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播读:陈小燕</p> <p class="ql-block"> 神秘的塔城“红楼”</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红楼,是塔城的标志性建筑。“不到红楼不算到塔城”,就像“不到喀什不算到南疆”,“不到伊犁不算到北疆”一样。</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这次来红楼,感觉红楼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那些诉说历史的老树,没有了,原先的“配楼”和一些辅助设施,没有了,红楼显得有点身单影只。好在红楼还是老样子,绿顶红墙,上踏步、进走廊,然后推门进屋。</p><p class="ql-block">红楼已经改造成了博物馆,陈列着一些文物,展示着塔城自古以来的演变历程。</p><p class="ql-block">走进红楼博物馆,感觉和南疆各县的博物馆截然不同,南疆的博物馆,给人的感觉是黄色的,塔克拉玛干那样的沙漠黄,是一种暖色调。那些百年文书,千年干尸,好像诉说着一种遥远的人间烟火。而红楼博物馆不然,红楼博物馆给人的感觉是绿色的,辽阔的、亲近的,似乎马儿、羊群、毡房就在身边,似乎随时可以走进毡房,喝一碗奶茶,听一曲长调。</p><p class="ql-block">仔细一想,南疆属于农耕文明,塔城属于草原文明,两者的环境不同,展品各异,“色彩”截然,当然感觉也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红楼博物馆里,有一个专厅,展示着一位哈萨克前辈的英雄故事,他叫巴什拜,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知名全国的风云人物。当时,新疆有两位感动中国的老人,一个是南疆的库尔班.吐鲁木,他要骑着毛驴去北京感谢毛主席,一个是北疆的哈萨克老人巴什拜,他在二战期间给苏联红军捐赠了700匹战马,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捐赠了一架战机。</p><p class="ql-block">当年全国以私人名义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常香玉,另一个就是我们塔城的巴什拜前辈,这位哈萨克牧民爷爷的事迹,足以使我们塔城人骄傲好几辈子。</p><p class="ql-block">相对南疆那些县的博物馆,感觉塔城的红楼博物馆,离我更近一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城的现代英雄人物巴什拜前辈)</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塔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不论是从河西走廊来的商贾,还是从蒙古高原下来的驼客,都要在这里停留补给交流,特别是1851年,中俄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之后,俄国单方面实施贸易惠己政策,到塔城经营生意的商人随之增多。</p><p class="ql-block">据《新疆塔城民间故事》一书介绍,大约在1910年,有一位俄国籍的塔塔尔族商人,来到塔城筹办商务,看中了一位乌孜别克人的院落,欲买下开办商号,不料双方买卖不成情谊亦不在,塔塔尔商人便赌气盖起了一座塔城最好的房子。</p><p class="ql-block">新房子修得考究气派,内部走廊开阔,大小房间左右分布,一律轻杨木天花板,红松木地板,外部门框窗棂,皆有精美图案装饰,屋顶附着绿色铁皮,临街的墙面全部涂成了红色,故而有了“红楼”之称。</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这位俄籍商人很会经营,成为当时塔城进出口贸易的明星人物。</p><p class="ql-block">然而树大招风,1933年,被新疆督办盛世才定罪判刑,红楼被没收改作医院。三区革命时,红楼物归原主,商人的儿子接管红楼后不久,又捐给了政府,仍作医院。</p><p class="ql-block">1955年,红楼被改作塔城地区行政专署办公室。1975年后,兵团和地方合并,红楼被改作招待所,不久又改为塔城行署部分处(局)的办公室,当年我调动工作,就是在这里办理的手续。</p><p class="ql-block"> 1985年,红楼划给《塔城报》报社使用。2006年初,对红楼扩建和修缮后,成为塔城红楼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9年7月,红楼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塔城红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红楼是招待所的时候,我在里面住过几次。</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冬天,雪很大,天很冷,我从166团到塔城办事,当天回不去,便在红楼招待所住下。</p><p class="ql-block">屋里四张铁皮弹簧床,靠墙依次摆开,床上铺着厚厚的帆布草褥子,被子又厚又大,只是味道有点冲。</p><p class="ql-block">两位蒙古兄弟和衣斜坐在床边,我向他们点头微笑算是打了招呼,便在一张空床上坐下。屋里非常冷。一位兄弟用蒙语对着我说了一句什么,见我没听懂便改为汉语,“噢兄弟!这个样子嘛,我们看不到明天早上的太阳,就冻成肉干了。”我笑了一下。</p><p class="ql-block">他俩说完就出去了。不一会儿,一个抱着麦草,一个扛着一节枯树干进来,皮靴子像砸到木地板上,“嘎!嘎!嘎!”很响。他俩麦草和枯树干扔到壁炉前面,我赶紧过去帮忙,他们把我推开了,说两个人生火就够了。</p><p class="ql-block">壁炉很高大,从地板通进天花板,呈半圆形向外凸起,黑灰色,与暗灰色的墙壁浑然一体。他俩先把一米多长的枯树干,艰难地塞进壁炉,然后添进麦草点着,麦草上粘着雪烧不着,满屋子都是烟,他俩一边揉着眼睛,一边说笑,我用皮大衣蒙上头,不一会儿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半夜,屋里突然失火了,惊醒后才发现是作梦。壁炉里的火焰正旺,壁炉中间被烧红了。我掀开盖在被子上的皮大衣,掀开被子还是热,再看看旁边的二位,被子皮大衣都在地上,露着滚圆的肚子扯着大呼呢。</p><p class="ql-block">天沒亮,又被冻醒了,来到壁炉口看看,里面一堆灰烬。壁炉这玩意,不能明火爆燃,要细火慢延。</p><p class="ql-block">这一夜,我领教了壁炉的“厉害”。</p><p class="ql-block">据说,红房子里的壁炉,是在报社使用期间,被拆除换成暖气,然而,没有壁炉的俄式房间里,不仅是失去了温暖感,还像是丢了半截魂。不知那帮文人而今该如何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红楼”,从远处看就是一栋平房,怎么看,都不是“楼”,(只不过有一层半落地的地下室),可大家就叫它“红楼”。而“苏联领事馆”是真正的四层“红楼”,可是大家就是不叫它“红楼”,为什么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猜想可能有以下因素。</p><p class="ql-block">“红楼”是塔塔尔商人盖起来做生意的,面向大众,谁都可以像逛商场一样,进去转转,买不买东西另当别论,它贴近百姓生活接地气,为广大民群众所熟知。</p><p class="ql-block">而“领事馆”不然,“领事馆”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和人民群众没有多大关系,它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机关”,即便是后来作了“地委办公楼”,那也不是阿狗阿猫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它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关系。</p><p class="ql-block">另外,“楼”,是当年人们心目中最好的房子,因为那时候对共产主义生活的定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所以,人们把“楼”这个贵冠,戴给这位塔塔尔商人的红房子,管你是不是“楼”,我们认为你是“楼”,那你就得是“楼”。</p><p class="ql-block">因此,“红楼”的年龄和规模,虽然都小于“领事馆”真正的红楼,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远远高于领事馆真正的红楼,名气也大大盖过领事馆红楼。</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红楼是塔城的历史记忆,红楼是塔城凝固的文化符号,红楼是铭刻在骨子里的故乡,不论走到哪里,红楼都是永随的梦,永远温暖着游子们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红楼合影</p> <p class="ql-block">红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楼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象征中国文化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代马车</p> <p class="ql-block">红楼的外围建筑</p> <p class="ql-block">红楼的一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