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卫匡国纪念园(/张寒)

尘海舟子

<p class="ql-block">在前往纪念园的91路公交车上,我还是有些忐忑。</p><p class="ql-block">记得在网上读过徐家宁的文章,他说自己曾在杭州骑了50分钟自行车前往纪念园,结果大门紧锁,悻悻而归。我会不会也吃闭门羹呢?我又安慰自己,即使这次大门也锁着,我还是要在外面好好张望一番,拍几张照片,也算了却一下多年来想探访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在古墩路西溪路口站下车,按步行导航提示,前行约200米,便看见了左前方的纪念园。是网上照片里的那两根白色罗马柱,黑色铁栅栏门,三角形门楼。</p><p class="ql-block">我快步向前,过了十字路口的人行横道,再左拐走过马路,就到了纪念园前。抬头一看,发现门上横梁额文里少了“传教士”三个字。记得网上图片里是“卫匡国传教士纪念园”,导航里的地址也是这个。怎么眼前看到的变了?我微微感到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也许在这座闻名于世的大都市里,这几个字眼比较刺眼吧。</p><p class="ql-block">但我想,有了这三个字,一个初到这个城市、看到这大门额文的人,应该会明白这是什么地方;即使不了解卫匡国,如果他有兴趣,肯定会驻足一探究竟。没了这三个字,不了解卫匡国的人,也许会一瞥而过;即使他听过这个名字,也许会心生疑惑。</p><p class="ql-block">原来的额文,应该是多年流传下来的。它展示了一种历史面目,也显明了一座城市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而隐去了,反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拘谨和不自信。</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左边的马路正在整修,相较于门前宽阔的马路和周边高大的建筑物,眼前的纪念园显得有些逼仄。它似乎被挤压在一个角落里,孤单地沉默着,无声地瑟缩着,显得有些势单力薄,随时有被周边的一切吞噬或抹去的危险。</p><p class="ql-block">挂着“西溪路549”白字蓝底门牌的黑铁栅栏门紧闭着。我内心的激动中,夹杂着一丝失落。看来,我也真的难逃吃闭门羹的命运。走到两扇门的合缝处,我仔细一看,竟然发现里面的铁锁在右门的耳上挂着,并没有锁上左边的门。</p><p class="ql-block">我一阵窃喜,轻轻推开左门进去,又把它合上如初。扫了一眼两间瓦房做的门房,里面似乎没人。我轻步往前走。整个纪念园里静静的,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更好,让我好好看一看。即使门房里有人,也不要惊动他,万一他赶我出去,岂不是空欢喜一场。</p> <p class="ql-block">门房后面,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和“卫匡国墓”的介绍石碑。</p><p class="ql-block">介绍碑文里,提到这位明清之际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在杭州建了天主教堂。在我看来,这样的碑文过于简单。据我了解,卫匡国曾用拉丁文撰写了四部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著作——《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他是欧洲早期汉学研究奠基人之一,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还是发起中国学生赴欧洲留学第一人。</p><p class="ql-block">石碑后面是一道高大的照壁,石砌的底座,壁面用菱形的石块砌成,已成暗红色,上面不见有什么图案或文字。照壁右边往前的通道上,停着一辆黑色轿车。</p><p class="ql-block">正对着照壁的,是一座三间石牌楼,顶上石板刻有“天主圣教修士之墓”。牌楼前左边,是殷铎泽的雕像,这位小卫匡国11岁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底座介绍他是儒家经典最早翻译者之一,近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牌楼前右边棕榈树下,是卫匡国的雕像,底座还介绍了他是欧洲早期著名神学家。踏上台阶,过了石牌楼,转身抬头,只见牌楼顶上石板背面刻有“我信肉身之复活”。石柱石板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字迹和花纹稍显模糊,有些地方甚至蒙了一层青苔。