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江区有这样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战的金城战役,并在此次战役中,荣立三等军功。他就是共产党员赵早生。<br> 2024年6月20日,在余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赵老的家乡余江区潢溪镇桂林村委会余安赵家村,进行了采访。<br> 当我见到九十八岁高龄的赵老时,令我肃然起敬。赵老虽然满头白发,满脸寿斑,动作迟缓,但他身材高大,目光凛然,思维敏捷。想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他一定是位身材魁武,胆识过人,英勇杀敌的壮士。 <p class="ql-block"> 赵早生,出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二月初九日。一九五一年三月,时年二十五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据赵老说,当时又叫抗美援朝后备军。所谓抗美援朝后备军,就是参军后,集中到县大队,接受军事化管理,集中参加政治学习、纪律教育和军事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军人素质,为赴朝参战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听从国家的召唤,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到了县大队才知道,和我们同一批报名参军的有一百多人,记得当时还有春涛的吴加福和潢溪九都的彭冬生,因为,在部队里我们三人编在同一个连队。我们从报名参军,一直到一九五二年三月正好一年,是在县大队度过的。在县大队期间除了学习和军训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地方治安,主要是剿匪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二年四月,县大队接到赴朝参战的紧急命令,将县大队的抗美援朝后备军,调往上饶玉山集结待命。据赵老说,在玉山我们不再是抗美援朝后备军,而是改称为抗美援朝新兵团。在新兵团里集结了一个月,相比县大队,无论是学习还是军训,要求更高、更严。</p><p class="ql-block"> 五月份,赵老又随新兵团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2师所在地浙江温州。赵老说,我和春涛的吴加福、潢溪九都的彭冬生三人,恰好编在同一个连队。我们所属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2师炮兵团一营二连架线班,担任线务员。从此,赵老和他的战友们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赵老所在的炮兵团是地对地的榴弹炮团。线务员的职责是,负责电话线的架线工作,确保电话畅通,保障首长指示命令及时下达到炮兵分队,准确打击敌人目标。</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做好入朝作战准备。接令后,全军分别经海运和陆运于12月中旬到达以嘉定为中心的上海附近地区做好入朝准备。195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21军。从此,赵老又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p> 1953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21军率61师、62师、63师,经通化,八道江、辑安陆续入朝。赵早生随62师炮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正式参加抗美援朝。<br> 进入朝鲜后,赵早生所在的62师主要任务是:在西朝鲜湾配合兄弟军,抢修公路,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而赵早生所在的连队被分配在朝鲜首都平壤附近的黑桥里守桥。不久,又随62师转到北汉江附近驻防。<br> 当我问起赵老:“在朝鲜战场上你参加过哪些战役?”<br> 赵老说:“令我最难忘的是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全面停战的日子,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说完后,赵老自言自语地说:“7月27日”,并重复说了三四次,可见这天的日子,对他来说早已刻骨铭心。<br> 1953年6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关于战俘问题达成协议。至此,朝鲜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已全部达成协议,谈判双方即将签订停战协议。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竟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两万七千余人,其中,包括志愿军被俘人员五十名,严重违反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并叫嚷“南朝鲜要单方面继续打下去,一直打到南朝鲜统一全国”,妄图破坏朝鲜停战的实现。6月20日,中方决定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再给南朝鲜一次打击。志愿军决定以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的四个师为主要攻击目标,发起金城战役。 1953年7月13日21时,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第20兵团的第54军、第60军、第67军、第68军、第21军和第9兵团的第24军共六个军,在充足的炮火准备后,1100余门火炮,同时向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二十八分钟共发射炮弹1900多吨。在强大的炮火支持下,志愿军步兵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南朝鲜军前沿阵地。<br> 赵老说:我们21军炮团参加了这次战役,我们架线班共11人。我们架线班的任务,就是负责电话线的架线工作,确保电话通畅,保障指挥所的指示命令能及时下达到炮兵分队。我们每次架线都必须按师部的要求提前完成任务。架线班的工作,一是任务重,二是责任大。一圈电话线轻的几十斤,一个人就提得动,架线方便些。重的一两百斤,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扛的动,架线就比较困难。我们架线时,还要根据地形、山林的特点,选择架线位置和线路,而且原则上都必须布暗线。<br> 赵老还说:我们架线班最怕的是修线。我们架线班有一句行话:架线容易修线难。架线多般是在双方交战之前,架好的线都能保持电话通畅。而修线往往是发生在双方交战之后,多般是被敌方炸断线路。所以,我们架好了线以后,双方一旦交战,我们就要分段派人藏在隐蔽的地方镇守,发现线路被炸断,必须及时抢修。抢修线路有时要冒着狂轰滥炸或枪林弹雨进行抢修,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br> 赵老又说:在金城战役中,我们架线班班长(四川人),当时他带着两名玉山县战友,去抢修被炸断的电话线,三位战友在敌机狂轰滥炸中,不幸光荣牺牲。接着,炮团的首长命令我带领二位战友继续抢修线路。于是,我带着余江籍的两位战友,一位是春涛的吴加福,还有一位就是我们潢溪九都的彭冬生。我们三名同乡战友,在敌机狂轰滥炸中,迂回穿插,向三位战友牺牲的地方挺进,继续完成牺牲的战友未完成的任务。我们三人在敌方炮火密集的情况下,配合默契,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抢修任务。我在这次战役中荣立三等军功。<br>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胜利结束。金城战役历时15天,志愿军重创南朝鲜四个师,歼敌五万三千余人,收复土地160多平方公里,沉重打击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最终促成了谈判协议的签字。 朝鲜战争全面停战后,第21军的主要任务转向坚固防守和帮助朝鲜重建家园的工作。<br> 1954年4月,第21军接替第15军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br> 1955年10月,第21军接替第24军担负朝鲜西海岸肃川地区海岸防御任务。<br> 1956年5月1日,赵早生结束军旅生涯,回到家乡。1957年3月开始在潢溪镇桂林大队任大队长,1959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在任职期间,由于工作积极,大队党支部曾屡次被县、镇评为先进党支部、优秀党支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个人也多次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br> 赵早生,从1953年3月随第21军入朝,至1956年5月回国,历时三年多。随第21军参加了反登陆作战准备和著名的金城战役,战后积极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朝鲜战后重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