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亭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疆鄯善县赤亭道上的海市蜃楼风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赴西域戍边,他的行程路线是从阳关进入西域,穿越伊州(今哈密)嗄顺戈壁(古代叫碛)到西州(今吐鲁番),而后西南行,进入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管辖区,最终目的地是安西都护府(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他应该是当年秋季从敦煌附近的阳关长进入西域,长途跋涉一路穿越嘎顺戈壁到达伊州(今新疆哈密),然后沿赤亭道前往西州(今吐鲁番市)再折向西南经焉耆往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安西都护府。虽然进入西州地界时天气已进入寒冬时节了,但是当他第一次见到火焰山时,却被这里奇特的气候环境震惊了。</p><p class="ql-block"> 岑参从伊州到西州连续数天骑马穿越几百公里的戈壁荒漠无人区,艰辛、枯燥、困苦的情状难以言表。当他从伊州进入西州地界后见到绿洲人烟后,写的第一首诗叫《经火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u>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u></i>。</p><p class="ql-block">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p><p class="ql-block">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p><p class="ql-block">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p><p class="ql-block">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敦煌到伊州,再从伊州到西州,一路上都是戈壁荒漠无人区,古代把这种戈壁荒漠地貌称为碛。唐代伊州与西州相距400多公里基本都是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漠地带,在进入西州东部地界后,沿火焰山脉的几处断裂带,出现了一些断断续续的绿州,西州下辖的蒲昌县、柳中县就在这块绿州上。</span> 唐代时“蒲昌城”即位于现鄯善县东巴扎乡、辟展乡一带,“火山”即今天的火焰山。</p><p class="ql-block"> 从“火山今始见”这句诗分析,说明火焰山的大名岑参早已耳闻,这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该是他第一次来到蒲昌县(今新疆鄯善县),他</span>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火焰山。</p><p class="ql-block"> 从“突兀蒲昌东”诗句分析,岑参第一次看见的火焰山应该是位于现今鄯善县七克台乡老南湖村赤亭遗址的火焰山红色断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赤亭是唐代丝绸之路中段赤亭道上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屯田点,设有赤亭守捉,常年驻扎屯田守卫军队,附近还有一处叫泽田大寺的寺庙。赤亭古城附近有湖泊沼泽,有肥沃土地可开荒种地,后山坡至今还保存有大片唐代墓葬群,都进一步证明唐代时这里曾经长期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聚住生活,这里就是赤亭守捉、赤亭驿站所在地。唐代在西域的一般军事建制分为道、军、守捉、城、镇、烽、戍几个类别。凡属于各军、守捉、城、镇的士兵,每年换防,士兵有战事就打仗,无战事就守戍边防屯田,每屯有土地50顷,还专门设有支度营田使管理屯田。守捉建制只有唐代使用过,员额大小不一,在300到7000人之间。这说明赤亭古城唐代时至少有超过300人驻守屯田,这里是从敦煌穿越2000公里戈壁荒漠的绸之路大海道沿途最大的一处驿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赤亭古城建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隆起的山坡上,北坡下是一片沼泽洼地,南坡下行是南湖大戈壁,与哈密的哈顺戈壁相通,内地走丝绸之路中线的商旅使节,穿越茫茫戈壁无人区后第一处打尖落脚点就是赤亭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赤亭古城建在一条东西隆起的火焰山山脉的东部起始点处,地势虽然不是很高,但其东北下方是一片沼泽湖泊,东南是一路走低的缓坡,从东向西仰望,赤亭古城在平缓空阔的高坡上横空突起,山色赤红,与周边灰色的戈壁形成鲜明对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座红岩峭壁耸然而立形成一座醒目的巨石山峰,从具体位置分析看,老南湖村在东巴扎乡、辟展东面,这里从东向西第一眼能看见的火焰山红色山体,就是南湖沼泽西畔高耸的红色巨石山崖,且山上有古城遗址,红色厚重的城墙与山崖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赤亭古城是横亘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脉东段支脉的起始地,从赤亭古城出发,顺着这一段火焰山脉向西行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戈壁,北边是火焰山脉,南边是库木塔格沙漠,戈壁西行50公里,一直延伸到鄯善县城附近的东巴扎乡、辟展镇,在树柏沟村、兰干村形成一处火焰山断列带,潜流戈壁地下的天山雪水从火焰山断列带溢出地表,在县城附近形成了一片丰绕的绿洲,唐代西州蒲昌县就建在这片绿洲上。</p><p class="ql-block"> 岑参最初是沿着敦煌—哈密南部的丝绸之路著名古道大海道进入新疆的,这条路线途经南湖大戈壁,连续十天半月行走在没有人烟灰茫茫的戈壁上,突遇沼泽湖泊、红色陡岩峭壁,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所以岑参有“突兀”的感觉,印象深刻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焰山是横亘吐鲁番盆地中部的一条东西方向山脉,岑参写了多首描写焰山的诗,称火焰山为“火山”“赤坂”“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岑参这是第一次实地切身体验到了火焰山下独特的气候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新疆本土有一句谚语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真实而形象地描述了新疆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的气候特点,以热著称的火焰山昼夜温差更大,如果冬季正午阳光照射下,行走在火焰山下的戈壁滩上,的确会“人马尽流汗”的,岑参写得一点也不假,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这种诗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然唐代边塞诗创作风起云涌,很多著名诗人都创作有边塞诗,但大多数诗人并没有实地到过西域,创作多是凭想象虚指。但是岑参是少有的两次实地到过西域,有5年西域戍边生活经历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中写到的西域风物大多是实指,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后人研究西域自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