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对父子老师

堂琅侠客

<p class="ql-block">  在我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有幸在不同的求学阶段遇到了三对父子老师,他们分别是高中阶段的李寿荣老师和李世沛老师,师专时期的蒋继祥老师和蒋坤老师,以及进修本科阶段的黄成老师和黄必康老师。接下来,我将沿着时间的脉络,逐一介绍这三对对我影响深远的父子老师,以及我的部分求学经历。</p> <p class="ql-block">与我的第一对父子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拜见恩师张集堂先生,和恩师、师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李寿荣老师和李世沛老师 </p><p class="ql-block"> 在我高中求学时期,李寿荣老师教授我们历史课,李世沛老师教授我们语文课。我们高中阶段的的学制为两年,且文理分科,我当时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话的影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历史科属于文科科目,我在文科上花费的时间不多,也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听听课,下课后便没再花时间了。 </p><p class="ql-block">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历史课的内容,而是历史课李寿荣老师的授课方式和为师为人的方式深深触动和影响了我,让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李寿荣老师时年已经五十多岁,是当时学校里最年长的老师,在学生和老师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而慈爱,犹如父亲一般,发现学生的缺点即刻指出,对有些犯错企图撒谎而想逃脱批评的同学最常说的一句话“你聪明,我并不愚蠢”,很多同学也因此放弃了自己的小聪明而乖乖认错接受批评。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对李寿荣老师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李寿荣老师不仅教书,更是育人,他是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人,接受的教育也是民国时期的那种传统教育,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表里如一,严格规范。在我的记忆里,他始终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课时风纪扣始终扣得严严的,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见到谁都笑呵呵点头问候打招呼。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对和自己同校教书的儿子李世沛老师也是这样要求,记得有一次李世沛老师在去教室上课的路上没有扣上风纪扣,回头看到父亲,赶忙扣紧,这一幕被当时课间休息的我捕捉到,至今记忆尤深。他的这种严格规范的教风不仅影响着同校教书的儿子李世沛老师,也影响着同校的年轻老师。他上课下课时要求的是师生相互敬礼,而不是师生间口头上的问好和再见,这一点也是他与其他老师的不同之处,我想可能是老人家接受的是民国时期教育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子同校教书,为有所区别,我们都管李寿荣老师叫“老李老师”,管李世沛老师叫“小李老师”。这种称呼贯穿了以后岁月,即使世沛老师到了耄耋之年,我们依然称呼他为“小李老师”,他也依然乐呵呵地接受,因为老李老师依然健在,我们一年中总要和两位老师相聚几次,一起度过我们快乐幸福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 李寿荣老师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在湖南工作了多年,后来才申请调回家乡工作,在我们这一届学生毕业后不久,李寿荣老师便被调到当时的会泽师范教书。当时会泽师范首先招收的是文革时期高中毕业而没有继续升学的高中学生,后来招收的则是考上中师的初中生。李寿荣老师当时教授的对象便是那几届初中毕业读中等师范的学生。这几届的中师生当时培养的目标对象是小学老师,而实际上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却分到了中学任教,且走出了如李兴富、李寿鼎等十几位至今依然活跃在今天云南教育界的名校长。我想这里面一定也有着李寿荣老师的功劳吧。 </p><p class="ql-block"> 李世沛老师则是在我高中时候教了我们一年半以后的语文老师刘正乾老师调回四川老家到宜宾一中任教以后接手教我们语文课的,也就教了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李世沛老师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由临沧地委宣传部调回会泽三中工作的。