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汪滔</p><p class="ql-block">拍摄:汪滔</p><p class="ql-block">摄像:汪滔</p><p class="ql-block">文字:汪滔</p><p class="ql-block">音乐:《佛教》</p> <p class="ql-block">2024-12-2上午8:03</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创作的《山影石溪寒,清梵空中听。...》已成为精选,将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未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4-12-1晚上10:54</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创作的《山影石溪寒,清梵空中听。...》已被推荐!希望未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p> <p><br></p><p>去牛首山之前,在搜狗浏览器上搜索得出的路线是:乘坐地铁一号线到【天隆寺站】下车,然后转乘710路公交车到【周村站】下车即到。</p><p><br></p><p>按照索引到达【周村站】后,过马路后就看到“牛首烟岚”石牌坊。</p><p><br></p><p>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因山顶东西双峰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一座牛首山,半部南京史。牛首山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古有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等金陵美景,</p><p><br></p><p>但这时感到有点不对劲,原来到牛首山不要过马路,下车就是;也没有这样的石牌坊,而是牛首山客服中心,很排场的建筑群。</p> <p><br></p><p>根据牛首山景区路标提示,这条大道通往牛首山。</p> <p><br></p><p>世凹桃源</p><p>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的世凹桃源也称“牛首文化第一村”,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10月由江宁区政府统筹改造,打造休闲游、农家乐的主题,是江宁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五朵金花”之一。</p> <p><br></p><p>江宁老地名“大世凹”石碑</p><p>大世凹,亦名世凹村,“凹”本谓群峦环抱之地貌特征。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抗金,驻军此处,因名“大师凹”,后来同音讹变,并寓意太平盛世之美意,乃称“大世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为官南京,在此一带置地,汤姓家仆则留守居住,繁衍生息,遂成当地一大家族。今日之世,凹村,青砖巷道,白墙黛瓦,亲山近水,号称“牛首文化第一村”,享有“世凹桃源”之美誉。</p><p><br></p><p>世凹桃源在南宋时期曾被称为“大师凹”,当年的岳飞将军在牛首山抗击金朝名将金兀术的大军,曾在此囤粮练兵,因其为三面环山的山凹地形,故被称为大师凹。后因“师”字代表军队,为了破除战争气息,将“师”改为世界的“世”,寓意着太平盛世。</p> <p><br></p><p>世凹桃源整体建设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格调,突出亲山、近水、使田园风光与自然山、水、林、居为一体。</p> <p><br></p><p>世凹桃源在文化主题内涵上,充分依托牛首山景区和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将牛首文化、佛教文化融入特色村的建设,并通过石刻、牌楼、亭台、景观长廊的建设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营造“四季有花开、步步有风景”的“牛首文化第一村”。</p> <p><br></p><p>后来到了牛首山风景区才应证了我下车后的疑惑,这里是牛首山的西门,因为疫情关系,至今和北门都没有开放。而且就是开放,参观也极不方便。</p><p><br></p><p>这是在牛首山西门拍摄的佛顶塔和佛顶宫。</p> <p><br></p><p>后来通过当地的居民得知,从牛首山西门到东门还很远,我们只能返回原路乘坐710路公交车到【大定坊站】下车,再转乘712路公交车到【牛首山风景区站】下车。</p><p><br></p><p>一下车映入眼帘就是这熟悉的场景。</p><p><br></p><p>重要提示:</p><p>一、到牛首山风景区其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地铁一号线到【天隆寺站】下车,从2号口出站就是公交站台,直接乘坐712路公交车到【牛首山风景区站】下车即可。</p><p>二、就是没有疫情影响,从牛首山风景区的西门和北门参观也为不便。因此,不管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是自驾,一定要从牛首山风景区东门(正门)进出。</p><p><br></p><p><br></p> <p><br></p><p>牛首山风景区东门外的显著标志。</p><p><br></p><p>牛首山文化旅游区</p><p>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规划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以“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为核心设计理念,全面保护牛首山历史文化遗存,修复牛首山自然生态景观。</p> <p><br></p><p>牛首胜景</p><p>东入口的凤铃塔</p> <p><br></p><p>2012年,经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佛教和文物界研究同意,确定在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建地宫安奉佛顶骨舍利的意向。牛首山核心区设计理念为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以“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2012年9月16日,牛首山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正式供奉至牛首山佛顶宫内,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p> <p><br></p><p><br></p><p>图路右侧是牛首山风景区的游客中心、售票大厅及东入口处,左侧是出口处及餐饮、商品购物中心。</p> <p><br></p><p>牛首山风景区的出口。</p> <p><br></p><p>在东入口拍摄牛首山风景区全景,由近及远依次是:停心湖、集贤桥、佛顶塔。