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今日出游计划: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和小站练兵园,如时间宽裕再去古文化街,北方的冬天还是重点游览历史人文景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午约10点10分到达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停车场车很少,售票处在景区的大门旁,买票25元,进入景区要过高铁站一样的安检门并接受人员安检,这在过往去过的景区中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标牌上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大沽口炮台看什么?看中国半部近代史”!从小喜欢历史的我再丰富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沽口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很有特色,从正面看像一个“关堡”,查资料从空中俯视,馆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似炮弹爆炸的场景,与其相关的历史相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标牌提示有路通往炮台遗址区,决定先在馆外浏览。注意到标牌上是用中英日三种文字标注, 后又留意路上的其他标牌也是这样,有些困惑:为什么加日文标注呢?日本游客到这里参观的多吗?日本人到这里参观什么?不知道博物馆管理者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因为有日本人参观才有严格的安检吗?我对在这种地方加日文标注很反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初冬的馆区很清静整洁,没有几位游客,走不远即看到前方的炮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炮台的西侧有一古炮展区,有复制的清代重炮和炮台遗址出土的古炮,看外观最直观的感受是“笨重”!记起小时看电影《林则徐》,里面有一场景:虎门炮台守将关天培率领军民将8000斤大炮安放到炮台,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在古炮展区旁有一架战机,型号是歼六。与现役战机比虽然显得很低端,作为几十年的资深军迷,我对这个型号的战机印象极为深刻!它是我国第一代国产超音速战机,有多个国产战机之最:制造数量最多,总产量4000多架!服役时间最长,空军装备了40多年!战绩最辉煌,歼六是我国军史上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国产战机!而且从某种意义讲:没有这型战机,就没有现在的“巴铁”!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在对欧美和阿拉伯兄弟国家都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得到了中国的歼六战机援助。巴空军驾驶歼六打出了辉煌的战绩!在后来的印巴战争中,歼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歼六的精彩表现,才避免了巴基斯坦被印度灭国,也有了后来无论世界风云变幻,始终坚定追随和支持中国的“巴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歼六现在已全部退出现役,但网上资料显示,由于数量实在庞大,除少数进入博物馆外,多数被封存,而且有的改装成了无人机,无人驾驶加装弹药就是超音速的巡飞弹啊!未来如果必须用“武统”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打头阵的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被称为“东风快递”的系列东风导弹!而是改装后的“歼六无人超音速巡飞弹”,即难以拦截又以低成本消耗对方昂贵的美制防空导弹!我相信兵棋推演时,借用一句网络常用语句:我方拿出几千架歼六无人超音速巡飞弹,阁下如何应对!别说台军,航母编队的美军也头疼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开古炮和战机展区去炮台,炮台修缮的很完好,长长的坡道铺着整齐的青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到达台上,台的正中央有一尊巨炮,它的旁边有一面旗,旗面上是“威”字,大沽口原有六座炮台,现只有“威”字炮台了! 巨炮边有一标牌介绍:“威”字炮台装备了原产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但看图片上的炮感觉和眼前的巨炮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炮台除了这门巨炮,在垛口前还有多门大小不一的铁炮,应是射程远中近的防御配备,炮口指向的外面是海河入海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下炮台,其南侧有一“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碑”,碑文上记载了这里清朝时曾四次抗击列强的入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再次回到博物馆的正门前,进入馆内开始参观展出的实物及墙上的图片,且观且思,记录下对一些实物和图片的随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进入一楼大厅首先注意到一面墙上的雕塑,这是一组炮台官兵抗击入侵的群雕,感觉很悲壮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过雕塑进入展厅,看到一当初入侵的英国战舰模型,在其船体两侧各有三排炮位,数了一下约70多门火炮!这样一艘战舰的火力恐怕比大沽口六座炮台的火力都大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英舰模型旁边的展柜里有明清时期的铁炮,这些炮在内战时还能算上大杀器,但应对同时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就太落后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军应对列强的入侵,不仅炮落后,枪同样落后。展柜内是清军使用的抬枪,要两人操纵,一人充当枪架,一人负责瞄准发射。记得这种武器在小时看连环画《雁翎队》中,抗日游击队还在用,叫“大抬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张图片展现的是大沽缴烟的景象,南虎门北大沽都是当时禁烟的主战场。记得9月去瓷房子,看到其主人的祖上曾因捐资禁烟而被朝廷封为“登仕郎”,应就是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1858年,清守军虽奋起抵抗,炮台仍被攻陷,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比英法联军的炮舰,担任直隶总督负责天津防卫的谭廷襄总结:“夷炮所致,两岸一二里不能驻足,......(清军)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击其船板,仅止一二孔,尚未沉溺”。没明白为什么清军重炮只能给敌舰“一二孔”的伤害,看到后面展出的炮弹实物才明白其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发生在1859年,第一次失败后,朝廷派钦差大臣曾格林沁重修大沽炮台。经过精心的强化布防,在第二次抗击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击退了来犯之敌,同时率军抵抗的时任直隶总督史荣椿和副将龙汝元也英勇战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到展柜里清军使用的炮弹,我明白了为什么清军重炮给敌舰造成的伤害“仅止一二孔”的原因。看介绍,清军炮弹多为实心弹,这不就是发射出一不会爆炸的大铁球吗!与战国时期的抛石机相比也没进步多少,一个是杠杆原理发射石头,一个是用火药发射铁球!查资料,清军也有能爆炸的开花炮,但性能不稳定,容易炸膛,所以还是多使用实心弹。我非常怀疑影视剧中清军使用火炮的爆炸场景不是史实,如果是实心弹不会有爆炸的火焰,而是砸起的尘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发生在1860年,这次再被英法联军攻陷,负责防卫的直隶总督乐善也壮烈牺牲!不是守军不英勇,确是“器不如人”啊!英法联军随后进军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这是华夏历史的屈辱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大沽口炮台复原模型,看其布置不可谓不精心,但炮台有一弊端,就是正面防御强,侧面弱。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的失利,就是英法联军吸取了前次失败的教训,改由北塘登陆,从侧面进攻,攻陷了大沽口炮台,打开了京津门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陷大沽口炮台,随后占领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列强在条约中明确要求拆除大沽口炮台,此后大沽口炮台成为了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最后有一结束语引用了马克思对中国的一段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警世名言啊!由此就可理解当今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这些国策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结束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参观,回到停车场,时间近中午十一点半,决定去下一个景点:小站练兵园。在那里练出了清末最强的一支军队,也是这支军队迫使清帝退位,成了清朝的掘墓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