李世沛老师汉语语言文学的素养非常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给我们讲解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在当时我们高中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听到一场如此精湛美妙宏达的讲解,真的是让当时的我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我的工作中我又邀请他想再为我们单位的文学爱好者讲解一次,李世沛老师欣然答应了我的邀请,而讲解的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唐继尧先生诗词欣赏”,这次讲解同样再次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和世沛老师在他的晚年成为了不仅是有着师生情缘的师生关系,更是兴趣相投的朋友,但凡双方有着什么好事,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对方,世沛老师不仅在我年少时候向他学习,在我不惑之年和知天命的年龄阶段也依然向他学习,今天的我略懂一点诗词也是师从世沛老师的结果,世沛老师与我亦师亦友。</p> <p class="ql-block">  恩师寿荣先生期颐大寿有感</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风霜历尽看枫红,何逊南山不老松。</p><p class="ql-block">桃李成林遍天下,传经布道磊奇功。</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杏坛三尺执教鞭,布道育人功盖天。</p><p class="ql-block">甚幸中华多孔圣,春风万里有文渊。</p><p class="ql-block"> 三·千里寻弟子</p><p class="ql-block">义重情深丹血浓,师生情谊挂胸中。</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时光逝,千里寻徒送清风。</p><p class="ql-block"> 四·阳康战冠魔</p><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岁蹉跎,百年往事磨难多。</p><p class="ql-block">三秋新冠生民苦,百岁金刚无奈何。</p><p class="ql-block">弟子高升堂2023年初夏于保山</p> <p class="ql-block">恩师蒋公继续祥先生期颐大寿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师慈父数蒋公</p><p class="ql-block">博学厚爱声誉隆</p><p class="ql-block">乱世离愁别江沪</p><p class="ql-block">盛年祈喜教黉宫</p><p class="ql-block">桃李英英遍天下</p><p class="ql-block">细流涓涓堪大用</p><p class="ql-block">过隙白驹叹不住</p><p class="ql-block">南山福兆不老翁</p> <p class="ql-block">  蒋继祥老师和蒋坤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曲靖师范专科学校,一个理科生转学到当时只招文科生的英语专业。原因是当时中学普遍缺乏英语老师,于是从当年高考上线英语笔试成绩较好的理科生中进行面试口语,合格的便招收到英语系改学英语。当时我们初中阶段没有开设英语课,高一才开始学习英语,我的英语成绩较好,得益于我的入门老师张集堂先生。他看到我学习成绩优异且对英语感兴趣,便抽出时间免费为我补课,我没有辜负张集堂老师的厚望,高考英语笔试成绩也不错。于是,我独自乘坐长途汽车,人生第一次出远门到曲靖师范专科学校面试,面试成绩不错,便改学了英语。在曲靖师专两年的求学中,我有幸遇到了蒋继祥老师和蒋坤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继祥老师时任英语系主任,英语系有大课时上过我们的专题课,大二时教授我们英语教学法,蒋坤老师则教授我们英语听力课。蒋继祥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课幽默有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过得飞快。他在如何学习英语和教授英语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指导,使我们终身受益。蒋坤老师是蒋继祥老师的大儿子,毕业于云南大学英语系,后来到曲靖师专英语系教英语。在教书的同时,他还自学经济专业,后来考取了武汉大学经济专业研究生,给我们上了一年课后便去读书深造,此后便再没见过面。蒋坤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年轻帅气、才华横溢,是我们仰慕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几乎没有与老师单独相处的机会,而我和蒋继祥老师却有过不短的单独相处时间。