</p> <p><br></p><p>佛顶寺景区导览图</p> <p><br></p><p>停心湖</p> <p><br></p><p>清水观鱼</p> <p><br></p><p>晚红小径</p> <p><br></p><p>牛首山风景区导览图</p> <p><br></p><p>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李瑞清墓</p><p>南京市人民政府</p><p>一九九二年三月公布</p><p>江宁区人民政府立</p><p><br></p> <p><br></p><p>李瑞清墓</p><p>李瑞清(1887~1920),字仲麒,江西临川二中,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字画鉴赏家。1905年任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监督(校长)。在李瑞清的悉尼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p><p>李瑞清教育出一批影响的巨大的学生,如著名学府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等。1920年8月初,李瑞清在沪去世后,弟子故小石、张大千等治丧,遵其遗言归葬于牛首山东麓雪梅岭。</p><p><br></p><p>1992年3月李瑞清墓被列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值南方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南京大学出资对墓园重新修缮,墓前竖立《李瑞清生平记》花岗岩碑</p> <p><br></p><p>瑞清亭</p><p>上联:瑞浴两江施化雨</p><p>下联:清和三德布春风</p> <p><br></p><p>伴山亭</p> <p><br></p><p>伴山亭前的竹林。</p> <p><br></p><p>萱草</p><p>别名黄花菜,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在中国各地常见栽培,秦岭以南各省区有野生的。 其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花形则是于开花期会长出细长绿色的开花枝,花色橙黄、花柄很长、呈为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p><p><br></p> <p><br></p><p>旱芦苇</p> <p><br></p><p>岳飞抗金故垒</p><p>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岳飞抗金故垒,就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0.5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p><p><br></p><p>《宋史•岳飞传》载:“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抗之,金兵惊,自相攻击。”此处描述的就是牛首山的著名战役——牛头山大捷。目前,岳飞抗金故垒还保留有一段200米长的石垒遗址。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860年,故垒遗存至今,且有若干段完好者,亦可谓难得也。。</p> <p><br></p><p>佛顶前苑</p><p>这个广场是新修建的,去年春节期间作者陪北京来的小学同班同学参观佛顶寺,还没有这个青年广场呢。</p> <p><br></p><p>青年广场外圆竖立着一块石碑,正面是“心无墨凝”。</p> <p><br></p><p>石碑的背面是“观自在”。</p> <p><br></p><p>在佛顶前苑拍摄的佛顶寺全景。</p> <p><br></p><p>佛顶寺 </p><p>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唐朝贞观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名为佛窟寺,为禅宗之前“牛头禅”发祥地。北宋后易名宏觉寺。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时至1856年,寺院毁于洪杨之乱,香火中断百年。</p> <p><br></p><p>恭逢盛世,为继承传统文化,江宁区重建文化胜地。2012年开山,2015年佛顶寺全面峻工。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议,以供奉于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取名佛顶寺。</p> <p><br></p><p>佛顶寺山门</p><p>佛顶寺为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六十八亩,建筑面积近四十亩,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共有殿堂七座,外围有僧竂、斋堂等建筑。</p> <p><br></p><p>进入佛顶寺山门右侧地上的麒麟雕刻。</p> <p><br></p><p>进入三门,跃入眼帘的是正面石雕“灵山说法图”,为释迦牟尼佛於灵鹫山说法场面的真实再现。</p> <p><br></p><p>左侧有皇家风格的三狮碑,现为空白,留待有心人来日题写游记。</p> <p><br></p><p>天王殿</p><p>拾级而上,是以四大天王命名的天王殿,正面供奉弥勒佛真身像,因佛顶真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地宫,故供弥勒佛真身像,不同于他山所供化身布袋和尚像。背面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驮菩萨,身着将军服,为保护佛教的护法菩萨之首。佛顶寺韦驮菩萨手执宝杵立地,寓意挂单僧人一宿两餐。</p> <p><br></p><p>弥勒佛真身像</p><p>弥勒佛,全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是未来佛。现在兜率内院佛法。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人间,出家、修行,于印度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以三会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p><p><br></p><p>弥勒信仰由来已久,以东晋道安大师为最早,唐代玄奘法师,当代虚云长老都发願往生弥勒内院。弥勒佛的经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合称“弥勒三经”。</p><p><br></p><p>佛顶寺此尊塑像表现的是弥勒佛在兜率内院自在说法人菩萨形象,与其他寺院天王殿中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有所不同。大肚弥勒是按五代时奉化一位名叫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僧人形象塑造的。</p> <p><br></p><p>四大天王</p><p>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剑代表智慧,表法为用智慧宝剑断除烦恼,福慧自然增长,故名增长天王。</p><p><br></p><p>广目天王:手执龙,龙代表变化,表法为用变化的心态应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同时要有远大目光,勇猛精进,积极进取,不被时代淘汰,故名广目天王。</p><p><br></p><p>持国天王:手执琵琶,琵琶弹奏出美妙的音乐,须将弦调到恰到好处,过紧过松都弹奏不出美妙音乐。表法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修学佛法,须找到契入点,合乎要领。