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1104</b></p><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出发,由东而西奔莎车而去。和田周边一马平川,这些日子触目皆是的沙丘和胡杨已销声匿迹,道路旁原野上,一排排列队整齐的都是白杨,还有大块的农田,冬小麦已经冒出了纤纤绿芽,就像绿色巨毯。</p> <p class="ql-block"> 和田以西是墨玉县,放眼渐有荒凉之相,再到皮县沙漠又现,莽莽荒原,几无生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不远就到了叶城。叶尔羌河汩汩流过,枯水期的西北河流,大多是细若游丝、命悬一线的可怜样,但叶尔羌河的水面依然宽阔,两岸河床更是宽逾数百米,可见其丰水期的浩荡气势。几年前,我自驾到过叶城,我原本以为这里严重干旱,可当时酒店免费提供自主洗车,人们都毫无顾忌地哗哗用水,我才知道是昆仑的雪山为这儿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源自昆仑的叶尔羌河如母亲般滋养着大地,沙漠绿洲叶城自古就是南疆的米粮仓。</p> <p class="ql-block"> 出叶城,经泽普,很快到了莎车。这会儿大地又逐渐生动起来,除了农田还有果园,大叶的是胡桃树,细叶的是巴达木。前些年自驾经过莎车,但只是一驰而过。这次旧地重游,要住上一晚,可以从容地逛逛。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中央政府把玉门关以西之地的龟兹、焉耆、莎车等大小部落或城邦,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这些“国”大多地处如今的南疆一带,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的“王会解”中即有“莎车”之名。西汉时王都在莎车城,人口达16300余人。张骞受命“凿空”西域,西域都护府设置后,莎车国便隶属于中央王朝管辖。东汉始,汉朝无力经营西域,此时莎车国成为西域强国,是唯一能与匈奴对抗的西域城邦。岁月悠悠,古莎车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莎车城中留下的数处历史文化遗,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莎车城时正好是中午,于是先去一饱口腹之欲。这是紧靠阿勒屯路的一条美食街,沿街一溜排新疆餐馆:均衡牛羊肉店、古老烤肉店、姑娘烤肉店、金官肥羊烤肉店、陈旧馕坑烤包子店、微粒颗鸽子汤馆……店铺开放,美食琳琅满目,色香诱人;烤包子现场操作,厨师手起包飞,馕坑中串肉冒油、肉包鼓胀,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唐源等地头熟,选定古老烤肉店打尖,乍看门面狭小简陋,进入内室却是别有洞天。楼上楼下,包间雅座,既可大厅堂吃,也可包厢聚宴。过了和田,南疆行团队中已有多人返程,现在除了唐源等司导外,只剩六人。选定一个中等包间入座,吃着西瓜时慢慢点餐。锁平是个中老手,不消片刻,烤羊排、炸牛柳、煮羊蝎、炖鸽汤、缸子肉,烤包子、小馄饨、手抓饭,如同变戏法一般堆满了餐桌。</p> <p class="ql-block"> 以前多次听说新疆缸子肉如何如何,这回总算如愿以偿。一只彩釉搪瓷杯即为“缸子”,“缸”中肉汤里有一块羊肉,在红红绿绿的配料中半浮半沉。这道菜看似简单,却极见功夫。一方面是选料考究,通常选用上好的羊排或羊腿肉,要求肥瘦相间,以保证肉质的鲜嫩和汤汁的浓郁。此外配料也不含糊,必须是新鲜恰玛古、洋葱(皮芽子)、鹰嘴豆、枸杞和胡萝卜等,以增强口感的清新和层次丰富。另一方面烹饪过程也有严格流程,羊肉切块,冷水浸出血水,然后冷水下锅小火焯水,去除血沫和杂质。这时搪瓷缸子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请君入瓮”的时刻到了,羊肉和菜蔬入“缸”,加入少许盐巴调味,小火慢慢炖煮,2小时后缸盖一揭,香气四溢:羊肉酥烂,入口即化,羊汤浓郁,如饮琼浆。</p> <p class="ql-block"> 在莎车还有一道美食不可不吃,那就是“莎车鸽子”。当地有谚:“一鸽胜九鸡,无鸽不成席”。莎车鸽子又名莎车土鸽、叶尔羌鸽,是由叶尔羌河流域的野鸽经自然繁育和人工驯化选育而成,肉质细嫩,且含硒等微量元素,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滋补养身。莎车鸽子不仅材质上乘,而且烹饪讲究,有烤鸽子、炖鸽子、卤鸽子等多种吃法。店主得意地向我们介绍了莎车烤鸽的特别之处:选用乳鸽块在鸡蛋、淀粉配制好的秘制调料里浸泡入味,然后上烤架;精选杏树、桑树木炭,使其独特香气熏入鸽肉;精心烤好的鸽子皮脆酥冒油,肉质鲜香酥嫩。