那是在1983年春节期间,我们英语系的苏涵深老师因胃出血住院,苏涵深老师是湖北人,文革中受到迫害,妻子与他离婚,有一个儿子在葛洲坝理工大学任教,苏涵深老师孤身一人在曲靖,且年过花甲,无人照顾。那年假期,我考虑到自己即将毕业,英语基础较差,便决定留校自学补课。蒋继祥老师找到我,让我到曲靖医院照顾苏老师。我在医院照顾了苏涵深老师三个星期,每次蒋继祥老师来看望苏老师时,都会待上一两个小时。这段时间,我听蒋老师和苏老师聊天,也听他们聊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以及他们的一些经历和对时局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我也就十八九岁,懵懵懂懂地听他们聊的话题,似懂非懂地听他们讲他们的话题,但听懂了蒋继祥老师的人生经历,那就是抗战时期,蒋继祥老师从上海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读了英语专业专科,毕业后做翻译。当时的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美国飞虎队在帮我们打日本人,昆明住着不少美国人,当时的国人也热衷于看英美电影,但不像现在的电影有中文的发音,而是英文原版,放映的时候需要一个中文同声翻译,蒋继祥老师就是做这个同声翻译的人。 听着蒋继祥老师的这些经历,对于我这个从理科生转过来且入学前只学过两年英语,英语基础较差的人来说,对于蒋老师的英语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蒋继祥老师经常到医院探望苏老师期间,蒋老师对我的影响和辅导却是课堂里得不到的,很多思想和观点影响了我的一生。 对于我来说,蒋继祥老师、蒋坤老师是我曲靖师专时候的父子老师,我的另外一对父子老师他们还在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等着我呢,且他们中的黄成老师同时也还是蒋继祥老师的老师,我的太老师呢。</p> <p class="ql-block">  黄成老师和黄必康老师 </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三对父子老师便是黄成老师和黄必康老师,他们是我读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时候的老师。在我工作六年以后,终于等来了期盼多年的离职进修机会,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到昆明参加英语口试的时候,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先生用英语问我毕业于什么学校来自于哪里的时候,我便用英语回答说我来自于会泽,毕业于曲靖师专英语系时,老先生便问我说是否认得蒋继祥先生,我便回答说那是我的英语系主任,已经退休。老先生便笑着感慨用英语说道:我的学生都退休了,哈哈。老先生感慨是时光飞逝啊,我的学生都已经退休了。而今的我也更是感慨,我自己都马上要退休了,而我尊敬的黄成老师也作古多年了,黄必康老师后来也调往北大英语系任教,再也不曾见过面了。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就读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的时候,有好几位退休的老教授应聘到教育学院英语系,其中有任过云南大学外语系主任当过缅甸大使的杨志达老师,陈香梅女士大学时候的同学恋人杨邦顺老师,当然也有西南联大任过教,老家是曲靖富源,爱人是唐继尧先生侄女的黄成老师等等。我们之所以能有幸在人生学习成长阶段遇到过这些名师,主要原因是当时大学师资缺乏,更主要的是我们当时外语系主任原一川老师的高瞻远瞩,真诚邀请,才让我们有幸遇到了这一批名师,有幸求学于他们的门下。 这几位老师各有其特点,如杨志达老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也向我们讲解各种史学知识和时政观点,当年任云大外语系主任的时候,曾带领一个由美国学者组成的讲师团,于1985年11月到曲靖参加过我们“曲靖地区英语教学研究会首届年会”,让当时的我们大开眼界。对于当时仍然封闭落后的地区而言,能够近距离聆听美国学者的现场演讲,那是多么开眼界的大事啊!杨志达老师教授了我们一年的英美文学课,也从先生处学到了英语文学课以外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教授我们翻译课程的杨邦顺老师,据黄成老师说曾经是大名鼎鼎的爱国人士陈香梅女士大学时候的恋人。陈香梅女士在陈纳德将军去世以后独居美国,还邀请过杨老师到美国呆了一年,费用由陈香梅女士负责,这也是听黄成老师在我们教育学院毕业前夕去到他家里看望老人闲聊时知道的。杨老师教授我们翻译课的时候,常常骑着一辆绿色老旧的自行车去给我们上课,他说那辆自行车是民国时候买的,英国生产,质量非常好,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伴了杨老师大半生。 </p><p class="ql-block"> 下面重点来介绍一下黄成老师和黄必康老师。