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佛家阐述的“中道”。找准契入点的同时,坚持不懈,必有成就。</p><p><br></p><p>多闻天王:手持伞盖,伞表法为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染污,多听闻学习善法,多学习、多领悟,故名多闻天王。</p> <p><br></p><p>天王殿</p><p>四大天王脚下踩踏的各种形态的怪人物,代表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嫉妒、障碍等,是某些人心中的魔鬼。</p> <p><br></p><p>钟楼</p><p>天王殿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晨钟暮鼓,早晨先敲钟108声,唱“钟声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悠扬之钟声断除人们108种烦恼。</p> <p><br></p><p>鼓楼</p><p>晚上先敲鼓,敲鼓者默念大悲咒、心经。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p> <p><br></p><p>一个和尚在悠哉悠哉的晒太阳。</p> <p><br></p><p>大雄宝殿</p><p>“大雄”为释迦牟尼佛之尊号,大力大慈悲之意。“宝”代表佛、法、僧三宝,“殿”为供奉圣贤之处,故名“大雄宝殿”。</p> <p><br></p><p>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前方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年长者为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下首供奉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阿难两位尊者负责,共五百大阿罗汉,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结集为三藏教典。</p> <p><br></p><p>与释迦牟尼佛并坐的两尊菩萨,上首为文殊菩萨,骑青狮,文殊菩萨智慧第一。狮子为兽中之王,“狮子窟中无异兽”,狮子一吼百兽皆惊,文殊菩萨的智慧像狮子一样威力无穷。骑白象者为普贤菩萨,此象六牙,代表佛教中的六度,普贤菩萨行愿第一:“象王行处绝狐踪”。</p><p><br></p><p>两大菩萨分别代表智慧与行愿,能够完整地体现佛法的内涵。</p> <p><br></p><p>大雄宝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为五百罗汉之代表,他们于佛前发愿,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佛教中五百罗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第一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的五百罗汉。十八罗汉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挠痒、敲耳、吉祥坐、降龙、伏虎等。罗汉已进入解脱境界,自在无碍......</p> <p><br></p><p>大殿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此塑像为水月观音(亦称自在观音)。观水中之月亮,思量如何度化苦难众生。左边男童名善财,经典记录其出生时,家中涌出各种财宝,故取名善财。善财童子受普贤菩萨指点,先后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向大善知识请教学习。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昭示着年青年僧人要学习善财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右边女童为龙女,修学佛法非常精进,领悟力极强。观世音菩萨身后有不同形象画面,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菩萨针对不同的众生,现不同身相,说相应法门。</p> <p><br></p><p>从南侧拍摄的大雄宝殿。</p> <p><br></p><p>大雄宝殿右侧摆放的铜钟。</p> <p><br></p><p>大雄宝殿左侧摆放的天鼓</p><p>天鼓为重要法器之首,僧人夜晚虔诚按仪规敲之。</p><p>游客、香客等人白天严禁手摸、敲击。</p><p><br></p> <p><br></p><p>伽蓝殿</p><p>伽蓝殿供奉伽蓝菩萨,俗称云长尊者,以忠义之心率十八位神王,于冥冥中护持佛教。学佛者须忠于祖国,对一切人有情有义。</p> <p><br></p><p>祖师殿</p><p>祖师殿供奉牛头宗六位祖师,牛头宗上位四位祖师。正立面共十位祖师,两侧为牛首山方隅土地神王;还供奉岳公鹏举大人,岳飞精忠报国,牛首山大捷,收复建康城,岳飞大人与牛首山有大因缘,故供奉于祖师殿侧立面。</p> <p><br></p><p>大雄宝殿两侧有木雕回廊通往法堂,因为疫情的原因,回廊及法堂不对外开放。</p> <p><br></p><p>站在木雕回廊上可以看到法堂的外景。</p> <p><br></p><p>登上法堂的台阶好被拦住了。</p> <p><br></p><p>观音殿</p><p>走出大殿,沿回廊拾级而上,是观音殿,供奉准提观音,具三十六臂眼。准提观音主管人道众生,千手千眼观音主管地狱道众生,马头观音主管畜生道。此三十六臂眼,象征一尊菩萨的威力相当于三十六尊菩萨,是力量的象征。佛顶寺观音殿为女众忏悔堂,“忏悔”的通俗说法,就是反省自己过错。出家人每日都在忏悔,儒家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欲知观世音菩萨,请读诵《普门品》。</p> <p><br></p><p>药师殿</p><p>观音殿(南)的对不是药师殿(北)。药师殿供奉的药师佛,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有《药师经》一部,为佛教主要典籍,寺院僧人常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欲求消灾、健康者,敬请读诵《药师经》。佛顶寺药师殿为男众忏悔堂。</p> <p><br></p><p>法堂</p><p>佛顶寺最高处为法堂,开示佛法之堂。《大藏经》、各类经、律、论三藏经典存放於此,故名法堂。</p> <p><br></p><p>佛顶寺山门外南侧的草坪上,有两块大石头和三个神情各异的右刻小和尚。</p><p><br></p><p>两块大石头上镌刻着“知恩报恩”、“放眼三千界,收心十二时”、“五蕴皆空,心无墨凝”。</p> <p><br></p><p>佛顶寺南侧的石牌坊,石牌坊上是两对牛角,中间镌刻着“佛顶寺”三个金色大字。</p> <p><br></p><p>在佛顶寺石牌坊这里等待景区内的电瓶车。</p><p><br></p><p>原来景区电瓶车是20元可以任意乘坐,现在景区电瓶车10元/次,下车即作废,再次乘坐还要重新买票。</p><p><br></p><p>但是牛首山景区有一点做的非常好,全国的医护人员凭医师执业证书或者护士执业证书(含已经退休),门票全免,而且景区电瓶车也免费乘坐。</p> <p><br></p><p>佛顶塔</p><p>塔高88米,面积4677平方米,九级四面,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br></p><p>佛顶塔是景区的最高建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p> <p><br></p><p>佛顶圣境</p> <p><br></p><p>无忧广场</p> <p><br></p><p>佛顶尊胜道</p><p>在牛首山无忧广场上,佛顶尊胜道全长240米,高18米,是利用山中原有的矿道扩建而成。