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日,晴。</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晨练我锁定了福州的“琼河七桥”及西门兜一带的河道。</p><p class="ql-block">福州自宋代以来,水系纵横,贸易繁荣。至今仍保存的内河共有139条,总长度约295公里。这些内河包括三捷河、流花溪、晋安河等,构成了福州市重要的水系网络。据考证,福州的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唐朝末年,王审知建“闽国”,在子城外建“罗城”“夹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并开凿了环绕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密布的水网上,众多古桥造型各异、仪态万千,成为沟通水系的纽带。根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至今仍保存近400座。三坊七巷里的“琼河七桥”(又称“琼东河七桥”)便是福州古桥的代表。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又西经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澳门桥、虹桥,稍转向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馆驿桥,而会于观音桥。”这段话中的“城内之河”指的是安泰河。1992年,安泰桥、澳门桥、板桥、二桥亭桥、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这七座古桥以“琼河七桥”之名,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8:30,从咱家的“后花园”——西湖公园出发,走的是卧湖路、元帅路。这里原是一条旧河道,可直通西湖公园,因城市建设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先期目标是: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虎婆宫】位于元帅路1号,虎婆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传说江夫人(虎婆)能够降伏猛虎,保护乡里不受虎患侵袭。福州的民间传说中,虎婆常骑一猛虎入各家各户,为出痘孩童舔毒,保护妇幼平安成长,因此被供奉为护痘女神,也是孩童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明小学】位于元帅路39号,原名“福州市则徐小学”,后更名为“福州市达明小学”。</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钟山”遗址,钟山是乌山的支脉。南朝梁太守袁士俊的宅邸最早位于此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在全国大肆建造寺庙,袁士俊响应舍宅为寺。因内有小山、大石,时闻钟声,因此得名“钟山”。隋朝时有过钟山寺,后废。唐代大中四年(850年)复建,赐名“大中寺”。宋代时,大中寺香火最为旺盛,面积包括如今的达明路、尚方顶等处。明代时大中寺一度被户部尚书的马森占为宅院,取名“钟邱园”,并在石上镌“钟山萃灵”四字。民国年间大中寺被火毁,如今只余“大中寺巷”这个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帅庙】位于元帅路68号,据明代《八闽通志》《闽都记》、清代《榕城考古略》等方志史料记载,福州元帅庙始建于元代,历称元坛祠、玄坛祠,清中期后改称为元帅庙,一直延续至今。供祀戏神田都元帅和诸配祀神。</p><p class="ql-block">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又称田公元帅,昊天帝子。是福建、台湾一带的传统民间信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故居】林觉民故居,也是冰心故居,位于杨桥东路17号。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抛桥】原名叫“合潮桥”,又称“会潮桥”。过去桥下的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明《闽都记》称:“二潮吞吐,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桥上旧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桥已毁,历经几度重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尚存的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建的单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故居】又名“云左山房”,位于通湖路东侧,门牌号“文北路(文藻山)31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马河与陆庄河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峰桥】位于陆庄河上,北通柴巷,南连高峰里,属石构平梁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桥头建一亭为“怀里阁”,对联:“高贤奇榕通西涧,峰横古桥连湖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庄桥】位于杨桥路陆庄巷北口,南北走向,横跨陆庄河,连结后浦与陆庄。始建时间不可考,现存桥板有石刻“乾隆岁次戊申”“立冬吉旦重修”;桥上有古典木构亭子,亭北有联曰:“视之不见求之应,听之无声叩有声”。桥南有关帝神龛、将军神龛和佛龛。将军神龛供奉高将军、马将军、洪将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陆庄桥返回到环城路,折向南,在西水关水闸处沿安泰河向东,目标: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二桥亭桥—板桥—澳门桥—安泰桥—福枝桥—津门桥。</p><p class="ql-block">【西水关水闸】位于环城路北段,闸槽旁石刻:“时大元至元三十岁(1294年)次甲午十一月丁丑吉日福建行省宫高兴等亲造”。西水关始建时间可以追溯到宋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桥】位于安泰河与文藻河交汇处,因桥旁有一座观音寺,祀有观音大士,故名观音桥。</p><p class="ql-block">观音桥为单孔石拱桥,西侧栏板上刻有“观音桥”;东侧栏板上有铭文“明成化丁酉(1477年)建造,清道光戊戌(1838年)重建”。两边望柱上有铭文“光绪丁未年(1907年)仲冬吉旦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馆驿桥】位于衣锦坊西侧,因桥近三山驿得名。是古代福州水路与驿站历史的见证。馆驿桥原为木梁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改为单孔石拱桥。</p><p class="ql-block">三山驿位于今通湖路驿里社区一带,是清代所有五条出闽驿道的起点。《三山志》记载:“三山驿,赡夫95名,递夫14名,兜夫40名”,可见规模不小。如今,古迹虽然无存,但馆驿桥的名字及附近“驿里社区”“驿里巷”“驿里直街”“驿前河”等地名,还保留着历代福州人民对“三山驿”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斗桥】位于文儒坊西侧的安泰河上,是一座单孔平梁伸臂桥。清《榕城考古略》记载,金斗桥“在文儒坊西口,旧罗城金斗门桥也”。宋《三山志》记载,“唐天复元年(901),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金斗门系罗城西南之一城门。金斗桥是城门外壕的座桥”。《三山志》又云:“水从外壕入城至金斗门。”“桥近之,故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桥亭桥】又名金斗二桥,位于光禄坊北、金斗桥南,是一座明代遗留下来的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板桥】又名虹桥,俗名老佛殿桥,位于光禄坊南侧玉山涧的古罗城大壕(今安泰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五代,供市民出城来往使用。据《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板桥原为木构桥梁,桥上建有亭,后圮。明重建改成石梁板桥,后又改建成为悬臂石撑架平梁桥。东侧桥梁上刻有“万历壬寅年仲春十方仝立”字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澳门桥】古时候因桥在清远门外,又称“清远门桥”;福州方言“澳”与“鸭”谐音,因此俗名又叫“鸭门桥”,现在的澳门桥是1978年重建的,但桥的原构件仍保存在新扩建桥下,拱券、桥石俱完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泰桥】位于八一七北路安泰河中段,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把子城的南门虎节门南移至今安泰桥位置,称利涉门,在利涉门外的护城壕上建利涉门桥(今安泰桥)。宋宣和元年至宣和七年(1119—1125年),陆藻任福州太守时,创亭其上,亭久废。</p><p class="ql-block">安泰桥一带历来是福州的商业中心之一,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出利涉门诗》中可寻觅当年的繁华:“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朝明月一溪潮。”日夜歌舞升平,宛如金陵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枝桥】位于朱紫坊河沿,东有津门桥,西有新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门桥】位于今津门路,北为仙塔街、南为津门楼、东连高节里、西接津泰路。原为唐代罗城兼济门外的桥梁,宋代城门改称通津门,随称通津门桥。后罗城废,通津门桥渐简化为津门桥。屡经拓宽,但主要结构仍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上午10:30,结束晨练,乘66路公交车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