黄成老师教授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头发雪白,大学者的风度翩翩,杵着拐杖每天坐公交到学校给我们上课,讲着一口地道的伦敦英语,虽然教授我们的是英语语音课,但老人对英美文学的知识可谓十分丰富,特别喜爱莎士比亚戏剧,能够一段一段背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以及莎翁的十四行诗,令我们十分佩服。听说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家在昆明有很多房产,爱人唐老师又是军阀唐继尧先生的侄女,解放后自然受到历次运动的冲击,资产被没收,一家人被下放到丽江,曾经教过前省长和志强先生。记得听黄成老师说,有几次在街上,和省长见到黄成老师,便叫驾驶员停车和他打招呼,黄成老师曾提醒和省长说:“小和啊,要尽快找几位地方语言学者收集整理你们的东巴文字了,否则就要失传了”,我想后来纳西东巴文的收集整理,以及后来能够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成为联合国非遗项目,这与黄成老师的提醒当年的和志强省长有很大关系。黄成老师在丽江退休,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后回到昆明,古稀之年受聘任教于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鉴于以上这些缘故,我们才有幸受教于先生门下。 </p><p class="ql-block"> 黄成老师是典型的老知识分子风范,一生喜欢莎士比亚戏剧,尤其佩服兰州大学水天童教授。谈到水天童教授,一般的人没听说过,那就是著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专家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移居台湾后,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专家便是水天童老先生了。黄成老师便叫小儿子黄必康报考水天童先生的研究生,黄必康老师便投身于水老先生的门下,成了水天童老师的关门弟子,而今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领军人物中便有黄必康老师了。 </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们两年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业即将毕业前夕,我和我们班的和则伟去看望过黄成老师,黄成老师是和则伟高中时候的英语老师,他约我说去看望黄老师,于是我们两人一拍即合,相约成行。老人和老伴唐老师当时租住在梁家河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一间小屋里,那天晚上聊得很晚,老人聊到了他过去的很多事,也聊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在云南工学院教书的黄必德,另一位便是同时给我们上过课的黄必康老师。黄成老师说黄必德天资一般,黄必康则天资聪颖,且正直仗义,以后学术必有所成,有需要他帮忙的地方尽管去找他。老人也叮嘱我们不用担心他的晚年生活,有老伴唐老师照顾,且有几位老朋友,不时聚会,不会孤单。</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5年的某一天收看中央电视台,内容是纪念抗日战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专题片,我看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采访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这位老人正在介绍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抗战时候的故事,我忽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黄成老师吗?于是我便找到了与黄成老师是亲戚,曲靖烟厂退休老职工唐雪铃老师打听黄成老师的情况,唐雪铃老师与黄成老师的夫人是姐妹,都是唐继尧先生的侄女。当我问到黄成老师的情况时,唐雪铃老师回答说,黄成老师早几年就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的心情异常失望和沮丧,当年教育学院毕业前去看望老人家竟成了师生间的最后一面。 </p><p class="ql-block"> 黄必康老师也是我读教育学院时候的老师,那个时候的黄必康老师年轻帅气,三十出头,意气风发,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标准的男中音,也和他的父亲黄成老师一样,一口地道伦敦音。他当时教授我们英语听力课,本期望着能够教授我们的精读课,结果精读课由一位退休的美国教授摩尔先生给我们授课,这位美国教师尽管学识渊博,也很认真负责,但授课方式很不符合我们的口味。黄必康老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以后,便到新加坡一所大学进修一年,进修完回来后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我们毕业后不久就听说调往北京大学外语部任教去了。