右侧的门叫无忧门,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出生于无忧树下而设计的。</p><p><br></p><p>跨过这扇无忧门,从此烦恼不再有。</p> <p><br></p><p>门上方汉白玉雕刻的人物形象是刚出生的释迦牟尼佛,他出生便会说话和走路,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面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p> <p><br></p><p>为母说法</p><p>相传佛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佛祖七天后就去世了,佛祖为了报答母亲,于是到仞利天讲了三个月的法。佛祖为母说法三月后返回人间,天降花雨和珠璎,帝释为表达对佛祖的尊敬,从天宫到人间变出一条天梯,众神侍左右而下,天女散花赞美欢送。</p> <p><br></p><p>绿树掩映下的佛顶塔。</p> <p><br></p><p>无忧门和佛顶塔相映生辉。</p> <p><br></p><p>在手扶电梯上拍摄的佛顶塔。</p> <p><br></p><p>登高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p> <p><br></p><p>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站在佛顶塔的平台上,心情格外舒畅。</p> <p><br></p><p>凌霄挹露</p> <p><br></p><p>佛顶塔</p> <p><br></p><p>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高宗,年号“乾隆”。</p><p><br></p><p>这是乾隆皇帝到牛首山时写下的诗词。</p> <p><br></p><p>远处的将军山。</p> <p><br></p><p>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佛。</p> <p><br></p><p>登塔远眺,可以俯瞰牛首山四季全景。</p> <p><br></p><p>在不同方向拍摄的佛顶塔。</p> <p><br></p><p>金桂</p><p>南京现在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白色和黄色的桂花是主基调,金桂很少。</p><p><br></p><p>金桂是常绿性小乔木,树冠圆球形;树势强健,枝条挺拔,十分紧密。树皮灰色,皮孔圆或椭圆形,春梢比较粗壮,长度平均15.9厘米;叶色深绿,革质,富有光泽;叶片椭圆形,叶面不平整,叶缘微波曲,反卷明显;全缘,偶先端有锯齿;花色黄,有浓香,不结实。秋季开花,花柠檬黄淡至金黄色。</p> <p><br></p><p>图为弘觉寺塔</p><p><br></p><p>牛头禅文化园</p><p>牛头禅文化园在宏觉寺遗址上建造。宏觉寺是牛头宗的发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抗日战争时期,宏觉寺遭日军焚毁。</p> <p><br></p><p>牛头禅文化园核心景点弘觉寺塔,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1956年在弘觉寺塔的地宫里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文物,现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而后,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1957年弘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br></p><p>摩崖石刻</p><p>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距弘觉寺塔约一百米。崖壁上共开凿5个佛龛,北壁3个,东壁2个,共有133 尊雕像。</p><p><br></p><p>石刻整体呈“几”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长11.5米,东西宽5.8-8米,中间围合成约77平方米的平地空间,正窟面对祖堂山主峰献花岩。石刻包括佛像、题刻。5座佛龛内每座佛龛所雕数目不等。在石壁正中一龛里,仅雕释迦牟尼像,高1.78米,结跏趺垒,施禅定印,下为高0.39米仰覆莲须弥座,雕刻较为粗糙。</p><p><br></p><p>在龛外左右两壁上刻有记载牛首山“敕赐弘觉禅寺”所属范围的文字。距该龛东西两侧约3米处各有一龛,东龛上下九层共75尊,最下层为环立武僧。上面皆为盘膝打坐的修士,但绝大多数已有损毁。西龛则雕凿在“几”字形的侧壁上,其内容、风格与东龛相同。在西龛的下部相距高约0.39米处,另有一小龛,内凿高0.45米的弥勒像一尊,艺术造诣较高于其他诸像,且龛外石壁右侧刻有“大明成化元年岁次乙酉五月五日口口真定成造弥勒佛一尊永远供养”的题记。</p><p><br></p><p>佛龛两侧尚刻有四处梵文,其东壁南侧的岩石上,镌一行梵文,宽约1.6米,另有《题感应泉诗》一首,诗系刻在石壁上,长0.5米,宽0.32米,每字约4厘米,有11行,满行8字,共83字,除去4字已剥蚀外,其余79字清晰可辨。</p> <p><br></p><p>佛顶宫</p><p>整个佛顶宫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9层,地下利用矿坑建设了6层,规模宏大,可以说在世界上的佛教建筑中也是少见的。而这里就是安放和供奉佛顶舍利的地方。</p> <p><br></p><p>牛首山海拔242.9米,因为东、西峰对峙的形状像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叫牛头山,目前牛首山上只留下了东峰,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期间受到了两次破坏性的铁矿开采,形成了一个60多米深的矿坑。</p><p><br></p><p>如今的佛顶宫就建造在西峰的矿坑上。</p> <p><br></p><p>牛首山遗址公园内最大看点是佛顶宫。佛顶宫呈半圆状,整体造型是以巨型莲花托起佛顶发髻的摩尼穹顶,直径超过200米,非常辉煌壮观。</p> <p><br></p><p>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和佛顶摩崖三大部分。</p> <p><br></p><p>佛顶宫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p> <p><br></p><p>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p> <p><br></p><p>佛顶宫外廊</p> <p><br></p><p>佛顶宫外廊,是拍摄的网红景点。</p> <p><br></p><p>大、小穹顶掩映下的佛顶塔。</p> <p><br></p><p>《灵山胜会》经变图</p> <p><br></p><p>经变图讲述了著名的禅宗公案--拈花一笑,成为禅宗的起源。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祖说法,并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后带领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祥,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图画中佛祖旁边的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由此可见禅礼靠悟不靠说。