</p><p class="ql-block">我正感慨着光阴的无情流逝,一位瘦矮的老人从门房走了出来。他看见我,随后一摇一晃地走到“卫匡国墓”介绍石碑旁,朝我喊着什么。我听不懂他的话,只好对他喊着说,我来这里看一看。他远远地看了看我,又絮叨着走了回去。我有点心虚,有一种偷偷摸摸闯进人家后院的感觉,心想,还是赶紧看一圈走人,免得他来赶我出去。</p> <p class="ql-block">再往不到50米,就是这座纪念园里最重要的建筑——殷铎泽神父于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在此修建的地下墓室。他曾于修建墓室两年后,集中了当时葬在杭州的天主教士遗骸,并做了集体迁葬。这座墓室石砌而成,地面上的部分高约3米,大致呈正方体,有石拱顶。墓室正门上方,紧靠拱顶竖有一块石碑,上书“天主圣教公坟”,顶端有一十字架。墓室的浅蓝色铁皮门上,挂着一把锁。门两边的石墙上,各有一个直径大约一尺的圆窗,里面嵌有八瓣菊花状的石质窗格。</p><p class="ql-block">墓室门前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块石碑,高二尺多,宽约一尺。右边的石碑上刻着“天学耶稣会泰西修士受铎德品级诸公之墓”,其下和左边石碑刻着所藏遗骸的主人名讳、圣名、国别、来中国的年代、去世日期及年纪。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漫漶不清。我蹲下来仔细辨认,他们分别是罗怀中(儒望)、金四表(尼阁)、黎攻玉(宁石)、徐左恒(日升)、郭仰凤(居静)、伏定源(若望)、阳演西(玛诺)、卫济泰(匡国)、洪复斋(度贞)等9人,其中个别人的去世日期和年纪是空白。其他中间最早来中国的是在明万历年间,最晚去世的是在清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据徐明德《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墓地考》记载,这座墓室“系石窟,正方形,深广各可二丈,高出地面亦寻丈。”通往地下的石阶有六级,内部分三室,两耳室较小,摆放着盛有遗骸的瓦瓮,中室较大,置柩。我想,打开面前这道门,沿着台阶走下去,就会看到那些装有修士们遗骸的坛子……如果这道门真的开着,我有勇气走下去吗?</p><p class="ql-block">站在墓室前,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这些大约400年前的欧洲传教士,不远万里,远渡重洋,离开自己祖国和亲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这其中会有多少困难呀。语言不通,生活不惯,水土不服,有时还要遭受歧视、误解、迫害,甚至有丢掉性命的危险。然而他们却在欧洲和这个东方古国之间奔波着,在这块大地上生活着。他们不仅传播自己的信仰,还担负着中欧文化交流的重任,最后长眠在这片土地上,这需要何等的牺牲精神和勇气啊。</p> <p class="ql-block">转过墓室,左前方即整个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座两层的房子,开着的门上方有一个黄色十字架。我走进一看,这房子底层竟然是一个小教堂,里面还亮着灯。教堂小巧而整洁,但里面没有一般教堂常摆的长椅,左右两边靠墙只有几把凳子。正面墙上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下方的桌上放有三束花,前面有一方浅褐色木质小祭台。祭台两边靠墙角处各有一个三开门的陈列柜,左边的陈列柜里放着一些书籍,挨放着一架电子琴。</p><p class="ql-block">教堂里顶上和周围的灯都亮着,我想,是不是这里先前有神父做过弥撒,或者有信徒来做过祈祷,或者有什么人来参观过?诸圣节(11月1日)和追思亡者(11月2日)的日子刚过,而且11月是天主教会的炼灵月,最近这里经常会有人来祈祷吧?</p><p class="ql-block">轻步走出教堂,踮脚在门前花草间的空隙里,正给这座小教堂拍照,先前那个老人的喊声又响了起来。我扭头一看,他一摇一晃地走了过来,嘴里咕哝着什么,我还是听不懂。我以为他嫌我踩坏了花草,忙解释说,我只是拍一张照片,刚才站在花草空隙间,没有踩到花草。不知他有没有听懂,他依旧说着什么,看起来很生气。</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有些理亏,也有些惊慌和不安。未经他允许,我私自偷偷溜进了纪念园。先前他应该已警告过我,我却四处拍照,还进了教堂,惹得他很不高兴。我又隐隐有些不快,甚至有一点委屈。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只是进来想看看,表达一下我对几百年前这些传教士的追念和敬意,拍几张照片,他何必这般恼怒,这样不耐烦呢。</p><p class="ql-block">顺着左边花草丛中的小路往出走,我一边回头看。只见他走进小教堂,关掉了里面的灯,又出来关上门,还在咕哝着什么。