2009年春节过后,我到北大短训三个星期,曾试图去拜访他,结果让我失望了,他除了在办公室留下一个电子邮箱号外,不曾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也就带着遗憾回来了。后来在中央电视台首期“朗读者栏目”中见到了黄必康老师,见到董卿对许渊冲老先生的专访,见到了黄必康老师和一群许渊冲老先生的弟子们一起朗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片段。 </p><p class="ql-block"> 听说黄必康老师最初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别人是参加高考读大学,而只有初中学历的黄必康老师则是出来教大学,堪称奇迹。文革十年浩劫,百业荒废,高校停招,各类人才奇缺,黄必康老师初中毕业后在父亲指导下自学英语成才。就在高考恢复后,全国掀起学习外语的热潮,全国普遍缺少外语老师,于是黄必康老师就到玉溪师专教英语去了,接着后来考取了水天童先生的研究生成为了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又回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教英语。黄必康老师的求学经历异常励志,为了求证真伪,于是有一次我们帮黄老师搬家的时候,聊天中问黄必康老师,他便给我们讲了一些他当年所经历的故事,现在听起来犹如童话一般,他给我们讲了两个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他初中毕业后就中断学业离开父母去下乡,到一个少数民族村子里当知青。当时生产队为防止有人盗伐集体林木,就要派人去看山,于是他就被安排去参加看山。带着他一起看山的是一位年轻力壮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子,这个男子性功能特强,行为不规矩,村里很多女人都被他睡过,生产队为了惩罚他以及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事,就罚他去看山,而没有送他去吃官司,可见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队的管理还是很人性化的,搁在今天,一定得去吃牢饭。 这个男子虽然乱睡女人,行为粗鲁,看山时经常不穿衣服,犹如野人一般,可对初中毕业时的黄必康也还不错。两人远离村庄,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为了改善伙食,这个少数民族男子还经常会在看山的同时打猎,今天珍稀的保护动物猴子也是他狩猎的对象,打到猎物就架在火上烤,两人吃得很欢。黄必康老师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也没有放弃英语学习,这样的困境依然没有困住未来的文化大师,未来的沙剧专家,真应了古人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黄老师当年讲述的个人经历,无疑对后来的我有着很大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黄必康老师在教我们的过程中,又到新加坡理工大学深造一年。当年能够公费出国且到国外大学进修,那可是万里挑一十分庆幸的大机遇,他虽然没有到英语国家的名校进修,但到开放程度较高,与国际接轨很深且名教授很多的新加坡名校去进修交流,黄老师也是感到十分幸运。 他给我们讲到当年和他一起进修的同学中,有人为了节约钱,回国时好给家人买礼物,当时出国回来时给家人带的礼物大多为“三大件”,即彩电、冰箱和录放机。为了不让家人们失望,留学生们竟采用了及其极端的省钱方式,那就是不动。所谓的不动,就是除了上课时间必须到教室以外,其余时间就尽可能躺在床上,尽可能减少卡路里的消耗,这样就可以少吃,就可以节约钱以达到购买三大件的目的。当年的三大件于今天的人来说,早已不是稀罕之物,可对于当年的国人而言,那可是奢侈品啊!想想这些,无不感叹科技发展进步的速度以及中国发展进步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速度,我们的幸福指数由此得到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 教授我们翻译课程的杨邦顺老师,据黄成老师说曾经是大名鼎鼎的爱国人士陈香梅女士大学时候的恋人。陈香梅女士在陈纳德将军去世以后独居美国,还邀请过杨老师到美国呆了一年,费用由陈香梅女士负责,这也是听黄成老师在我们教育学院毕业前夕去到他家里看望老人闲聊时知道的。杨老师教授我们翻译课的时候,常常骑着一辆绿色老旧的自行车去给我们上课,他说那辆自行车是民国时候买的,英国生产,质量非常好,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伴了杨老师大半生。 下面重点来介绍一下黄成老师和黄必康老师。黄成老师教授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头发雪白,大学者的风度翩翩,杵着拐杖每天坐公交到学校给我们上课,讲着一口地道的伦敦英语,虽然教授我们的是英语语音课,但老人对英美文学的知识可谓十分丰富,特别喜爱莎士比亚戏剧,能够一段一段背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以及莎翁的十四行诗,令我们十分佩服。