立柱代表了四大文明在喀什交汇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表现了中华文明能够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高台民居是喀什老城保留最完整的生土建筑遗址区。虽规模不大,却散发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如今,高台民居原有的居民已全部从危房中迁出,但原生态的民居还在,民居中的手艺还在,喀什民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改造的高台民居分为两部分,绝大部分是生土建筑遗址区。在遗址区,古建筑未经大规模改造,仍然保留着最纯正的历史风貌。另一部分是部分民居修复改造而成的非遗手艺人的工作区。</p> <p class="ql-block">遗址上重建、修葺、保存的残垣断壁摇摇欲坠,高台民居遗址保护区随处可见的“房屋旧址,高度危房,请勿入内”的标识,再现世代维吾尔族人繁衍生息的生活场所,几百年来,随着一代一代人在这里生活、繁衍,房子也层层叠叠,越来越高,每一代新人出生,老房子就会加高一层,巷道上空的房子就叫过街楼,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古朴之风随处可见,土泥巴屋鳞次栉比,土手工作坊叮叮当当,土织布机嗡嗡转动,土碗陶罐仍有市场,民间艺人街头弹唱……各种生活场景在脑海里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以泥巴和杨木为材,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等原始风貌随处可见,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这里还是非遗文化的聚集地,土陶、药茶、鞋匠等20余种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让人目不暇接。走进高台民居,就是走进喀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午后斜阳,身处高台民居,悠闲地穿梭在小巷里,触目可及的是斑驳的土黄、深棕、浅褐等极具古朴质感的墙体颜色,看看六百年前的土房遗址,逛逛民族特色的非遗手工作坊,才懂得为什么说北疆看风景,南疆看人文。</p> <p class="ql-block">相比喀什古城的繁华、热闹、商业化,我更喜欢高台民居的古朴、自然、安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