</p> <p><br></p><p>禅境大观</p><p>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建筑总高为46.5米,内部净高约 38 (41.2)米,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禅境大观的核心是禅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佛出生的禅境花园、成道的禅境花园和中间的莲花剧场,共同表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沿着佛陀修行的足迹,让人们感悟由释迦牟尼人成佛的奇迹。</p> <p><br></p><p>禅境大观</p> <p><br></p><p>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p> <p><br></p><p>由于大佛是360度缓慢地旋转,这是在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大佛。</p> <p><br></p><p>由于大佛是360度缓慢地旋转,这是在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大佛。</p> <p><br></p><p>由于大佛是360度缓慢地旋转,这是在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大佛。</p> <p><br></p><p>由于大佛是360度缓慢地旋转,这是在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大佛。</p> <p><br></p><p>《南朝四百八十寺》</p><p>这幅丝毯画长28.8米,宽3.45米,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幅手工丝毯。在南通如皋艺术博物馆馆长李玉坤的带领下,三十多名工人耗时近两年纯手工完成。工人们将61种不同颜色的单色线,经过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打结编织,最后呈现出1000种色相。据统计,这幅丝毯作品打结数达2400万个,工艺难度极高。</p> <p><br></p><p>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自南朝时期便佛教盛行,寺院林立,于是便有了大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p><p><br></p><p>追忆历史是人的常性,而这幅作品正是现实向历史的延伸。</p> <p><br></p><p>这里将南京的佛教文化呈现在这幅丝毯画中,包含了和南京相关的诗词10首,寺院34座,地名38处,佛教术语27条。将南京的佛教文化呈现在你的面前,体现着南京作为“古都”、“佛都”的崇高地位。</p><p><br></p><p>书本之外,丝毯之上,这里有桨声灯影的秦淮旧梦;有王谢燕去的乌衣巷口;有烟浓柳密的玄武湖畔;还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俊逸诗篇。</p> <p><br></p><p>达摩一苇渡江</p><p>为幅浮雕名为“达摩不苇渡江”,讲述了中国禅宗的开端。浮雕使用了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曲阳雕刻艺术,在米黄大理石上雕刻的。曲阳石雕的技艺高超体现在于它独特的开脸特技法,先在石料上画出大概的轮廓,雕出人物鼻子,再从头到脚依次雕刻,立体感强。画面中央,立于芦苇上飘逸洒脱的老者就是中国禅宗的开山鼻祖--菩提达摩。</p><p><br></p><p>达摩是南天竺人,于公元六世纪初航海来到中国传法,与梁武帝所信奉的理念不同,于是达摩决定去北方寻找新的传法道场。梁武帝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派人骑骡追赶,达摩看到有人追来,于是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p> <p><br></p><p>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可以营造出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正午热烈的日光、傍晚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p> <p><br></p><p>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p> <p><br></p><p>这是《灵山胜会经变图》玉石彩雕壁画,用图画的方式将法会内容呈现出来。壁雕选用了珍贵的天然玉石,将寿山石、青田石、汉白玉等二十余种玉石进行搭配,通过艺术大师的手工雕琢,形象地描绘出一百多位神态造型各异的人物。人物虽多,却不杂乱,整体画面布局严谨,张驰有度,使每一个人物都有超强的立体感。</p> <p><br></p><p>从禅境大观出来,回到佛顶宫外廊顺时针行走,便来到千佛殿、万佛廊的入口。</p> <p><br></p><p>千佛殿、万佛廊由此下行,在这里要穿一次性鞋套,然后乘坐手扶电梯下到距离地面33米深的地下继续参观。</p> <p><br></p><p>法雨流芳</p><p>佛1F--佛艺层(不开放)</p><p>由此手扶电梯下行是前往地下五层的千佛殿、万佛廊。这是由地面向地下一层运行的手扶电梯。</p><p><br></p><p>游客乘坐的手扶电梯名为“法雨流芳”,其设计源于一个佛教故事。相传佛陀出世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往生到了忉利天宫。摩耶夫人为什么能升登天道呢?因为她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受这分福缘而往生忉利天宫。</p> <p><br></p><p>佛2F--佛会层(不开放)</p><p>地宫一共有地下六层,千佛宫和万佛廊均在地下五层,距离地面33米。</p><p><br></p><p>这是由地下一层向地下二层运行的手扶电梯。</p><p><br></p><p>虽然母亲在天道享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让父母亲享福,这样并未完全报答父母恩,因为天福享尽了一样会轮回六道,所以这样的报恩并不究竟。于是,佛陀就在得道后,升往忉利天宫为母亲讲说《地藏经》,此经亦称为佛教的“孝经”。佛陀为母亲讲经,是希望她能在福中启慧,能于天道中再超越三界,种下成佛的善因。</p> <p><br></p><p>佛3F--佛偈层(不开放)</p><p>这是由地下二层向地下三层运行的手扶电梯。</p><p><br></p><p>三个月的说法结束后,佛陀返回人间时,帝释天感念佛陀的一片孝心,从天宫到到人间幻化出一条云梯,众神侍左右而下,天女散花赞美相送。扶梯两边的木质护栏雕刻了许多祥云,象征了这条云梯。</p> <p><br></p><p>佛4F--佛礼层(不开放)</p><p>这是由地下三层向地下四层运行的手扶电梯。</p><p><br></p><p>扶梯两边的墙壁上,将大理石与琉璃结合,用以表现传说中花与佛法像雨点一样降落人间的情景,使人们感受乘云梯,沐法雨的奇妙体验。</p> <p><br></p><p>佛5F--佛殿层</p><p>这是由地下四层向千佛殿、万佛廊(地下五层)运行的手扶电梯。</p><p><br></p><p>两侧墙面的琉璃上,镌刻了《三十五佛忏悔文》中三十五佛的名号。