听说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家在昆明有很多房产,爱人唐老师又是军阀唐继尧先生的侄女,解放后自然受到历次运动的冲击,资产被没收,一家人被下放到丽江,曾经教过前省长和志强先生。记得听黄成老师说,有几次在街上,和省长见到黄成老师,便叫驾驶员停车和他打招呼,黄成老师曾提醒和省长说:“小和啊,要尽快找几位地方语言学者收集整理你们的东巴文字了,否则就要失传了”,我想后来纳西东巴文的收集整理,以及后来能够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成为联合国非遗项目,这与黄成老师的提醒当年的和志强省长有很大关系。黄成老师在丽江退休,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后回到昆明,古稀之年受聘任教于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鉴于以上这些缘故,我们才有幸受教于先生门下。 黄成老师是典型的老知识分子风范,一生喜欢莎士比亚戏剧,尤其佩服兰州大学水天童教授。谈到水天童教授,一般的人没听说过,那就是著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专家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移居台湾后,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专家便是水天童老先生了。黄成老师便叫小儿子黄必康报考水天童先生的研究生,黄必康老师便投身于水老先生的门下,成了水天童老师的关门弟子,而今中国大陆研究沙剧的权威领军人物中便有黄必康老师了。 记得在我们两年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业即将毕业前夕,我和我们班的和则伟去看望过黄成老师,黄成老师是和则伟高中时候的英语老师,他约我说去看望黄老师,于是我们两人一拍即合,相约成行。老人和老伴唐老师当时租住在梁家河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一间小屋里,那天晚上聊得很晚,老人聊到了他过去的很多事,也聊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在云南工学院教书的黄必德,另一位便是同时给我们上过课的黄必康老师。黄成老师说黄必德天资一般,黄必康则天资聪颖,且正直仗义,以后学术必有所成,有需要他帮忙的地方尽管去找他。老人也叮嘱我们不用担心他的晚年生活,有老伴唐老师照顾,且有几位老朋友,不时聚会,不会孤单。 记得2015年的某一天收看中央电视台,内容是纪念抗日战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专题片,我看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采访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这位老人正在介绍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抗战时候的故事,我忽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黄成老师吗?于是我便找到了与黄成老师是亲戚,曲靖烟厂退休老职工唐雪铃老师打听黄成老师的情况,唐雪铃老师与黄成老师的夫人是姐妹,都是唐继尧先生的侄女。当我问到黄成老师的情况时,唐雪铃老师回答说,黄成老师早几年就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的心情异常失望和沮丧,当年教育学院毕业前去看望老人家竟成了师生间的最后一面。 黄必康老师也是我读教育学院时候的老师,那个时候的黄必康老师年轻帅气,三十出头,意气风发,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标准的男中音,也和他的父亲黄成老师一样,一口地道伦敦音。他当时教授我们英语听力课,本期望着能够教授我们的精读课,结果精读课由一位退休的美国教授摩尔先生给我们授课,这位美国教师尽管学识渊博,也很认真负责,但授课方式很不符合我们的口味。黄必康老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以后,便到新加坡一所大学进修一年,进修完回来后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我们毕业后不久就听说调往北京大学外语部任教去了。2009年春节过后,我到北大短训三个星期,曾试图去拜访他,结果让我失望了,他除了在办公室留下一个电子邮箱号外,不曾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也就带着遗憾回来了。后来在中央电视台首期“朗读者栏目”中见到了黄必康老师,见到董卿对许渊冲老先生的专访,见到了黄必康老师和一群许渊冲老先生的弟子们一起朗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片段。 </p><p class="ql-block"> 听说黄必康老师最初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别人是参加高考读大学,而只有初中学历的黄必康老师则是出来教大学,堪称奇迹。文革十年浩劫,百业荒废,高校停招,各类人才奇缺,黄必康老师初中毕业后在父亲指导下自学英语成才。就在高考恢复后,全国掀起学习外语的热潮,全国普遍缺少外语老师,于是黄必康老师就到玉溪师专教英语去了,接着后来考取了水天童先生的研究生成为了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又回云南教育学院英语系教英语。黄必康老师的求学经历异常励志,为了求证真伪,于是有一次我们帮黄老师搬家的时候,聊天中问黄必康老师,他便给我们讲了一些他当年所经历的故事,现在听起来犹如童话一般,他给我们讲了两个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 第一个:他初中毕业后就中断学业离开父母去下乡,到一个少数民族村子里当知青。当时生产队为防止有人盗伐集体林木,就要派人去看山,于是他就被安排去参加看山。带着他一起看山的是一位年轻力壮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子,这个男子性功能特强,行为不规矩,村里很多女人都被他睡过,生产队为了惩罚他以及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事,就罚他去看山,而没有送他去吃官司,可见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队的管理还是很人性化的,搁在今天,一定得去吃牢饭。 这个男子虽然乱睡女人,行为粗鲁,看山时经常不穿衣服,犹如野人一般,可对初中毕业时的黄必康也还不错。两人远离村庄,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为了改善伙食,这个少数民族男子还经常会在看山的同时打猎,今天珍稀的保护动物猴子也是他狩猎的对象,打到猎物就架在火上烤,两人吃得很欢。黄必康老师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也没有放弃英语学习,这样的困境依然没有困住未来的文化大师,未来的沙剧专家,真应了古人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黄老师当年讲述的个人经历,无疑对后来的我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故事。黄必康老师在教我们的过程中,又到新加坡理工大学深造一年。当年能够公费出国且到国外大学进修,那可是万里挑一十分庆幸的大机遇,他虽然没有到英语国家的名校进修,但到开放程度较高,与国际接轨很深且名教授很多的新加坡名校去进修交流,黄老师也是感到十分幸运。 他给我们讲到当年和他一起进修的同学中,有人为了节约钱,回国时好给家人买礼物,当时出国回来时给家人带的礼物大多为“三大件”,即彩电、冰箱和录放机。为了不让家人们失望,留学生们竟采用了及其极端的省钱方式,那就是不动。所谓的不动,就是除了上课时间必须到教室以外,其余时间就尽可能躺在床上,尽可能减少卡路里的消耗,这样就可以少吃,就可以节约钱以达到购买三大件的目的。当年的三大件于今天的人来说,早已不是稀罕之物,可对于当年的国人而言,那可是奢侈品啊!想想这些,无不感叹科技发展进步的速度以及中国发展进步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速度,我们的幸福指数由此得到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文脉的链接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我费了不少篇幅叙述我和三对父子老师的情缘何过往,这中间还牵扯到了一些文化大师,在此绝不是为了显摆什么,而是感慨世界的奇妙,以及对文化链接与传承的话题的思考。在即将年满花甲的时候,一方面感慨时光飞逝,人生转眼就到下半场,进入养老阶段,同时也思考这一辈子遇到的人和事,那就是我之所以为今天的我,是父母把生理基因传给了我,也是父母和后来我在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老师们,是他们把文化基因传给了我。父母把生理基因给了我,是我的老师们把文化基因传给了我,我的文化基因里有着各位老师基因。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两者综合作用而成的,用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那就是生我者,父母也,育我者,老师也!活到今天算是活明白了。如果还领悟不到这一点,悟性可就太差了。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出生农家,世代务农,连中国话都还讲不清楚的人,竟然有幸学习那个时代时髦的英语,能由当年的一枚“土豆”,变成了今天的“洋芋”,离开了我的专业老师们,无论天资如何聪颖和勤奋,都是不可能的。 我这一辈子有幸遇到了三对父子老师,这是我的福报和此生的善缘,每每想起他们的时候,我的眼眶里都会不自觉地充满泪水,这些泪水充满了我的感恩、思念和庆幸。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这一辈子都不能忘却的。