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读《都江堰》,问道青城山</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天地苍苍。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再次走进余秋雨的文化游记《都江堰》,体味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作者就将长城与都江堰做比较,写出都江堰的价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长城当然非常伟大,让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也就深厚得多。而还是它后辈的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所以作者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防御外敌的军事工程,统治者为自身利益,巩固统治,而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却早已废弛。</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解决百姓的农田灌溉和民众饮水的生活问题,现在已然发挥着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12日,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纪念大会上,记者专访国际灌排水委员会终生名誉主席高占义,记者问:都江堰作为文化遗产,功能性存在还能持续多久?高占义说:“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将永生。”都江堰水利工程迄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 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 </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p><p class="ql-block"> 着力写都江堰的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本想去青城山玩,忽然,天地间开始异常,虽未临近,就被一种还不太响却有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止,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俯。</p><p class="ql-block"> 但作者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那水与别处不同,水股股叠叠精神焕发,合在一起飞奔着,喧嚣着生命的力量,到江心分水堤,唰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而出,在坚坝间撞击中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了一个调整,这出尽风头的水突然越发壮丽驯顺。将强悍的生命付于规整,付于期盼。水由喧嚣,咆哮,强悍,凶蛮变得规整。写水,实际是写人。为人所用,李冰化害为利,为民造福。</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p><p class="ql-block"> 作者笔锋自然而然写到都江堰修建者李冰以及他的精魂——李冰为民消灾的责任意识,自信与执着,和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p><p class="ql-block"> 李冰虽是郡守,手握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文中写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余秋雨用一位现代作家见此塑像的怦然心动,发出叩问“活着或死去,应站在哪里?”引出一个哲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里把李冰与一批批学者为无所专攻的官僚对比,与现在的官场诸公相比,人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李冰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朴素思维;</p><p class="ql-block">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因为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考虑人类生存这个重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李冰的精魂被他的儿子及后世所传承,都江堰流淌着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他的儿子就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由人及道,展现中华文化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作者写横江索桥,写到青城山。</p><p class="ql-block"> 原文“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能感觉到它的砭肤冷气。估计是从雪上赶来的吧。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得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结。</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p><p class="ql-block">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这便是道。</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p><p class="ql-block"> 拜水和问道两件事当一件事,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p><p class="ql-block"> 拜水和问道,最朴素的两件事却最生动最形象。</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水的力量,是道的奥秘,是自然和人类的和谐。这种水的力量处处透着哲学的道理。供世人长久地探索。亦柔亦刚,胸怀万物,这是都江堰历来的存在形式与行事准则,那是李冰清澈朴素的坚持:“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牢记使命、刻苦钻研、大智若愚,谁也没想到他看似愚笨的执念,已经进入了人类学、社会学的思考。自从李冰成为蜀地郡守后,他对于蜀地的浚里、滋润、消灾,使成都平原成为了一个富庶的根据地,也使都江堰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直到今日还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机。这是一次政治与生态的完美结合,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再读《都江堰》时,我仿佛看见,急流浩荡中,郡守李冰手握长鍤,以使命为学,朝朝暮暮,流泻出邈远的庇护与滋养。</p><p class="ql-block">青城山下,都江堰旁,深受法家思想洗礼的李冰父子,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几千年后一位作家竟在都江堰的水中悟出了道家的真谛。可我在想,也许李冰父子早已无师自通了道家思想,才成就今天的都江堰。</p><p class="ql-block">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正是应了庄子那句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作者立足人类文明的新高度,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提出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见解。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看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和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和哲理意蕴。使我们在品读中,更深刻地感悟和思索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对文中李冰的精魂、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感知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态度和对崇敬膜拜这种精神的欣慰。</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一个“道”,破了天机。</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