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2)抚州.流坑古村 2024.11.28

游四方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被称为“千古第一村”,地处抚州乐安县西南盆地,始建于南唐五代,传说是“为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后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四周青山环抱,乌江绕村而流,在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滋养着流坑的村民。流坑的董氏家族依靠严密的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让这里逐渐成为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去,果然与众不同,作为一个千古流传至今的村庄,山水相依,依旧散发着古人风水学的余味。</p> <p class="ql-block">村民挖掘了高低串联的池塘,称之为"龙湖",在其中养鱼虾、种荷花,定期清淤泥;池塘与乌江相连;街巷均留有明沟或暗渠与"龙湖"相通,实现雨水、污水分流,且规定生活垃圾不许排入沟渠。</p><p class="ql-block">流坑村的水系连为一体,流动性强,水质优良;还可以调节当地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调蓄洪水、灌溉农田、具有消防功能,可以快速取水灭火。</p> <p class="ql-block">乌江上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大都姓董,实际可考查的开基先祖为南唐的董合,是一个拥有相当多土地的庶族地主。</p><p class="ql-block">随岁月流转,朝代更迭,董氏一族又开辟出东南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更便于生活了。这就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流坑村,恪守本分地劳动,辛勤地经营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流坑董氏家族日益发展壮大起来。</p> <p class="ql-block">宋朝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曾经一门同年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之称。</p><p class="ql-block">根据统计:两宋时期,流坑董氏共有26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所住民宿老板的祖宅,里面有他的老辈人住 他们不愿住新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节孝坊,是为清代晚期流坑张、陈两位贞节之妇所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张氏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九世孙、清朝奉直司马大夫董学华的儿媳妇,陈氏为其孙媳妇,可谓名门之妇。但是,23岁时丈夫去世,因未生儿子,就把侄子董金鳌过为继子。当时董金鳌年幼,守寡的张氏将其视为命根,历经艰辛,把继子养大成才。急迫为夫家续香火、兴家壮业,在金鳌16岁时,张氏给他配娶了儒士陈登瀛之女为妻。不久,金鳌获得了登仕郎的功名。眼看张氏苦尽甘来,然而,在两年后金鳌却一病不起,命归黄泉。没生一男半女的儿媳陈氏也同婆婆一样年轻守寡。婆媳两悲哀万分,相抱痛苦,村民们都为她们悲惨的遭遇深为同情。</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严格束缚下,张氏和陈氏均维护名门的体面,矢志守节。两人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凄苦,她们待人忠厚,历事维艰,数十年风霜血雨伴随她们度过凄戚哀凉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族中绅士推举,乐安知县申文请求朝廷旌表,在光绪二十一年建造此坊。</p><p class="ql-block">经过时发现里面有一耄耋老媪借着光线在缝补,我内心震撼。</p> <p class="ql-block">无论世界多么喧嚣、多么繁华,皆与我无关。我穷或富,依然如故,一生缝缝补补,辛辛苦苦,永不离开我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节孝坊门楼的细节,雕、刻、画、字都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皇帝的圣告。</p> <p class="ql-block">明代理学名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董燧(15037</p><p class="ql-block">1586年),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官至刑部郎中,进阶中宪大夫。嘉靖四十二年辞官回乡,董燧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著述,经常外出游学,讲学,颇具建树与影响,被吏部尚书誉为“理学名家”。</p> <p class="ql-block">门楼上至今栩栩如生的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家家户户不尽相同,惊叹遍布全村的匾联和建筑装饰工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村里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约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流坑村古建筑群是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赣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巷子里的小径都是用卵石铺就,主要道路中间嵌上大块的卵石,有曲径通幽的美感同时免受下雨时的泥泞之苦。</p> <p class="ql-block">灯光总带给人虚幻的错觉,虽然也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董氏家族以科举而蓬勃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董氏家族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子弟们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也与当时流坑开办私塾、广兴教育有关。通过科举致仕,在宋、元、明三朝中,流坑人做官的多达二百余人,所任官职上至宰相、尚书,下至知府、知县,流坑董氏 可谓名重天下。</p><p class="ql-block">因此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经商之富,建筑之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董氏大宗祠,遗留下来的是原来的一部分,叫文馆或桂山祠,但是又重复修了。</p><p class="ql-block">大宗祠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仪为制度基础,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宗祠祭典代表着传承祖先信仰的文化形式,对于后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规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大宗祠只剩下了空旷,落寞的六根仰望上苍的大圆柱,不愿睁眼再看一眼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简单陈述了大宗祠消亡的因由。</p> <p class="ql-block">遗憾终生的卫士。</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的心中狮子是代表吉祥的神兽,给人带来吉利,还有护家镇宅的作用,所以成对的摆放在门口。这种外表凶悍,内心温顺的动物是古人心中吉祥的代表,还有威严和尊贵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宗祠祠堂门前的石狮子一般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玩弄绣球,右侧雌狮则雕成抚摸幼狮。</p><p class="ql-block">这是雄狮。</p> <p class="ql-block">如今六根悲壮的石柱支撑着空寂与落寞。</p> <p class="ql-block">董氏大宗祠被焚的经历给我们留下永远的遗憾,和深深的感慨,是流坑千年历史中的一小片段,被毁后的大宗祠,在连年战乱及国情的变化一直未能重建。</p><p class="ql-block">还是这样好,能让后人有所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