至于炖鸽子嘛,也就是鸽子汤,整只鸽子加当地特有香料文火炖煮,肉酥汤鲜。锁平立马要了烤鸽炖鸽各一份,我等吃了大呼过瘾。莎车烹鸽手艺精,吃鸽之风盛,难怪有人如此感慨:没有一只鸽子能飞出莎车!</p> <p class="ql-block"> 一通饕餮之后,时间尚早,我们未入酒店就先去了叶尔羌汗国王陵。陵墓地处莎车老城和新城之间,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有五位汗王和他们子孙的的墓地,除此外还建有木卡姆学者、诗人阿曼尼莎汗的纪念馆。埋葬汗王和他们的宗教信徒的墓地,由砖墙和木栅栏围起来,筑有琉璃砖装饰的大门,大门内是全用砖砌成的一排排坟墓,墙和坟墓外面,是用各种纹样图案的石膏花和有各种铭文的花砖装饰。王陵在建筑布局和图案装饰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情。参观汗王陵时,我们请了一位导游,她告诉我们,与汉王朝陵寝不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王陵墓葬极其简朴,不筑高陵,不用棺椁。穆斯林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死后入土,也应空身无物地面对安拉。他们的葬礼简单朴素,不搞繁文缛节,不讲究任何排场。无论是尊贵的国王还是贫贱的草民,一律都是白布裹体,面朝西方,入葬土穴,几乎没有什么随殓物品。我们现场看到的陵墓都是一个个小土冢,即使是王陵也就是土冢较大而已。阿曼尼汗纪念馆是陵墓中最显眼的建筑,建于1992年,馆展主人公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这位天才女子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就如同“木卡姆”这个维吾尔族的文化瑰宝一样,阿曼尼汗也被永远载入了维吾尔人的史册中。在纪念馆的四面墙基上,用大理石镌刻中维吾尔族的代表乐器和经典歌曲,导游为我们演唱了几首,曲调回环动听,维吾尔族风情浓郁。</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岁月磨洗中,汉唐之时的古莎车国已经荡然无存,现存的叶尔羌汗国王陵是明朝时期的遗物。当时的汗国由蒙古王察合台后裔所创立,从1514年建国到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攻灭,历时166年。国祚持续期间,经济文化得到稳定发展,蒙古后裔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和谐相聚,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这时伊斯兰教已在西域盛行,作为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之地,叶尔羌也就成了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叶尔羌汗国王陵一路之隔的</span>叶尔羌王宫,就是大量当地文化传承技艺与文物保存地,现在已辟为非遗展览馆。遗憾的是今天星期一不开馆,我们只能在门前拍个照,算是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听说附近还有一座莎车王府,我立即来了兴致,到酒店甫卸行李即奔莎车王府而去。行车约20多分钟,来到了县城东北角,莎车王府就在这城乡结合地。不过我们到达王府跟前,觉得就是一座新修的仿古建筑,或者是在原址上基于当时的格局所重建,已经感受不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风云。王府后面还有一道古城墙的残垣颓壁,夕阳残照中,似乎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莎车王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24年(1759年),当时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即设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统领地方军政事务。莎车王府作为当地王族的居所和管理事务的衙门,见证了莎车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当晚团长大人发布“遇见喀什”一号通令:马有鱼馕坑肉鱼肉美酒的干活,为新入盟的老张接风。于是乎,大盘鱼、伊力王……酒足饭饱已是晚上11点半。</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