我想,门不是我推开的,灯不是我打开的。应该是在里面做祈祷或参观的人,离开时没有关灯关门,或者说是他这个守园人先前失职了。</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门卫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至关重要,他是这个地方的脸面和代表,他对外来者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一个单位的印象和看法。尤其是一些与信仰有关的场所,门卫的选择应慎之又慎。宗教大都提倡博爱、平等、尊重、包容等等,一个温柔、谦逊、耐心、热情的门卫,会让来访者舒心、喜乐;而一个粗暴、傲慢、急躁、冷漠的门卫,则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让人难受、反感,质疑你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拐到墓室和牌楼之间的通道上时,那个老人正从我身边一摇一晃地走过,嘴里还低声嘟哝着。我没有吭声,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他看上去有七十岁左右,有点罗圈腿的模样,脚腕处明显折得厉害,以致两只脚向内翘着走路,似乎一不小心就要栽倒。</p><p class="ql-block">哦,原来这个守园的老人是一位残疾人!</p><p class="ql-block">看着他一摇一晃前行的样子,我为自己先前对他的暗暗抱怨和不满感到惭愧。他是不是信徒?他是教会派来守墓园的,还是文保部门招来的?他是何时开始在这里做门卫?待遇又如何?他有没有成家,有没有妻子儿女?他的残疾是先天的,还是后天遭遇什么不幸造成的?他一个人守着这个墓园,会不会感到寂寞?他一日三餐如何解决?</p><p class="ql-block">老人走进门房时,我已走过石牌楼,来到了那辆轿车旁。是谁选了这么一个安静、有空处的地方停车,真的不错。车子可能已停了一两天,车身有一层细薄的灰尘。透过前挡风玻璃,可以看到仪表盘上放着一本厚厚的黑色封面的圣经。圣经看样子是新的,但封面皱了起来,也许是太阳透过玻璃照晒的缘故。这会不会是教区哪一位神父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卫匡国墓”介绍石碑前,我看到旁边棕榈树身缠着的铁丝上,挂着一个粉红色的鸟笼,一只黄鸟在里面蹦跳着。先前走过这里时,我竟然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门卫老人自己养的鸟,还是别人挂在这里的?</p><p class="ql-block">走到大门边,我向右扫了一眼门房,却没看见老人。他可能在里间忙着什么吧。我又环视了一下整个纪念园。不大的园子里,草木高低葱茏,石阶上处处可见绿苔,在秋日下午的阳光中,透出一丝寒意。相比于外面的喧嚣,这里弥漫着一丝沉寂和静穆,甚至有些冷清。这似乎是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我转念又想,这不正是墓园应有的样子吗?</p><p class="ql-block">轻轻拉开门,我走出去,又把门轻轻带上,让它闭合如初。站在纪念园门前,只见马路上车来车往,我思绪纷飞,还不想马上离去。</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橘黄色工装的女清洁工,正清扫着纪念园围墙外的路边。老人从门房走了出来,朝清洁工喊着招手。清洁工过来,推开铁门走了进去。只见老人转身进屋,从里面拿了一些纸板之类的废品递给她,他们相互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清洁工出来后,继续扫着马路。几分钟后,老人又从门房出来,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边走边从里面掏出一件黑色上衣。他走出大门,嘴里喊着,朝清洁工走去。他和清洁工说着话,翻着衣服给她看。清洁工翻看了之后,犹豫了一下摆了摆手。</p><p class="ql-block">老人往回走着,经过我身边时,停下来问,这件衣服你要不要,它好着呢。说着,他把衣服翻弄着给我看。那是一件仿呢半长大衣,七八成新吧。不知是他穿过的,还是别人穿过送他的,反正看上去挺好的。我说我不用。他似乎有点遗憾。我突然想,如果我那在北方乡下生活的老父亲,此刻站在我身边,他大概会收下这件衣服的。</p><p class="ql-block">老人又嘟哝着什么,走进大门,反身把门上的大铁销插好,进了门房。我看了一下时间,在这个纪念园转了一圈,我用了差不多40分钟。我得走了,我得赶往古墩路地铁站,乘坐3号线去武林广场,再步行去探望下一个目的地——司徒雷登故居。 </p><p class="ql-block"> 2024-11-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