《三十五忏悔文》是礼拜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的一种修行法门。此法门集礼敬诸佛,忏悔业障,功德回向于一体,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每日常修三十五佛礼忏法门,此法门忏罪力量不可思议,功德广大。对修行者世间利益和出世间利益众多,是佛法中的如意瑰宝。</p> <p><br></p><p>佛6F--佛宝层(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开放)</p><p>佛宝层是供奉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的地方,据佛顶宫的工作人员透露,国庆节期间,佛宝层会开放。</p><p><br></p><p>作者曾经三次到佛宝层观赏过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p> <p><br></p><p>千佛殿位于地下33米处,这是千佛殿的迎请长廊,也是千佛殿的入口。</p> <p><br></p><p>毗卢遮那佛</p><p>佛殿层呈现的多为密宗文化,密宗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仪轨严密,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此称为“密宗”。</p><p><br></p><p>这尊采用脱胎大漆工艺的是密宗的本尊佛--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密宗最高阶层的佛。</p> <p><br></p><p>千佛殿所有的门廊和墙壁上都雕刻着神态一模一样的小佛像,</p> <p><br></p><p>千佛殿墙壁上的小佛像。。</p> <p><br></p><p>小佛像的特写镜头,雕刻精致细腻,栩栩如生。</p> <p><br></p><p>进入千佛殿大厅经过的摆放各种法器的走廊或房间。</p> <p><br></p><p>进入千佛殿大厅经过的摆放各种法器的走廊或房间。</p> <p><br></p><p>进入千佛殿大厅经过的摆放各种法器的走廊或房间。</p> <p><br></p><p>千佛殿</p><p>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整个千佛殿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千佛殿外圈有万佛廊,万佛廊在空间上涵括了地下三层。</p> <p><br></p><p>千佛殿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来布局,以代表金刚界大日如来的舍利圣塔为中心,加之圣塔上的四波罗蜜菩萨、对称于环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门十六尊菩萨、四摄菩萨和八内外供养菩萨,立体呈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的神圣场景。</p> <p><br></p><p>菩提塔</p> <p><br></p><p>聚莲塔</p> <p><br></p><p>神变塔</p> <p><br></p><p>法轮塔</p> <p><br></p><p>天降塔</p> <p><br></p><p>和合塔</p> <p><br></p><p>胜利塔</p> <p><br></p><p>涅槃塔</p> <p><br></p><p>卍</p><p>卍是佛教相传的吉祥的标帜,是佛祖的心印,来自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藏语叫做雍仲。 卍(两个Z左旋)与卐(两个反Z右旋),是早期不同的两种写法,唐代武则天将其定为一种写法即卍,并定音为wàn,卍由此变为了汉地佛教专用写法。</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供奉的瓷瓶</p> <p><br></p><p>千佛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p> <p><br></p><p>舍利圣塔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须弥山。</p> <p><br></p><p>舍利圣塔造型基于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造型,取象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倒立须弥山形中心柱,象征了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p> <p><br></p><p>千佛殿最中央的舍利圣塔,曾经是直接供奉佛顶舍利的地方。这个千佛殿可以说是整个佛顶宫甚至是整个牛首山的精华所在,美轮美奂的程度绝对超出一般对奢华的定义。</p> <p><br></p><p>千佛殿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来布局,以代表金刚界大日如来的舍利圣塔为中心,加之圣塔上的四波罗密菩萨、对称于环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门十六尊菩萨、四摄菩萨和八内外供养菩萨,立体呈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的神圣场景。</p> <p><br></p><p>千佛殿墙壁上供奉的菩萨和佛教故事的画幅。</p> <p><br></p><p>千佛殿穹顶</p> <p><br></p><p>整个千佛殿富丽堂皇,让人振憾。</p> <p><br></p><p>万佛廊是围绕着千佛殿外面的一条内走廊,镶嵌的富丽堂皇,墙壁上悬挂着菩萨的画像和各种佛教典故。</p><p><br></p><p>图为万佛廊地面上的图案花纹。</p> <p><br></p><p>万佛廊</p><p>进入地下五层,其主题为佛陀本生与舍利文化,包括展示佛教舍利文化多媒体视频、十幅贤劫十六尊瓷板画,以及八大灵塔和相关实物展陈。</p> <p><br></p><p>六牙白象</p> <p><br></p><p>虚空藏菩萨</p> <p><br></p><p>尸毗王割肉救鸽</p> <p><br></p><p>大精进菩萨</p> <p><br></p><p>兔王舍身供养</p> <p><br></p><p>香象菩萨</p> <p><br></p><p>密檐式塔</p><p>这座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是密檐式塔,第一层很高大,以上每一层层高却特别小,各层屋檐呈密叠状。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代表性的有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p> <p><br></p><p>藏式塔</p><p>这座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是藏式塔,藏式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地区,其外形保存了印度窣堵波的原始形制,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而建。因时代、地域不同,其形状也有很大区别。塔的下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塔身;之上为须弥座承托的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即为相轮;相轮顶部有的还设有华盖。