在我教书生涯中,我又把这些专业传承给了我的弟子们,在我不长的从教生涯中,我教出了数十名英语老师,他们中有中小学英语老师,有大学教授,有大学外语部主任,他们又教出了国内顶尖大学的学子们。记得我与会泽茚旺高级中学的几名教英语的弟子们聊天的时候感慨到:“我当年教出的最优秀的弟子便是你们,而你们今天教出来的最优秀的弟子便有清华北大的学生,我不如你们啊”,我的弟子们自然也要谦虚一番,安慰安慰我。在今天科技发展迅猛,科技改变生活的大环境下,学习掌握一门和几门外语已不再是稀罕的事,因为今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可以用各种科技的手段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过去学习和教授英语就原始很多,靠的是毅力和责任心,对于这一点,我和我的弟子们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教出数十名英语老师,是我这一辈子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全依赖我的专业老师们,其中自然少不了我以上提到的父子老师们。 在我的三对父子老师中,李寿荣老师和蒋继祥老师都还健在,年岁已经过百岁,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特别是李寿荣老师,今年已经一百零三岁,思路依然清晰,记忆非常好,与我住在同一个小区里,我也会不时去看望,每次看望的时候,老人家都能正常交流,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非典流行期间,老人不幸染上肺炎,且病情严重,而病魔也奈何不了老李老师的金刚不坏之身,老人家挺过来了,这令我们这些弟子感到十分欣慰。即使十几年前离世的黄成老师,离世的时候也到了黄苟之年,也是高寿中的高寿。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高寿,我想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他们遗传基因强大,父母留给他们的身体基因非常好,没有什么重大疾病的基因;二是生活习惯良好,在我的印象中,李寿荣老师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蒋继祥老师年轻的时候抽烟,后来戒了,黄成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时候,我们发烟给老人,老人出于礼貌,偶尔也会接过去抽一下,但没有瘾,黄必康老师偶尔也会如此;三是他们重情重义,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活得通透,更是心中怀有大爱,他们心系国家和人民,心系亲人和弟子;四是文化养老,充满智慧,李寿荣老师退休后先后义务到各乡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后出了两本书,蒋继祥老师在九十岁的时候还写过“人生九悟”的文章,我还转发分享给好友,平时的生活中都要听音乐,还收藏了很多音乐碟子。李寿荣老师每每听到某位弟子离世的时候,都会老泪纵横,痛不能已。而他也会把握悲痛的程度,懂得“哀而不伤”的道理,如同孔子在弟子颜回去世时的表现一样,不会痛不欲生,这是充满大智慧的人才有的表现,也是充分学习理解掌握我们传统文化以后应有的理智。更让人感动的是耄耋之年,在儿子李世沛的陪同下,前往全国各地去拜访找寻早年弟子们,当找到后那种欢聚的愉悦可以让老人高兴一段时间,如听说学生离世后,便又会老泪纵横,这种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师生情谊令人十分感动。</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时光如梭,一转眼就进入了人生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我和黄必康老师、和则伟同学教育学院毕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后记 </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就写一篇文章,记述我与我的三对父子老师的故事的想法,无奈过于懒惰和迁就自己,这个计划和想法一拖再拖。就在最近,欣闻蒋继祥老师百岁大寿之际,这位世纪老人邀请我们这些弟子前往曲靖相聚,且专门叮嘱我们不许送礼,作为这辈子受益于先生的弟子用什么做礼物呢?除了写上几首小诗,请我的书法家朋友撰写装裱一下,心中便念想着写一篇文章,记述我的这三对父子老师,以表达心中的念想以及感恩的情怀。 </p><p class="ql-block"> 经过国庆假期的酝酿和思考,也就用了几天的时间,便把这些思考化作了文字,以对已故老师们的怀念和追思,对自己做个交代,也对我们文化的传承做个深入细致的总结提炼,把我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如此幸运人和事分享出来,如果还有来生,我也还要做你们的弟子,且争取做得更好。 2024年10月9日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