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爱读书的思政教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领读教师:刘思妤 雍阳中学</p> <p class="ql-block">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 </p><p class="ql-block"> 本书是理论普及读本,着重阐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2.什么是深度学习;3.怎样实现深度学习;4.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书中利用“两次倒转”来描述教学中“活动与体验”的重要性。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并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而是直接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学生的学习具有高起点性,直接学习某一内容的最高成就。由此,教学走向一条捷径,即直接将那些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客观事物以及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进行描述的符号及符号系统直接“灌输”、“平移”给学生。但这些浓缩了的知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学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倒转”,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把文字结论及其隐含的意义变成自己的认识对象,变成自己成长的养分,变成自己成长的过程。学生需要透过符号去感受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与意义,理解知识最初发现时人们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发现者可能有的情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这也是现在主张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教学理念。 深度学习中,教师需要合理处理学习内容,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如何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呢?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我们发现: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有比较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学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该理论也称作“变异理论”,即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外,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比如在原电池分析模型的建构中,必修阶段旧教材聚焦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这一“标准正例”,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水果电池、金属片食盐水电池、锌锰干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非标准正例”,我们在教学中还会引入“生铁腐蚀”等“非标准正例”以及“乙醇代替稀硫酸”等“反例”,加强学生对原电池构成要素的深度认识。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教学内容的意义以及教师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