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塔、大白塔和北海白塔可作为元、明、清三个时代汉族地区藏式塔的代表作。</p> <p><br></p><p>旃檀佛</p><p>这一尊是旃檀塔佛,一尊释迦牟尼佛的立像。据藏文佛教典籍记载,旃檀像最早出现是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后,为报母恩,便上忉利天宫为天人说法三月,将功德回向给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的母亲。此时侨赏弥国优填王思念释迦牟尼佛,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释迦牟尼立像。当释迦牟尼佛从天界返回人间后,亲自为这尊旃檀像开光。后来仿照这尊佛像制作的释迦牟尼像都被称为旃檀佛像。</p> <p><br></p><p>九色鹿舍己救人</p> <p><br></p><p>除幽暗菩萨</p> <p><br></p><p>乌龟王救商人</p> <p><br></p><p>千手观音</p><p>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生肖鼠的本命佛。</p><p>千手代表遍护众生,千眼代表洞察一切。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次女妙银,小女妙善。妙金、妙银都在家侍奉父母,唯妙善从小虔诚礼佛出家当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劝她回宫,但她始终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庙宇,赶走了僧尼。那知天神怪罪下来,使妙庄王全身长了五百个大脓疮,久治不愈。后来有位医生说此病必须要亲骨肉的手眼合药才能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妙银,但二位公主皆不愿献出。帮公主在外知道后,毅然献出手眼为父亲合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体就康复了。此事不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时也感动了释迦牟尼。他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便赏赐了千手手眼妙善公主。从此,妙善公主就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p><br></p><p>观音像的材质是德化白瓷,也叫“中国白”,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这种材质经过131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瓷质组腻温润,色泽柔和,质感通透,完美的表现了观音菩萨庄严慈祥的形象。</p><p><br></p> <p><br></p><p>不空见菩萨</p> <p><br></p><p>立志求道恒迦达</p> <p><br></p><p>弥勒菩萨</p> <p><br></p><p>菩萨入海求珠</p> <p><br></p><p>楼阁式塔</p><p>万佛廊的内侧供奉了纪念佛陀一生的八大灵塔。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黄小明诌计并制作,选料上选择老金丝楠木,用榫卯工艺打造。这八座灵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八王分舍利”的佛教故事,我们统称为“八大灵塔”。</p> <p><br></p><p>灭恶趣菩萨</p> <p><br></p><p>大势至菩萨</p><p>大势至菩萨是,是生肖马的本命佛。</p><p>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与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又被称为大精进菩萨、无边光菩萨,它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能发光,能照见十方世界。在大势至菩萨头顶的宝冠上有一个定瓶,里面装有光明,但其实瓶内最初不是盛着光明,而是盛他父母的遗骨。他听见阿弥陀佛说:父母的恩最重,当儿女的欲想报答父母恩,很难报答,必须自己修行办道,把父母度脱三界,这样才能报答父母恩。于是将他父母的遗骨用瓶子盛起来,顶在自己的头上,来修行办道。大势至证了菩萨果,能运用种种神通变化,利益众生,他父母的遗骨,变成了光明,亦能够神通变化,普现佛事,利益众生。所以大势至菩萨也是教育世人要尽孝。</p><p><br></p><p>大势至菩萨的材质是锡金铜,是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青铜,含锡量一般在3~14%之间,具有较高的强度、耐蚀性和优良的铸造性能。</p> <p><br></p><p>孔雀王</p> <p><br></p><p>智幢菩萨</p> <p><br></p><p>不动明王</p><p>不动明王,是生肖鸡的本命佛。</p><p>明王在中文里是金刚的意思,也是护法神,所以它的面相非常狰狞,一眼向上在一眼向下,嘴边还有獠牙。不动明王虽然面目可憎,但内里却是因为颗守护人间的慈悲心。不动明王右眼仰视,表示能捆住天子魔;左眼俯视,表示烧毁龙魔和非天;右手持智慧之剑,表示能斩断烦恼,左手提绢索,捆绑一切恶魔。而最大的恶魔,是我执魔也,所以其内在的意义不在降伏外在恶魔,而是以智慧为武器,来降伏自己内在的“魔”。一切外在的障碍、痛苦是来自于内在障碍与执着,只要降伏了内心,则外在的一切将得到净化。</p><p><br></p><p>不动明王采用的是紫砂的工艺,江苏宜兴的紫砂制品非常多,它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轻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亘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p> <p><br></p><p>紫磨金浴盆</p> <p><br></p><p>无量光菩萨</p> <p><br></p><p>苦修六年</p> <p><br></p><p>大日如来</p><p>大日如来,是生肖羊和猴的本命佛。</p><p>分别有帮种佛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卢舍那是抱身佛报身佛还征得到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普渡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大日如来是法身佛,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兽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表示除暗这是说它的智慧特性如阳光遍照大地,无所不在;它的慈悲行为广泽众生,如阳光促使蓬勃生长;它表现的真理,永远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p><p><br></p><p>这尊大日如来采用的是熔金的工艺。</p><p><br></p> <p><br></p><p>睒予侍亲至孝</p> <p><br></p><p>文殊菩萨</p><p>六㞉菩萨,是生肖兔的本命佛。