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奥巴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301049</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刘弘毅和他的媳妇李秀兰都是国营单位职工,铁饭碗。</p><p class="ql-block"> 老刘61年生,李秀兰63年生。本以为能守着那份铁饭碗安安稳稳过一生。谁想到,90年代一场前所未有的“下岗潮”如冬日里刺骨寒流横扫全国。老刘夫妇下岗了,工龄买断,领取了几千元的一次性补偿金。夫妻两失业了,心里空落落的,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该往哪儿飞。</p><p class="ql-block"> 下岗后,他们到处找工作,但并不容易,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四处碰壁。夫妻两在家待业,每天睁开眼就是柴米油盐,还有每月要交社保、医保等费用。几千元的补偿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点钱如同一粒砂石投入大海,转眼便消失无踪。生活如冰冷的风雪,步步艰辛,压力让刘弘毅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开始打零工,做搬运,最后去建筑工地当小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为了那几两碎银,刘弘毅在工地上顶着严寒,头戴安全帽和一群工人正在搬运钢筋,将一根根钢筋裁剪、捆扎……</p><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家中,秀兰正忙着准备简单的晚餐,一家三口围着一张旧桌子,桌上摆着青菜、炒蛋、紫菜蛋汤和热气腾腾的米饭。寒风透过门窗的缝隙吹进来,屋里冷的像冰窖一样。秀兰看着老公龟裂的手,疼在心里,却只能默默地为他添上一勺汤,试图用这微薄的温暖驱散他心中的寒意。</p><p class="ql-block"> 为了生存刘弘毅早起不见朝阳,下班不见夕阳,不知哪天下雨,不懂那时风霜。只要你说赚钱,刘弘毅立马出发,酷暑严寒都不怕。</p> <p class="ql-block"> 再说李秀兰,下岗后找不到工作,她就学起了裁缝和织补。不久,她逐渐掌握了裁缝技艺,学到精工织补技艺,在家附近租了间店面,开起“兰姐缝补工作坊”,店面不大,甚至不能说是一家店,只是在市场的一个角落,一个小摊位。门口招牌上写:“换拉链、修裤边、改衣裤、做衣服、织补衣裤。”,店里放着一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一块裁衣台,一眼看去,小店显得有些拥挤。</p><p class="ql-block"> 秀兰正在店里招呼顾客,她一头短发,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九十年代在福州,李秀兰精工织补很受欢迎,“真没见过活儿干得这么漂亮的。”随着顾客的逐渐认可,李秀兰活儿慢慢多了起来,生活在慢慢变好。</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裁缝手艺也日渐冷清。</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样的转变,李秀兰并没有感到泪丧,反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寻找新的机遇,她注意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对于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与美观性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窗帘。秀兰决定转型开窗帘店,说干就干,她开始自学窗帘设计的相关知识,从材质选择到风格搭配,从测量安装到后期维护,每一个环节她都力求做到最好。李秀兰的窗帘不仅注重外观,更强调功能性,比如遮光性、透气性、保温性,来推荐最合适的面料和设计方案。每一位顾客走进店铺,秀兰都是笑容满面,热情接待。因此口碑迅速传开,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刘弘毅也辞去工地工作,来店上帮忙,妇唱夫随。</p><p class="ql-block"> 生活之苦,如同冬日之寒,熬过严寒,春暖花开。2007年老刘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年底老刘搬进新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有车有房,生活充满了稳定与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老刘夫妇下岗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但他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面对困境,坚持不懈努力,最终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