</p><p>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它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佛法金汤篇》还有这样的记载,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曾对宋明帝说:“文殊菩萨率领一万眷属,夏居五台,冬居牛首”,所以午首山是文殊菩萨的冬宫。</p><p><br></p><p>文殊菩萨的材质是古法琉璃,这种材质的工艺是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相当的复杂,水里来,火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p> <p><br></p><p>贤护菩萨</p> <p><br></p><p>光网菩萨</p> <p><br></p><p>花塔</p><p>这座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是花塔,花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所以人们一般叫它为“花塔”。花塔,又称华塔,是造型独特的佛塔,总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单层亭阁式塔身,上部为圆锥形塔冠,塔冠表面密布着各种精细的浮雕,多为莲花瓣、佛龛、佛像、菩萨和神兽等佛教题材,表现的是佛教华严宗的莲花藏世界。河北广惠寺、保定庆华寺都是典型的代表。</p> <p><br></p><p>猴王舍身救群猴</p> <p><br></p><p>印度塔</p><p>这座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是印度塔,印度佛塔亦称宝塔或浮屠,最早用来供奉年安置舍利、经券和各种法物。古印度佛塔的原型是半球形的坟墓建筑,后此建筑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由基台、覆钵、平台、柱杆和华盖五部分组成的佛塔。基台象征着大地,半圆球的覆钵表示苍天,竖立的柱杆表示世界无形的轴线,华盖是各种世界和诸神的象征,平台中的遗物是佛陀的现世显观,整个佛塔又是印度佛教一种宇宙观的象征。代表性的塔有鹿野苑佛塔、桑奇大塔。</p> <p><br></p><p>二头鸟</p> <p><br></p><p>月光菩萨</p> <p><br></p><p>无尽意菩萨</p> <p><br></p><p>真假信徒</p> <p><br></p><p>亭阁式塔</p> <p><br></p><p>月光王施头</p> <p><br></p><p>文殊菩萨</p> <p><br></p><p>金刚藏菩萨</p> <p><br></p><p>金刚宝座塔</p> <p><br></p><p>鹿夫妇</p> <p><br></p><p>萨捶那舍身饲虎</p> <p><br></p><p>心经</p><p>一般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p>《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经文。本经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加以浓缩后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因此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也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p><p><br></p><p>刘洪友</p><p>刘洪友是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教育家。佛顶宫的这部《心经》是由其篆刻的。</p><p><br></p> <p><br></p><p>阿育王塔</p><p>这里展出的是一尊复制的七宝阿育王塔,原物供奉在南京大报恩寺。根据考古队专家描述,此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共有五重相轮,顶部为在颗球形宝珠,四片山花焦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的四角,上面浮雕着各种佛传故事。塔座的四面有四幅大型的画,叫做本生故事,分别是“舍身饲虎”、“割肉救鸽”、“月光王施头”、“须大拿王变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p> <p><br></p><p>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有一处近百字錾刻的发愿文,记载了宝塔的由来。七宝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做朱诚信,在北宋时期大中祥符四年建造。牛首山供奉的佛顶骨舍利就是在2010年从这样一尊塔中盛世重光。</p><p><br></p><p>此塔之所以称“七宝”,是因为塔用了佛教七宝镶嵌制作而成。“阿育王”是古印度时期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据记载,币为了供奉舍利,弘扬佛法,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统称为“阿育王塔”。</p> <p><br></p><p>舍利藏宫</p><p>舍利藏宫位于地下44米处。藏宫的中心区域属于宗教场所,称为藏宫大殿,佛顶骨舍利将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舍利藏宫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庄重、神秘的氛围。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布局,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六种行为,分别为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p> <p><br></p><p>莲花空座</p><p>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p> <p><br></p><p>佛顶摩崖·文殊圣山</p><p>“佛顶摩崖·文殊圣山”因整个摩崖位于佛顶宫大穹顶袈裟护持之下而得此名,全体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依照北方石窟之形态,取天然巨石雕凿十三座大小石窟,下层以各种浅深浮雕和经文石刻为主,上下两层合为一只巨型佛手,庄严殊胜。</p> <p><br></p><p>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p><p><br></p><p><br></p> <p><br></p><p>大小穹顶。</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石碑</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镜”版的佛顶宫全景。</p> <p class="ql-block">作者:汪滔</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苹果8手机</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南京牛首山</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年09月27日09:30---14: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